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藝術到底是不是藝術?都講了什麼?

當代藝術到底是不是藝術?都講了什麼?

- 墅城會 -

GIF

我們能做什麼

「 為設計師提供作品和市場推廣平台 」

「 為企業提供新品牌建設的解決方案 」

「 為藝術家提供才華橫溢的展示舞台 」

「 為社群提供更多元選擇的商業機會 」

在當代藝術出現之前,沒有哪種藝術形式被如此廣泛而激烈的討論過,不只是藝術家,普通人也常常加入這場討論。

其中最常見,並且之前的藝術形式很少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代藝術到底是不是藝術?」

很多人眼裡的當代藝術家,都是這樣創作的

歷史上有過很多的藝術流派和風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於普通人來說,它們是可以被欣賞的,人們不需要為此掌握專門的知識。

或許你不知道構圖的學問,但是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你會直觀地感受到畫面的動感和平衡。

你也可以完全不懂色彩,並不影響你被莫奈《日出·印象》的色彩折服。

無論是不是喜歡,你都不會去質疑這些作品的藝術性。

但是從20世紀開始,藝術漸漸向著大眾無法欣賞的方向前進,簡單來說,藝術變得「看不懂」了。

原本,在大眾的眼裡,藝術是這樣的:

雅克·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

但是當代藝術呈現給我們的,是這樣子的:

馬列維奇 《白底上的黑方塊》

從杜尚把那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命名為《泉》,送去參加展覽開始,有關當代藝術是不是藝術的討論,就不可避免的展開了。

杜尚 《泉》

朱青生:當代藝術並不是簡單的指當代同時的各種藝術,而是指與經典藝術相對而言的現代藝術(這裡的「現代」也不是指時間的概念,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當代藝術與經典藝術的關係就像現代物理學與經典物理學的關係,但二者是物理)。

當代藝術的主要功能是打破人類的各種界限,創造世上所無的各種可能。因為這種功能是可以被實驗和被觀看的,因此它是一種「藝術」(一種人類行為事件),但不是政治、經濟行為。既然是在前沿突破,跟大眾本來沒有關係,但是由於藝術深植於人性的根本,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

每個人既是一個需要突破人類的界限而自我創造的精神個體,又是一個被肉身與現實緊緊盤固住的存在物,所以當代藝術和大眾的關係就變得極為交織,它既是超越現實、所以脫離大眾的二成為人類的創造行為奇觀,也是人的一切問題的變現和顯示。

藝術本來不存在理解的問題,因為藝術不是一種思想的語言或科學的符號(雖然它經常與這些功能相混用)。藝術是訴諸於人的情性的人性的一個部分。可以一旦被理解的藝術,實際上是被理解了藝術中承載的意義,理解的並不是藝術本身。

一個好的藝術作品是當人面對它的時候產生個人的自覺,而不是接受普遍的知識和他人的意見。藝術是人間「不理解原則」狀態。

10大曾轟動全球的當代藝術,都講了什麼

1


克里斯蒂安·馬克雷《時鐘》

Christian Marclay ,TheClock, 2010

克里斯蒂安·馬克雷生於1955年

美國和瑞士視覺藝術家和作曲家

致力於探索聲音和影像間的關聯


馬克雷最著名的藝術裝置「時鐘」

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

將過去百年電影史上

所有「顯示出時間的鐘錶鏡頭」重新剪接

整整24小時的每個特寫鏡頭中

顯示時間都與現實時間完全吻合

任何時間點走進放映廳

影像中的畫面時間都與此刻重疊

這件浩大到「誇張」的藝術裝置本身

就是一個時鐘

電影片段中鏡頭的時空存在

既是虛擬的,也是真實的

促使我們對自己此刻當下的存在

產生異樣的疏離感

在呈現古今社會多樣化狀態的同時

《時鐘》時刻提醒我們

對應的現實時空中

同樣存在的豐富和無法窮及的可能

這是一種殘忍而深刻的複雜

《時鐘》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

而馬克雷是首位用藝術方式採樣影像

從而呈現了其藝術特質的人

通過技術上的「同步性」

深入揭示了觀念上的「平行性」

2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此》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當代行為藝術家、導演、編劇、演員

