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煎煮中藥可是技術活兒,葯煎得的好,葯才好

煎煮中藥可是技術活兒,葯煎得的好,葯才好

中藥方劑研究所 郭丁丁

隨著中醫藥的不斷推廣與運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中藥來預防、治療疾病,中藥的煎煮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治療疾病的一個關鍵步驟。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煎藥是有一定講究的,煎藥的方法掌握好,可以幫助提高療效。反之,則可能影響中藥的效果。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就曾說過:「凡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那麼,中藥應該如何煎煮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藥效,什麼才是正確的中藥煎煮方法呢?

首先,中藥在煎煮之前是應該先浸泡的,而這一步往往會因為一些人的「偷懶」而被省去,這是不正確的,適當的浸泡有利於中藥中有效成分的滲出,一般對於質地疏鬆的花、葉、全草類藥材浸泡20分鐘左右即可,而對於根莖類、果實種子類等質地較為堅硬的藥材應適當延長浸泡時間,一般30分鐘左右為宜。

眾所周知,煎制中藥以陶器砂鍋為最好,這是因為用它煎出的湯劑質量好,此外,砂鍋傳熱性均勻、緩和、價格低廉,因此,自古沿用至今。而我們平常烹飪所用的銅、鐵具則會因為在煎藥時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而不宜採用。

其次,加水量要適宜。葯多水少或葯少水多,都會影響煎出湯劑的質量,而煎藥的用水量,可根據中藥質地而定。通常情況下,花、葉、全草類容積大、質地鬆軟者,加水量可適量增加;而礦物類、貝殼、果實種子等質地堅實、容積小的藥材,加水量可適量減少。

有人在煎煮中藥時選擇直接用熱水煎煮,認為這樣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其實不然,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因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從而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正確的做法是選擇涼開水為好。

再次,煎煮時間火候要得當。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後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煎煮,以防止藥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藥的時間也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一些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葯就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15分鐘即可;而味厚滋養的補益葯,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以使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於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葯煎好後要趁熱將葯汁濾出。

一般來講,為了充分利用藥材,減少浪費,一付葯一般應煎兩次,第一次,加入凈水浸沒三指左右,煎40分鐘(從水沸騰算起),將此藥液濾出;第二次,加入凈水浸沒二指左右,煎30分鐘濾出藥液。煎好後的藥液宜榨渣取汁,兩次藥液兌在一起,分2-3次服用。

以上是煎煮中藥的一般方法,除此以外,我們會發現,在買好的一包包中藥的包裝紙上,會對某些中藥有另外批註,那麼,這些批註都代表什麼意思?對於這些特殊中藥又該如何煎煮呢?

(1)先煎 先煎的藥物主要有礦物、貝殼、骨、甲、角一類及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藥材以及烏頭、商陸、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藥材,久煎能緩和毒性。先煎藥一般加水400-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20分鐘後,再加入其他藥物中,將水加至適量時,繼續煎煮。

(2)後下 後下藥氣主要是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比如薄荷、沉香、肉桂等。另外還有鉤藤、大黃、番瀉葉、徐長卿等不能久煎的藥物也適宜後下。一般應在煎藥結束之前5-10分鐘放入為宜。

(3)另煎 另煎取汁後倒入葯湯中服用。另煎的藥材主要為人蔘、西洋參、鹿茸、燕窩等貴重藥物。

(4)包煎 就是將藥物裝在砂布袋中與其他藥物同煎。包煎的藥物大致有葶藶子、車前子、蠶砂、旋覆花、滑石粉、青黛、馬勃、生蒲黃等含有粘液質、絨毛和體輕易漂浮的藥物。

(5)兌服 將液體藥物與其他藥物的煎取汁液,兌入服用。兌服的藥物有:竹瀝、薑汁、鮮藕汁等。

(6)沖服 對於貴重藥物或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應研粉沖服,如羚羊角粉、珍珠粉、沉香末等。

(7)烊化 將膠類、膏滋類、糖類或無機鹽類藥物於其他葯煎得的藥液(去渣)中加熱溶化後服用。烊化的藥物有阿膠、龜板膠,鹿角膠、枇杷葉膏、芒硝、玄明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夏季中藥驅蚊包,蚊子少空氣好
【名師聲音】名醫名師採訪第一期——李成義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