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拉鏈門事件20年。柯林頓:我不欠萊溫斯基一個道歉

拉鏈門事件20年。柯林頓:我不欠萊溫斯基一個道歉

說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

恐怕不是他在90年代扭轉了美國多年的財政赤字,

也不是代表美國簽署了環保協議《京都議定書》,

甚至不是他執政期間空前繁榮的美國經濟….

而是1998年,他和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發生「不恰當關係」的緋聞,

並因此遭到彈劾的「拉鏈門事件」。

如今距離這段世界級緋聞已過去整整二十年了,

周一,當柯林頓在接受NBC電視台採訪,再次談到了「萊溫斯基緋聞案」時,

他竟然語出驚人:

我不欠萊溫斯基道歉...

這一切,還是讓我們從20年前說起….

總統和實習生的緋聞

1995年6月,剛從Lewis & Clark學院本科畢業的21歲女學生萊溫斯基,通過家裡的關係,在白宮找到了一份無薪實習的職位。

因為工作關係,她經常出入白宮,遇見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誰都沒料到的是,兩人在一次公開場合相遇之後,私底下便開始有了來往,後來兩人越來越親密,逐漸發展到私下幽會的地步….

從1995年11月,萊溫斯基和柯林頓有了第一次肉體接觸,

到了12月,萊溫斯基被調到白宮法務辦公室,主要負責把議員的親密信遞交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也就是總統柯林頓的辦公地點。

有了這樣的便利,兩人開始經常在橢圓形辦公室幽會….

1996年,白宮的部分人已經察覺到了異樣,尤其萊溫斯基的上司更是感到,這名白宮新人和總統待在一起的時間「太多了」….

為防患於未然,他把萊溫斯基調去了五角大樓,遠離是非之地。

然而,事實證明,他的做法為時已晚,距離不能阻止萊溫斯基和柯林頓繼續幽會,像無數普通的偷情男女一樣,他們開始見縫插針,找各種理由見面….

有一次,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終於又逮著機會,在橢圓形辦公室,柯林頓一面給國防部長打電話(萊溫斯基後來回憶),一邊和萊溫斯基做著不可描述的事….

從1995年到1997年,長達兩年的時間裡,

柯林頓和萊溫斯基前後偷情多達10次,其中竟然有7次,是柯林頓妻子希拉里還在白宮的時候!

而那段時間,對自己和總統柯林頓不尋常關係頗有些得意的萊溫斯基,把自己和柯林頓的秘密告訴了在五角大樓的同事Linda Tripp,

在聊過幾次這個私密話題之後,萊溫斯基放鬆了警惕,她開始越來越多和「閨蜜」Tripp談起她和柯林頓那些事,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口無遮攔和對同事的盲目信任,終究要捅出大簍子…

1997年9月的一天,她在和Tripp的電話聊天中又一次談到了柯林頓,她不知道的是,這次的通話已經被她無比信任的好同事Tripp偷偷錄了音….

Tripp一出手就停不下來了,這樣的電話錄音記錄多達數次,她一直偷偷錄到了1997年12月…

Tripp當時雖然做了錄音,但還沒有打算把這事兒捅出去。

然而不久之後,一場原本毫不相關的案件,讓萊溫斯基和柯林頓的緋聞事件意外曝了光….

1997年年底,一位叫Paula Jones的女士控告柯林頓曾經對她進行性騷擾,Jones的律師開始四處集總統拈花惹草的證據,想藉此證明柯林頓生性好色,律師調查到了萊溫斯基這裡,

到了1998年1月,萊溫斯基遞交了書面證詞,聲稱自己和總統沒有任何「不正當關係」….

在遞交了書面證詞之後,萊溫斯基猛然想起,知曉自己和柯林頓秘密的,還有她國防部的同事Tripp,害怕事情敗露的萊溫斯基趕緊找到Tripp,要她幫自己圓這個謊….

然而,沒想到的是,Tripp表示自己不願說謊,害怕自己擔上「作偽證」的重罪,

於是,她把當初錄下來的,自己和萊溫斯基的談話錄音(包含有關柯林頓的內容)全部交給了一位獨立檢察官Kenneth Starr,

Starr立刻啟動了對這項總統「桃色緋聞」的調查,消息傳出,「萊溫斯基緋聞案」徹底曝了光!!

美國總統和年輕白宮實習生有染,一時間,全美上下乃至全世界議論紛紛,媒體怎麼能放過這種核彈級的「花邊猛料」呢?

主流媒體,大報小報開始連篇累牘報道,

19981月26日,迫於輿論壓力,柯林頓公開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緋聞事件」,他和副總統戈爾,妻子希拉里一起出席,氣氛看起來無比輕鬆。

在鏡頭前,柯林頓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肯定地說到:

「當著全美國人民的面,我要重申,我和那個女人,萊溫斯基小姐,沒有任何性關係!」

然而,柯林頓不知道的是,此時,FBI探員和部分檢察官已經在緊鑼密鼓地行動,他們已經搞到了很多實錘證據,除了之前Tripp提供的自己和萊溫斯基通話的錄音帶,還有萊文斯基自己詳細記錄的日記….