擅於探討表演者與觀眾間的微妙關係

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

創作風格狂野大膽、癲狂自由

被譽為「行為藝術教母

《藝術家在場》表演時長達736小時

在兩個半月的跨度中

瑪蓮娜在開館期間保持端坐、凝望

而正對面另一把椅子上

依次有1500多位陌生人與她相對而坐

彼此毫無阻隔的深情凝視

這種目不轉睛的深情凝視

通常只在親密關係中發生

意味著一種「關注」和「愛」的無限循環

我在這兒,完全忠於你,此時此刻

這種「被【唯一】愛」的潛在信息

會激發和感受巨大的安全和信任感

帶來難以言喻的觸動和震撼

因此對面依次就坐的陌生人

在瑪麗娜完全的信任和專註的目光中

看到自己的心靈史

是鮮衣怒馬少年狂

抑或苦酒寒燈獨憔悴

。。。

所有曾經無視和迴避的情緒和能量

都在「專註的愛和包容」中釋放和交付

無論對面的陌生人情狀如何

瑪蓮娜的目光始終寬容而深情

似乎可以輕鬆吸蓄一切正負能量

靜待世象煮沸而指針絲毫不顫

沉舟側畔千帆過

唯一人出現讓她不抑形色、淚眼婆娑

那是她相戀過12年

合作過大量作品的藝術家烏雷

1988年

在共同的最後之作《情人-長城》中

二人分別從山海關與嘉峪關相向而行

歷時三個月于山西二郎山塵世相逢

然後就此分手揮別

光輪瞬轉,20載時光流逝

白髮蒼蒼的情人不期落座

四目相對的剎那

無窮盡的悲喜如響箭般遽然飛駛

俯身桌上、雙手相扣

萬語千言,盡在不言中

在完成這短暫溫存之後

烏雷起身離開,一切依舊如前

瑪蓮娜調整呼吸

重回原本如鏡如石的慈悲秩序中

方才的變數卻振蕩的如同宗教儀典

為這本來便充滿象徵與隱喻的作品

增添了更讓人動容的維度

通常而言

我們很難對陌生人敞開心扉投入情感

但在兩人專註而視的此時此刻

所有注意力都限制在彼此之間的「場」里

感情的流動自然而強大

陌生的心靈可以完全的交付和釋放

毫無保留

在這種宗教精神中「博愛」的「凝視」下

熹微的「專註」居然產生動人心魄的效果

融化所有心靈之間的隔閡

原來從陌生到親密

不過一段凝視的距離

3

蒂諾·賽格爾《這次進步》

Tino Sehgal,This Progress,2010

提諾·賽格爾1976年出生於倫敦

英裔德國藝術家

藝術創作以「情境建構」為核心形式

由表演者按腳本在展覽空間內現場排演

用非物質的形式製造某種氛圍

具有轉瞬即逝的隨機性

賽格爾在古根海姆美術館的「這次進步

空置的螺旋式展覽空間寬敞空曠

只有寥寥幾個「闡釋者」和參與的觀眾

觀眾和表演者間有意無意的對話

構成了這件展品本身

《這次進步》以談話推進

進入展廳後

觀者由年齡遞長的四位「闡釋者」帶領

一邊在空曠的螺旋展廳中行進

一邊與對方探討 「什麼是進步?」

提問與作答在行進中反覆傳遞

直至最終

頂層的花甲老者作為最後的闡釋者

告訴你「這件作品叫做《這次進步》」

旅程也結束在與這位闡釋者的討論中

觀眾與不同背景「闡釋者」間

肢體和語言的即興互動

締造了充斥螺旋式空間的展覽本身

既是對展館空間的完美使用

又是我們在人世之旅的絕佳寓言

如同一面鏡子

映射出我們從年少到衰老的過程

這些預設否定了博物館環境的傳統情境

將重點放在互動中過往經驗的傳遞

僅依靠語言,動作和體驗去實現

而不涉及任何物質實體

情境建構」將藝術的話語權交給觀眾

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構成與創造者

以「人類的能量」為材料的創作形式

通過無形、非視覺化的方式

來掌控藝術的表現形式

見證這種藝術唯一方法就是親自到場

體驗他對時空和關係的全新演繹

而藝術的內涵和意義

也醞釀在這參與和構建的過程之中

即轉瞬即逝,又深刻永恆

4

艾未未《葵花籽》

Ai weiwei,Sunflower seed,2010

2009年至今

