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坊人物】劉遇真阿訇傳略

【回坊人物】劉遇真阿訇傳略

原標題:【回坊人物】劉遇真阿訇傳略


【回坊人物】著名阿訇劉遇真


劉遇真,名傳三,以字行,經名阿里,祖籍西安北郊髙廟村。其家族先輩曾連續五世有阿訇分別執教西安回坊「七寺十三坊」,而劉遇真之父曾於清代中後期道咸同光年間,陸續在西安、大荔、鳳翔等地多所清真寺開學任教,其中灑金橋清真古寺(北寺)北廂房外因其先後三次開學於此,曾懸掛「三來堂」牌匾一方。今日其個人名諱失傳已久,但大家多據其籍貫所呼之「高廟劉」。1983年中,灑金橋地區某戶居民在翻建自家房屋時,無意中於院內發現一座石碑(《高廟劉善初阿衡碑》),因相關內容茲事體大,遂迅即轉交灑金橋清真西寺妥為保存。這塊碑不僅記載老人家的字「善初」等相關信息,其「不意於光緒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歸真,其子四親洗安埋,其徒數十心喪三年」之具體事宜亦重見天日。


民國時期西寺大殿


劉遇真生於咸豐十一年(1861),因在家族叔伯兄弟中排行為二以及先後兩次朝覲之相關事迹,後人多尊稱其為「劉二師傅」。同治十年(1871),陝西回民起義的失敗,劉善初阿訇亦攜年僅十歲的劉遇真及其另外一子與部分回民群眾一起移居於甘肅平涼地區的化平縣(注今屬固原)沙塘川,不久又遷至香水鎮水溝村,其餘二子仍留居西安。劉善初阿訇落腳於水溝村後,隨即在村落西北角髙處置地一所,並在其他信教群眾的幫助下蓋了一座四合院以安家落戶。此後不久,水溝村的東坊寺眾多信教群眾又很快公推老人家為教長,而劉善初阿訇在任教期間也帶領全體坊民先後對大殿、水房、南廂房、北廂房等多處建築進行了大力的整修或翻建。繼東坊寺任教之後,劉善初阿訇還曾兼任當地西坊寺的教長,而兩坊的相處亦常年保持和睦往來。幾年後,西安當地治安狀況漸有好轉,劉善初阿訇也因應允灑金橋清真古寺的第三次延聘而返回故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歸真謝世。


在家學淵源深厚的個人生活背景下,好學不倦的劉遇真先後受業於者萬選(1829-1907,時人多尊稱為「者豹子」)、穆復源等學者門下。劉遇真刻苦努力,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和土耳其語,且對教義學、教法學也有較深造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民國四大阿訇」之一的王靜齋阿訇曾短暫寓居西安灑金橋清真西寺,雖時日短暫,仍對劉遇真阿訇的淵博學識留下了深刻印象:「劉阿訇是現代陝西阿訇的老前輩之一,不僅個人修養極好,論其學問也頗有根底」。

光緒十七年(1891年),劉遇真阿訇與化平當地的馬善清阿訇結伴同行,前往麥加朝覲。先徒步趕赴上海,並一路挑擔前行,而擔子一頭是經典、另一頭是行李。到達上海後,曾在滬西清真寺中短暫借寓,並因當時個人穿著過於寒磣,而一度被當地信教群眾所輕視。時隔不久,因劉遇真阿訇很快將該寺曾凌亂擺放長達十數年的經籍重新進行了井然有序的整理,不僅大家因其學識之淵博而紛紛刮目相看,而且「民國四大阿訇」之一、時任該寺教長的哈德成阿訇亦在獲悉事情原委後,在將其待為上賓的同時,更就個人學習波斯語之相關事宜向劉遇真阿訇當面請益。不久,劉遇真阿訇以及其他一同參加朝覲的多位甘肅教親亦在滬西清真寺眾多信教群眾的資助下循海路順利抵達麥加。此時正值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蓬勃發展之際,劉遇真阿訇也因此受到不少革新思想的影響,不僅在完成朝覲後又親自受教於當地著名學者門下,而且為教義、教法、哲學等功課更連續求學數年,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懷揣戀戀不捨的心情返回中國。回國後不久,水溝村東西兩坊的眾多回民群眾曾親自到西安迎接,而西安小皮院清真北大寺亦有阿訇、坊民等十九人一直把劉遇真阿訇護送到化平縣水溝村。據化平縣水溝村的多位當地老人回憶,當年大家為表示對朝覲榮歸的劉遇真阿訇的由衷尊敬之心,曾在阿訇的居所與清真寺之間所必經的水路上搭建了一座月牙狀的木橋。


劉遇真阿訇完成第一次朝覲歷程後,又相繼在寧夏同心的半個城清真寺(今同心清真大寺)和甘肅化平的沙塘川清真寺分別任教,並在多年來切身的宗教活動實踐中,對中國經堂教育所用典籍多為手抄本而大多內容不太完整的狀況深感不安,而個人在教義、教法的日常研習與應用中也仍舊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疑難問題。為此,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度相約馬善清阿訇前往麥加朝覲,隨後在完成第二次朝覲後,一方面繼續請教學術和教務上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又通過用心的搜集獲得不少內容完整甚至當時國內罕見的宗教典籍。


光緒二十八年(1902),此前已經在麥加學習了一年的劉遇真阿訇終於帶著數量不菲的宗教典籍返回化平縣,隨後即很快面向當地的信教群眾公開了「憑經立教、尊經革俗」這一曾用心思考了許久的個人學術主張。由於類似主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馬注、王岱輿、舍蘊善等先賢,而具體措施也有助於改善廣大信教群眾多年來被婚喪活動中繁瑣禮儀所困擾的困苦生活,遂很快得到大家的擁護和認可。時隔不久,劉遇真阿訇再次赴沙塘川清真寺任教,非但據《高廟劉善初阿衡碑》上相關文字可推定其執教時間至少可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而且上述「憑經立教、尊經革俗」的主張也得以在當地繼續推行。