而最最關鍵的證據,是一件沾有柯林頓精液的藍色洋裝,萊文斯基原本想把它留作紀念,卻沒想到留下了柯林頓的DNA,最終化驗結果出爐,萊溫斯基衣服上的精液屬於柯林頓本人無疑!

除了實錘證據,執法部門還暗示萊溫斯基,只要她提供指控柯林頓的證詞,便不會起訴她,萊溫斯基於是便將所有真相和盤托出….

柯林頓被檢方正式起訴,他走上法庭,接受庭審,庭審過程中,柯林頓曾一度狡辯,說他和萊溫斯基的交往中,萊溫斯基只是用口「為他服務」,並沒有其他的接觸,自己是「接受服務的一方,因此不算髮生性關係」….

然而,隨著庭審的深入,在各種鐵證面前,柯林頓再也沒辦法否認了,

1998年8月17日,柯林頓不得不再次參加電視直播,對全國發表講話,向美國人民道歉,承認自己和萊文斯基有不正當關係…

由於柯林頓在此前的公開講話中撒謊,共和黨人抓住柯林頓的這個小辮子,指控他作偽證罪,並要求對他提出了彈劾,

柯林頓不幸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對總統的控罪要在參議院進行審判,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擔任主審,全部參議員作為陪審團,眾議院則派出15名眾議員擔任檢察官。如果有2/3參議員投贊成票,控罪將被宣判為成立。

最終投票結果出來,投贊成票的參議員甚至沒有過半:對總統柯林頓的控罪不成立。

截止1998年9月底,持續了長達兩年的「萊溫斯基緋聞案」才算畫上了一個句號...

這場緋聞事件中,柯林頓遭到彈劾,好在控罪未獲投票通過,最終涉險過關,

而萊溫斯基在這場緋聞事件中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卻也成了世界聞名的「小三」。

自那以後,緋聞事件中的男女主角,分別走上了不同的軌跡…..

走出低谷的男主

1998年之後,緋聞件事的影響漸漸褪去,柯林頓繼續履行完自己的第二個總統任期,直到2001年初正式卸任。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柯林頓在卸任總統時,負債高達1千6百萬美刀,大部分都是在萊溫斯基緋聞案中欠下的巨額訴訟費。

為了還債,他開始積極開發自己的商業價值。

在美國總統中,論演講才能,柯林頓算得上名列前茅的,

他也充分利用自己這一特長,在離開總統寶座之後,發展出了自己的新事業——去世界各地演講,頂著美國前總統的光環,加上出色的個人魅力,柯林頓的出場費高達6位數(美元)….

之後的幾年,柯林頓四處演講,4年之後,他終於還清了巨額債務,並開始賺取不菲的演講收入。

除了繼續演講,柯林頓還擔任一些公益性的職務,

例如2004年曾擔任聯合國印度洋海嘯災後恢復問題特使….

2004年,柯林頓出版了回憶錄《我的生活》,這本回憶錄在成書前就打破了全球出版業的一項世界紀錄——預付款高達1500萬美元,而《我的生活》面市之後,立刻在全球大賣,總計賣出了225萬多冊。

借著這股東風,柯林頓徹底走出了「萊溫斯基緋聞案」的陰霾,退休生活也越來越順…

之後的幾年,他發揮餘熱,繼續擔任聯合國的一些職務,為美國的一些國際問題進行斡旋….

2013年11月,他因為卸任後的種種貢獻,獲得了時任總統奧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

從那以後,柯林頓一直過著低調的生活,除了為妻子希拉里競選總統組選以外,他一直鮮少露面....

永遠活在那段緋聞里的女主

而「萊溫斯基緋聞案」中的女主萊溫斯基就沒這麼順利了,她的後半生,似乎一直和這段20年前的緋聞脫不了干係…

在「緋聞案」結束之後不久,她也欠下了巨額的訴訟費,

然而,緋聞案剛結束的1999年,她就趁熱打鐵推出了《萊溫斯基自傳》,從她的角度對「緋聞案」做了詳細的刻畫(儘管部分內容有些污)…

這本自傳在出版之後,還一度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

雖然自傳賣得很火,萊溫斯基從中賺了50萬美刀,還上了ABC的訪談節目,講述她和總統的「愛情故事」,又賺了100萬美元,不過,在償還訴訟費和一些欠債之後,幾乎所剩無幾…

在互聯網才剛剛興起的時代,萊溫斯基已經有了網紅的意識,她趁熱打鐵,在同年推出了以自己命名的手袋,皮包,有擔任過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曾在英國第五頻道當過記者,但是,這些工作最終都因為她的「壞名聲」無疾而終….

因為那一段全世界都知道的緋聞,萊溫斯基也找不到什麼正經工作,

她只能繼續炒作過去那段「世紀緋聞」,緋聞案之後的兩年,她的身價依然很高,那時候,她接拍了一個減肥藥廣告,出場費就高達100萬美刀。

2003年,她竟然又推出了第二本自傳,這一次是由英國著名記者執筆的,《莫妮卡的故事》,

但是,不久之後,她開始發現,大眾對那樁緋聞的興趣正慢慢消退....