艾未未的《葵花籽》先後在9個國家

11個城市的12間畫廊和美術館展出

「沉思與諷刺」「簡單與複雜」並行

被稱為「希望之種」「半威脅半預言」之作

《葵花籽》是一粒粒「分子」組成的整體

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展覽中

是Magasin3的「谷堆」、泰特的「沙灘」

安達盧西亞藝術中心滿鋪的「地毯」

2010年泰特美術館《葵花籽》達到頂點

1億顆150噸重的陶瓷瓜子

以10厘米厚度鋪滿漩渦大廳千平的空間

稱為「精湛工藝與史詩般規模」的結合

1600多景德鎮工匠耗時兩年半

把高嶺土經30道工序、1300度高溫

變成1億多枚陶瓷瓜子

純手工繪製使每枚瓜子獨一無二

「也許是所有藝術作品中造價最高的」

層層疊疊堆積的瓜子形式簡單

卻蘊含了多層含義

每顆瓜子都是獨立而精細的雕塑

是由1億件作品組成的一件作品

每顆葵花籽融合在千萬億個雷同之中

如繪製它們看似重複的每一筆

如1600多做相似工作的景德鎮工人

如13億沉默在汪洋人海中的中國人

如這個數字時代每個被碎片化的個體

艾未未用葵花籽投起波瀾般連鎖效應

把製作的繁複與精巧放大了一億倍

以超出想像的耐心、時間、精力

詮釋了獨立個體的含義

以及當他們群聚時排山倒海的陣勢

《葵花籽》和中國社會現狀息息相關

也是只能在中國才可以完成的項目

影射了在全球化的環境下

中國迎合消費社會和市場的規模生產

以及處於生產鏈條最末端的微小環節

巨大的工廠流水線上成百上千的工匠

廉價的勞動力,單一枯燥的流程

荒謬的是

作品製作解決了景德鎮1600多人生計

過程本身就是對現實社會的再現調諷

5

達米安·赫斯特《為上帝之愛》

Damien Hirst,For the Love of God,2007

達米安1965年生於英國布里斯托爾

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

其代表之作《為上帝之愛》

是顆鑲嵌了8601顆鑽石的鉑金骷髏

《為上帝之愛》造價高達2000萬美金

堪稱世界造價最高的藝術品

後來以1億美金的天價售出

創下在世藝術家作品最高價格紀錄

達米安的作品一貫以死亡為主題

瀰漫著恐怖、傷感和絕望的氣息

無論生前多麼才華橫溢,成功富有

多麼權位顯赫、名揚天下

如同這滿鋪的鑽石般璀璨耀眼

最終的最終

我們,也不過會成為這個骷髏而已

這足以令所有生命心寒絕望

在必將到來的死亡面前

所有人不得不心生敬畏,止步思考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究竟何在?

意義的焦慮感、人生的虛無感

甚至靈魂的漂泊感

是所有藝術試圖表達的永恆主題

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輕)

6

馬克·渥林格《大不列顛》

Mark Wallinger,State Britain, 2007

馬克·渥林格,英國當代藝術家

深受英國左翼思想傳統的影響

專註於對英國在20世紀晚期的身份

歷史神話,傳統禮節,和社會體系

作出幽默和諷刺

晚期作品更關注道德和哲學問題

尤其是宗教和死亡

使主題超越諷刺的範疇

創造出更為深遠的含義

2007年的作品《大不列顛》

創作背景來源於一個真實的事件

強烈抗議伊拉克戰爭的布萊恩·霍爾

曾在倫敦國會大廈外和平示威長達6年

終以《有組織犯罪及治安法案》為由

被政府強迫停止

馬克·渥林格

再現和複製了當時的抗議示威情景

將當時強制移除的布萊恩·霍爾收集的

600件反戰旗幟、照片、條幅和卡片

重新安置在倫敦泰特美術館

這場名為《大不列顛》的裝置藝術展

呈現了當代藝術的政治性指向

是對現成品傳統機制政治化的處理

既是一種抗議

同時對抗議的究竟意味進行反思

在被授予世界上最具爭議的「透納獎」後

渥林格說:

