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當日本人來侵華時,"少帥"張學良會下令「不抵抗」呢?

為什麼當日本人來侵華時,"少帥"張學良會下令「不抵抗」呢?

原標題:為什麼當日本人來侵華時,"少帥"張學良會下令「不抵抗」呢?


「九一八」之夜,張學良在未經向南京國民政府請示的狀況下,向東北軍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在此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張學良也仍然堅持「不抵抗主義」。對此,張學良在許多場合,都如實敘述經過,坦承個人責任。


(圖)張學良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東北父老對張學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使張很感動。次年1月3日,他在日記中寫道:


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沒起來,胡思亂想,想到東北的人們對於我個人的問題,這不單是感情的問題了,真叫我慚愧無地,難過的了不得。說起抗戰階段,我是毫無貢獻。當年在東北時,以前是承老人的余潤,後來我不過執政三年,不但對地方沒有造福,因為我一意的擁護中央,依賴中央,才有了中東路問題,對俄盲目的戰事。九一八的事變,判斷的錯誤,應付的錯誤,致成「不抵抗」,而使東北同胞水深火熱十四年,今天他們反而對我如此的熱誠,這可真叫我太難過了!


張學良的這一段日記承認自己「判斷的錯誤,應付的錯誤,致成不抵抗」,並沒有將責任推給別人。


1990年,張學良接受唐德剛訪談時曾「鄭重聲明」,「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他說:


我現在就給你講這個不抵抗的事情。當時,因為奉天與日本的關係很緊張,發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幾個事情。那時我就有了關於日本方面的情報,說日本要來挑釁,想借著挑釁來擴大雙方的矛盾。明白嗎?我已經有了這樣的情報。所以,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謂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衝突,他來挑釁,你離開它,躲開它。


當唐德剛談到「我們聽了五十多年了,都是這個說法呢,都說是蔣公給你的指令呢。」至此,張學良連連表示:「不是,不是,不是的。」「這事不該政府的事,也不該蔣公的事。」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接受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等人訪談時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其他的資料還有很多,無須再引了。


可見,從1946年1月3日的日記,到1991年的答問,張學良始終完全承擔「不抵抗」的責任,從未涉及別人。


瀋陽是奉系的「老窩」,是張作霖、張學良賴以立身、發跡的根據地,為什麼當日本人來搶佔這塊寶地時,張學良會下令「不抵抗」呢?這裡,我們要引用張本人的另一段至今尚未發表的「口述史」了。1992年1月2日,張學良在台北接受張之宇、張之丙姊妹訪問時說:


不但中央,就是連我們(也)根本沒法子跟人打。不想打?怎麼不想打?打可(能)更壞,日本更高興。日本就希望你打呀……打了,(東北就是)我佔領的……我們打敗了,交涉(時)你(就)得賠償了……(我)知道怎樣部署也是打不過他……人家日本人拿一個師來……那整個我們打不過呀……我們那時候沒法子跟他打……就是游擊隊搗亂,這可以,正面的作戰不行……人家一個可以當你十個……跟日本人打仗,他不投降,他剩一個人都要打呀……日本軍人實在我可佩服。(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是挑釁,找點麻煩,可以(向我們)多要點好處。(我們和日本打)好像拿雞蛋碰石頭,絕對打不過的。

這一段話是哥倫比亞大學請人根據錄音整理的。為幫助讀者能讀得比較順暢一點,我添加了少數字詞,以括弧表示。


在這一段話里,將張學良將下令「不抵抗」的原因講得很清楚,一是對日本侵華的野心估計不足,認為只是一般性的「挑釁」,「找點麻煩」;一是認為中日兩軍軍力懸殊,根本打不過日本人。在這兩點中,最主要的是第二點。



關於張學良拒絕在山海關對日「小加抗戰」一事,張學良在接受張之宇姊妹訪問時也曾談過此事,他回憶當時的對話情況:

汪精衛:「你在山海關一定要和日本打!」


張學良問:「中央政府有什麼準備?」「沒有(準備)?打不勝,為什麼還打?」


可見,張學良當時反對和日本作戰的理由還是「打不勝」,就不能「打」。他之所以堅持「不抵抗主義」,有他自己的思維邏輯。


張學良自稱「愛國狂」,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早在20世紀20年代即已形成。然而,在面臨強敵進攻時,卻一再主張「不抵抗」。「不抵抗」當然是絕對錯誤的,然而,人們卻不能不承認,就總體而言,張學良仍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不抵抗主義」到底是蔣介石還是「少帥」張學良提出來的?

TAG: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