2004年,柯林頓出版自傳《我的生活》時,萊溫斯基再度出來接受採訪,並發表評論稱:

「柯林頓的書里充滿了謊言!」,

然而這一次,她沒有如願獲得預想的關注度….

之後的2005年,萊溫斯基決定去英國念書,她在倫敦政經學院拿到了碩士學位後,銷聲匿跡了很長一段時間…

2014年,沉寂了十年的萊溫斯基在參加《福布斯》雜誌舉辦的年會上發表了「反對網路謾罵」的公開演說,表示自己多年來,因為曾經那段著名的緋聞,一直遭受著鋪天蓋地的網路暴力:

「以前醜聞最多就在家庭內部、學校內部、村莊里流傳。但是現在,醜聞將隨著網路傳遍整個世界。越是令當事人覺得難堪羞恥的事,就越能吸引點擊量,也意味著越多的廣告收入。我們正把自己的收入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她還在當年開通了推特賬號,這個互聯網時代初期的網紅,再次引了全世界無數網友的關注….

「不需要道歉」

最近,在緋聞過去將近20年之後,兩位主角竟然又有了交集,

去年,從好萊塢擴散到世界範圍內的,反對性騷擾的#me too運動引起了萊溫斯基的關注,

今年早些時候,她在《名利場》撰文表示,MeToo運動給了她新的視角,讓她重新檢視自己20多年前和柯林頓的性醜聞。

在她看來,當年那場緋聞,也有特權的因素在裡面:

「我本來一直以為自己同柯林頓的關係是基於雙方自願的,但現在看來,這其中仍然有權力、特權的影子,他是我老闆,是當時地球上權力最大的人,還比我年長27歲,人生經驗也比我豐富……我開始有這個想法之後,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出於自願或許已經無關緊要了….」

萊溫斯基還透露,20年來,媒體和網民的口誅筆伐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自己已經被確診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隨著#Me too運動的聲勢漸長,加上萊溫斯基自己的撰文,「萊溫斯基緋聞」大有轉變為「柯林頓性騷擾案」的架勢...

去年11月,民主黨籍眾議員Kirsten Gillibrand舊事重提,對NBC記者表示:

「柯林頓當時應該主動辭職,而不是接受彈劾審議!」

而不久前,許久不露面的柯林頓也出來了,他帶著和美國著名驚悚小說家James Patterson合作的小說《總統失蹤》(The President is Missing ),在北美各地做巡迴宣傳...

在宣傳新書時,他接受了採訪,和萊溫斯基緋聞的陳年舊事也被再度提起。

而在這次採訪中,柯林頓一改往日對這個問題的含糊,直接了當表示,自己沒有給萊溫斯基單獨道過歉:

「不!我從來沒跟她再說過話(緋聞之後)。但我的確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對不起!」

然後,他進一步暗示到:

「我已經跟全世界每一個人道過歉了。 這是很大的不同。這個道歉是公開的!」

「那你沒有跟她單獨道過謙么?」

「我之後沒有跟她說過話.... (也就沒有什麼單獨道歉了)

之後,他對媒體吐露了自己曾經的窘境:

「沒人相信我在這次事件中毫髮無損,我離開白宮時欠了1千6百萬美元的債。」

而對於萊溫斯基所說的,當年他倆之間的事也屬於權力之下「性騷擾」的產物,也屬於#Me too運動的範疇,

柯林頓表示不敢苟同,

他認為,先前NBC記者故意「忽視了一些事實」,試圖把他和其他捲入性騷擾醜聞的好萊塢名人混為一談。

「我自己是一個『Me Too』運動的支持者,但我也覺得運動中有些決定做的有問題。」

談到民主黨議員認為他當初應該辭職的問題,柯林頓表示:

「我當時沒有因為這事兒主動辭職,我依然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這是一個支持憲法的選擇。

「如果我今天當總統,那這事兒(緋聞案)恐怕不會是個問題,因為人們會用真正的事實說話,而不是各種『腦補的事實』。」

「你認為肯尼迪總統(和夢露鬧過緋聞)應該辭職嗎?有些人該問問這個問題。」

「我20年前就處理過這個問題了,當時2/3的美國人民都支持我。從那以後我一直在努力做好每件事,無論是我的工作還是生活,這就是我要說的全部。」

20年後...

這是柯林頓對此事重新表態的態度.

而緋聞案中的另一個主角萊溫斯基,多年來也生活不順,只能靠著時不時炒作這段緋聞賺錢生活費,

捲入這段緋聞的雙方,沒有贏家….

Ref:

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8/06/bill-clinton-is-still-bitter-about-impeachment/561953/

https://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8/06/bill-clinton-feels-his-own-pain/561956/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803403/Bill-Clinton-insists-doesnt-owe-Monica-Lewinsky-apology-HES-victim-too.html

http://www.cnn.com/ALLPOLITICS/1998/resources/lewinsky/timeline/

…………………………

事兒君有品,

專為大家準備英國的各種值得推薦的好產品~

英國直郵,包郵包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嗎?在英國讀博竟然有這麼多獎學金可以拿!
為什麼高智商男孩贏不過高情商女孩?

TAG:英國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