「布萊恩?霍爾是最了不起的人

他堅持抵制政府荒唐傲慢的外交政策」

「在長達六年半的時間裡

他在國會廣場上的立場始終是堅定的

這是英國最後的反對之音

「而我,只因為英國的狀態而得獎」

7

Voina《被國安局逮捕的x具》

A Dick Captured by the FSB,2010

2007年創建的無政府主義藝術組織

「Voina」「戰爭」

因異常牛逼的街頭塗鴉走紅全球

旨在表達一些藝術家的政治意願

攻擊普京的政策中「新蘇聯式」的一面

2011年Voina在莫斯科國安局對面弔橋上

畫了一隻高64米的巨型x具

當弔橋在夜間升起時

對面聯邦安全局FSB的政治警察們

發現自己正盯著這副配圖的評論

內容包括民眾如何看待他們的活動

作為顛覆性街頭藝術家

「抗議活動」在影響力上更加民主

他們模糊了藝術和革命間的界限

作為異見人士為數不多的表達途徑之一

在俄羅斯維持了重要的「道德權威」

儘管文化部用「令人作嘔"來形容

作品獲得10萬美金的創新藝術大獎

8

謝潑德·費爾雷《希望》

Shepard Fairey,HOPE,2008

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期間

美國藝術家謝潑德·費爾雷為表支持

為奧巴馬創作了波普風肖像《希望》

由國旗主色紅白藍構成的背景里

奧巴馬目光深沉,望向遠方

那時候

他身上寄託了美國改變命運的憧憬

這種始於半官方的游擊藝術

迅速成為競選中最重要的宣傳工具

並成為近代史最受歡迎的政治肖像

你的作品對人們影響至深

奧巴馬獲勝後致信給菲爾德以示感謝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

8年的執政期過後

無論是奧巴馬的全民醫保還是外交政策

都在一步步損害著美國的國家根基

回頭再看這幅人物肖像

這到底是藝術的勝利,還是諷刺?

9

暴動貓咪《救主大教堂的演出》

Christ The Savior Cathedral performance 2012

Pussy Riot 「暴動貓咪」

本身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織

常穿著鮮艷的頭套和毛茸絲襪演出

最多時候有11名參與者

致力於用藝術號召和促進社會變革

在普京繼任者梅德韋傑夫上台後

Pussy Riot「意識到國家需要軍事化的

朋克女性主義的街頭樂隊

動員公眾的力量,打倒普京集團

豐富俄羅斯的文化和政治對抗」

因為公開批評和普京及精英階級

暴動貓咪逐漸成為了話題焦點

2012年「暴動貓咪」在莫斯科救世主教堂

進行了一次「朋克祈禱活動」

演唱《聖母把普京趕走》等抗議歌曲

明確的反普京和反教會的等級制度

莫斯科救主大教堂本身

就是腐爛的新資本主義俄羅斯的象徵

「暴動貓咪」宣稱此次演出的本意

是要凸顯「宗教和政權的親密關係」

但因為「褻瀆神靈」5分鐘後被強制制止

警方隨後逮捕了樂隊的三名成員

以實施「流氓行為」並判處2年徒刑

意味著」嚴重破壞公共秩序

並表現出對社會的不敬」

同時引發俄羅斯和國際社會巨大反響

「暴動貓咪」 絕非僅是嘩眾取寵

許多國際藝術家、政治家和音樂家

都曾經公開表示過對暴動貓咪的支持

例如麥當娜、比約克和昂山素季等

甚至邀請她們同台演出

彩色頭套也迅速成為政治獨立的象徵

在感謝這些支持者的同時

暴動貓咪的成員卻發表了如下的聲明:

「我們唯一會參與的就是非法的演出

我們拒絕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一部分

出席一場他們會銷售門票的演出」

10

阿羅拉&卡爾薩迪拉《田徑運動 》

Allora & Calzadilla,Track and Field, 2011

「田徑運動」出自波多黎各夫妻檔藝術家

阿羅拉和卡爾薩迪拉之手

是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上

美國展廳「Gloria」奉上的首件作品

美國展廳的展覽「Gloria」(榮耀)

