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昭陵六駿圖》

文物介紹——《昭陵六駿圖》

原標題:文物介紹——《昭陵六駿圖》


《昭陵六駿圖》,金代趙霖所作,為絹本、設色,長27.4厘米,寬444.9厘米。經清內府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 (jí)續編》、《石渠隨筆》著錄。


此圖依據唐太宗昭陵六駿石刻而繪,全卷分六段,每段畫一馬,旁有題贊。駿馬的形態既忠於原作,又注意發揮繪畫之長,通過遒勁的筆法和精微的設色,將馬匹的毛色表現得更加真實自然,戰騎馳騁疆場的雄姿也刻畫得十分生動。無論是賓士、騰躍,還是徐行、佇(zhù)立,都能曲盡其態。



所謂「昭陵六駿」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戰馬。在唐開國戰爭中,它們先後為主人乘騎出戰,陷陣摧敵,立下了功勞,它們的名字分別是:颯(sà )露紫、捲毛騧(guā)、白蹄烏、特勒驃、青騅( zhuī)和什伐赤。李世民登基後,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園,於貞觀十年下詔,將六馬的英姿琢刻於石屏之上,鑲嵌在昭陵北闕。同時親題讚辭,記載馬名、膚色、乘用時間、所負箭瘡和氣格秉賦,以示對六馬的表彰和懷念。此圖從摹畫刻石而來。其如丘行恭像、鞍轡(pèi)雜佩和箭瘡位置,畫卷也都一一謄寫,標記清楚。此圖筆致勁健,敷色淳厚,使人追想唐人畫馬的雄壯風格和六馬騁馳戰場的雄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墓旁祭殿兩側有廡(wǔ)廊,「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戰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並告誡後世子孫創業之艱難。



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驃"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石刻中的青騅作賓士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衝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後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


什伐赤」「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後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衝鋒陷陣中受傷的。



颯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迹。唐太宗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丘行恭卷鬚,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袍,頭戴兜鍪 (móu),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 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拳毛騧(guā)」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石刻拳毛騧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鬥之激烈。



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 gǎo)時所乘。石刻「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liè)迎風,儼然當年在黃土高原上逐風賓士之狀。昭陵六駿石刻以統一戰爭為題材,手法簡潔渾厚,造型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


1914年,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被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近百年來「昭陵六駿」的來源一直是一片謎團。一般來說,古代良馬特別是名馬,都有自己的名號,就像現代的豪華汽車都有性能標誌與外形品牌一樣。通過語源學確定昭陵六駿名號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








六駿漢文含義應從外來語言認真探討,利用突厥語作為解謎的「鑰匙」,考釋求證「拳毛騧」應源於「權於麾」國的大良馬,「什伐赤」應是突厥高級官號「設發」命名的坐騎,「白蹄烏」應是冠以「少汗」榮譽性專名的坐騎,突厥語「少汗」應是漢語「白蹄」真正的原意,「特勒驃」的「特勒」是突厥常用的一個官銜。「颯露紫」還原為「沙缽略」,含義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駿馬」。「青騅」來源於突厥文,指來自西方大秦的駿馬,唐太宗用突厥語或突厥官號來命名自己的坐騎,不僅僅是為讚揚名駒良馬,更重要的是紀念和誇耀自己的豐功戰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明末清初竹雕漁翁得利
歷史上的今天——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