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平天國不剃髮、不蓄辮,其實是一手好牌,卻因忽略一問題而慘敗

太平天國不剃髮、不蓄辮,其實是一手好牌,卻因忽略一問題而慘敗

文 | 張鳴

太平軍又被稱為「長毛」,清廷則稱其為「髮匪」。因為他們不剃髮、不蓄辮,有時候束髮,戴上帽子,紮上頭巾,有時候則乾脆披散著。對於這個稱謂,他們自己是認同的,但「髮匪」是不認可的,對應地,他們會回敬清軍為「清妖」。

太平軍的這種做法,很顯然是在針對清朝的剃髮蓄辮。

當年滿人入關,為了強調征服的意義,刻意讓漢人隨他們的習俗,剃髮蓄辮,結果遭到了漢人的強烈抵抗,進而引發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駭人聽聞的慘案。在古代,人們對於事關身體的習俗,是特別敏感的,對漢人來說,「膚髮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信條,是深入人心的。

這樣的信條,在民間其實已經不僅僅是事關孝道的問題了,而是有著巫術的意義。

人們固執地認為,一旦傷害了自己的頭髮,就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災難。而害人的時候,也只需要搞一點對方的頭髮,便可施行法術。但滿人很強大,以強硬的手段將剃髮令給推行了下去,而漢人,包括士大夫,也只好以所謂的「生降死不降」聊以自慰,死的時候,不僅穿明朝衣冠,而且把剃掉的頭髮也一併裝殮進棺材。

太平天國不剃髮,不蓄辮,盡量保持漢人原汁原味的髮式。

太平軍用他們的頭髮,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民族主義故事。以楊秀清和蕭朝貴的名義發布的《奉天討胡檄》上說:「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犬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

正因為如此,太平天國不許剃髮,把所有的頭髮都留著。那太平天國的冠服是不是真的復古了?這個我們之前說過,未必,只是跟清朝不一樣而已,而且多以戲服為主,但髮式卻的確是在復古,不剃、不削,保留原樣。今天復原的太平天國領袖的像,都是經過我們修飾過的,實際上,當年的他們,很可能是長發及腰。

然而,在現實中,除了少數檄文之外,在太平天國和清朝的惡鬥中,似乎並沒有刻意強調對手的韃虜身份,強調的是人妖之分,自己是人,而清人是妖。人和妖的分別,從標準上來說就不是種族了,而是宗教。

對於頭髮,相對於此前反抗者激烈的剪辮子做法,太平天國則更為溫和,不管是抓到的清兵,還是對征服地的百姓,只要求他們散掉辮子即可,不再要求剃髮。因此,一旦清兵再打過來,百姓轉投清廷就很容易了,找個剃刀把前額刮一刮,再把辮子編起來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對於爭取民眾,似乎效果比清軍要更好,但他們忽略了一點。

其實,太平天國打出古老的民族主義旗幟,對爭取漢人,喚醒民族壓迫的記憶,喚醒民族仇恨,是一個非常好的武器。但最容易有這樣記憶的人,其實是漢人士大夫,對他們來說,在異族的統治下固然不舒服,但太平天國拜上帝、毀棄傳統、羞辱聖人,則令他們更不能忍受。

即便有個別民族意識超強的人,樂於投奔太平天國,可進來之後,也會為這個天國農民領袖所嚇倒。所以,長毛這個原本能喚醒民族仇恨的象徵,最終除了作為太平天國的標誌外,什麼都沒剩下。隨著太平天國領導人的宗教氣息越來越濃,士大夫更為喜歡曾國藩的《討粵匪檄》,而忘記了那個同樣文采飛揚的《奉天討胡檄》。

其實,到了晚清時期,清朝初期那種緊張的民族關係,早已緩解。相對於種族的不同,人們更看重的是統治者的行為。在亂世中,人們只是想要一個比較靠譜一點的統治者。

太平天國的頭髮雖然留得合乎聖人之訓,但其思想和行為,卻非常令人不放心,所以越來越沒了市場。最終,就連進軍浙江這樣清初曾激烈反抗滿人統治的地區時,他們都沒迎來渴望光復大漢聲音的人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文明的漢民族為何會屢次被野蠻部落所征服?
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果這番完善的話,則可確保蜀漢一統天下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