展示由Allora & Calzadilla定製的作品

結合了表演、雕塑、視頻和聲音元素

利用具有競爭力的項目以及雙年展本身

探索競技、武力與愛國主義的概念

「田徑運動」設置在美國展館正前方

展示一輛軍事坦克

並在其右側履帶上添加功能跑步機

跑步者將按時間間隔在跑步機上跑步

戰爭機器被改裝成健身器械

另兩件作品「飛起的身體」

男運動員在木製的飛機商務艙座位上

表演雙手倒立和旋轉

兩位女運動員則在航空傢具上展示體操

染色的木質雕塑取代平衡木和鞍馬

為全新運動語言創造與眾不同的平台

展覽「Gloria」把布置和表演相結合

探索藝術實踐,物質與視聽的獨特體驗

充滿意境而又難以預料

反映了當今世界不完整、不穩定

以及自相矛盾的特性

這些荒誕、看起來自相矛盾的姿態

促使我們對官方的敘述提出質疑

並深入的思考藝術、戰爭、民族主義

以及運動競賽間的隱秘關係

藝術的目的是打破已知的感官邊界

創造和窮盡前所未有的各種可能

無論是意識狀態還是生命本身

當代藝術早已超越純粹的感官訴求

進入到更廣闊也更深幽的人性

甚至只是單純政治訴求與情感寄託

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觸及人性深處

既是超越現實,不被理解的創造奇觀

又是一切本質問題的變現和顯示

從直接的理念表達到瘋狂的激進之舉

無論最終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

他們都以極特殊的方式

引起了觀眾對其所屬社會背景的共鳴

重點在於它能夠真正引發問題

並引起更大的反響

這才是藝術恆久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不是嗎?

1991年,一本名為《frieze》的藝術評論雜誌在英國誕生,刊登各種有關當代藝術的爭論,探討和研究。

25年後,《frieze》成為了全球最頂尖的當代藝術研究領域權威刊物。

在創刊25周年之際,《frieze》和英國費頓出版社聯手,把25年來刊登過最精彩,最有影響力的文章集結成冊,這就是今天我想給你推薦的這本: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

大巨頭聯手,讓你的藝術知識前進100年

如果從現代主義之父馬塞爾·杜尚算起,當代的藝術形式已經發展了超過100年,即使以後現代主義的鼻祖約瑟夫·博伊斯算起,當代藝術也已經有三十多歲了。

換句話說,如果你對藝術的理解還停留在不需要學習,就能直接看懂的階段,你已經落後這個時代的藝術,足足一百年了。

而這本由《frieze》雜誌和費頓出版社聯手打造的《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可以把你的藝術知識,向前推進一個世紀。

對費頓,關注意外藝術的真愛們肯定是不陌生的,這家出版了全球一半藝術書籍的超級巨頭,擁有百年藝術圖書出版底蘊的出版社,一向都是品質的保證。

曾經在意外平台熱銷到斷貨的《藝術之書》,就是費頓的傑作。

《frieze》誕生於1991年,比起費頓年輕許多,但是這本刊物在當代藝術界,同樣也是泰山北斗的存在。

在《frieze》誕生之前,藝術評論大多出自學術圈,作為私人創辦的藝術雜誌,《frieze》擺脫了學院派的教條呆板。

《frieze》擁有一批對藝術極為敏感的編輯和撰稿人,他們時刻關注著當代藝術最細微的變化。

《frieze》用不同於學院派的輕鬆風格和不同於普通雜誌的專業態度,構建起大眾與當代藝術之間的橋樑。

僅僅20多年,《frieze》就成為了全球最有分量的當代藝術雜誌。

最懂藝術的費頓,和最懂當代藝術的《frieze》碰撞,只有如此,才能誕生這本看了就能把藝術知識推進100年的《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

—第一手的藝術觀念—

這本書討論了59個當代藝術最關心的核心問題,參與這些討論的,是700多位藝術家、藝評人、作家、藝術學者和策展人。

包括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現代藝術鼻祖馬賽爾·杜尚、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還有很多很多與他們齊名的頂級藝術家。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不需要任何二手的意見,這本書呈現給你的,是站在當代藝術最前沿的偉大藝術家們最真實的觀念。

讀這本書,如同參加安迪·沃霍爾的沙龍,聽他本人講述自己的藝術理念,又像是請來杜尚,和你一起站在他的作品前聽他解讀。

馬塞爾·杜尚

這才能真正跟上藝術發展的步伐。

墅城會

設計師經紀人平台

設計品牌策劃管理

品牌戰略、品牌策劃、品牌創意、品牌設計

品牌營銷、品牌傳播、品牌定位、品牌管理

創新活動與事件營銷

線上線下創意活動構思、設計、執行、傳播

特別邀請:如果你是書店、咖啡館、會所、空間等場地負責人,能為墅城會社群線下活動提供場地或是其他支持,歡迎與我們取得聯繫;如果你是公司、單位或者組織,願意提供禮品贊助,也歡迎與我們取得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墅城會 的精彩文章:

從0到1,小型設計公司通往品牌的最短路徑

TAG:墅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