民國元年(1912),在西安灑金橋清真古寺伊瑪目安生林阿訇的提議以及該寺總社首馬龍斌先生(馬家醋房)的同意之下,劉遇真阿訇回到西安並正式前往其父劉善初阿訇當年曾三度執教的灑金橋清真古寺擔任教長(掌教)。從那時起,劉遇真作為灑金橋清真古寺的開學阿訇也正式肩負起培養馬繼賢、蕭德珍、劉宗雲、冶亮普、楊學海、馬志俊、烏振明等二十多名滿拉的艱巨任務,而《帥勒夫》(詞法)、《滿倆》(語法)、《白亞尼》(修辭學)、《侯塞尼》(經注學)等波斯語或阿拉伯語的各項功課也陸續開講。


民國三年(1914),劉遇真阿訇以「憑經立教、尊經革俗」為基礎,正式提出了「有益於生者,忠誠於死者」的十二條改革方案。民國五年(1916)夏,蕭德珍阿訇為了對恩師的學術主張和改革方案給予支持,又為此編印《醒迷要錄》一書並分送當時以「七寺十三坊」為主體的西安回坊各大清真寺。此後不久,劉遇真、蕭德珍師徒二人開學於甘肅平涼等地。

民國十年(1921),此前曾應馬麒(1869-1931)邀請赴西安大皮院清真寺開學任教的馬守真阿訇(經名噶布)因家父病重而提出辭學,並推薦劉遇真繼任。隨後,馬麒乃就相關安排電告陳樹藩,劉遇真阿訇隨即重新返回西安,並從此開始了大皮院清真寺持續二十三年的執教歷程,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冬謝世歸真,而原先的水溝村和沙塘川教務也曾分別交由阿訇長子劉學海與次子劉光遠繼續執掌。民國十五年(1926),灑金橋清真西寺在劉春章等眾多回坊賢達的大力襄助之下宣告成立,德高望重的劉遇真阿訇不久還兼任灑金橋清真西寺阿訇以開兩坊學的模式傳經授道,而蕭德珍、烏振明等滿拉也得以繼續在遇真阿訇身邊就學。



西安當地眾多的知識分子、社會賢達和開明人士仿效當時全國其他地區的做法,通過提倡和加強文化教育的途徑,以期儘快實現民族和地區的復興與發展。劉遇真阿訇在先後執教大皮院清真寺、灑金橋清真西寺和小學習巷營里清真寺的同時,也曾經在振興民族教育的事業上用心用力,而大皮院清真寺的精一小學和灑金橋清真西寺的明德小學也都曾得到了老人家的大力支持和贊助,其中明德小學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仍在正常運行,而今天西安回坊不少已年過古稀的老人都曾在這個學校受過教育。劉遇真阿訇還曾在家住大皮院的孫廣俊阿訇的幫助和支持下,在灑金橋清真西寺院內西北角的房屋內開辦了一處面向女童教授阿拉伯語的小學,其官方的註冊名稱為「會立第一女小」。



回坊最早媒體人:民國老漢「長安馬無疑」馬中賢報道

阿訇歸真後,最初曾安葬於西安城牆西南方向的老墳台,1953年後正式遷葬於西安北郊廣大門村的先賢馬道真墓園內。時至今日,當我們緬懷老人家那充滿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時,其實更容易看到勤學上進而又思想開明的劉遇真阿訇同樣給後人留下了善於交際的深刻印象,而王靜齋、哈德成、馬松亭等知名人士亦屬於曾經不可或缺的交往對象,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6月1日出版的《金字塔》更在公布劉遇真阿訇、劉學海阿訇父子相繼辭世的信息後全文刊載了王靜齋阿訇的題字:「劉公遇真字傳三,為近代陝西老阿林之巨擘,生平孜孜於學問,年逾八旬猶復手不釋卷,曩在大皮院禮拜堂設鐸,春秋雖高而講經說教一貫精神有增無減,其革俗蹈矩始終弗替,卓絕毅力尤非儕輩可與比倫,本坊同仁均沾化雨,特作數語以作紀念耳」。與此同時,通曉教義、教法、哲學等多樣學問的他也當仁不讓地為中國伊斯蘭教的學術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西安大皮院清真寺的劉學海阿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的馬志俊阿訇、西安北廣濟街清真寺的劉宗雲阿訇以及曾先後任教河南洛陽和湖北武漢的烏振明阿訇更是其桃李遍布陝、甘、豫地區的閃亮碩果。



皇 清


蓋聞太上立德、次立功,如敝坊灑金橋寺內主講善初阿衡兼而有之,系長安縣高廟人,姓劉氏,善初其字也。悟徹性成,是生專為教授後學而生也。前我坊延聘三次、主講十餘年,但見學不拒來,遠方得親道範;貧不受贄,寒士幸附門牆。是以受教聞化,不惟親炙者感被春風,即私淑者莫不均沾化雨,所以道光之季、咸豐之□、光緒之初至於再、至於三。循循善誘,成就生徒,非先生之功德最著、品學兼優,何至時愈久而情愈不厭也。不意於光緒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歸真,其子四親洗安埋,其徒數十心喪三年。迄至於今,已十八載矣!況有其子遇真自備資斧回朝天方,現沙塘川化坪廳寺內主講,足證家學淵源、父子繼美,是一門之榮幸,實教門之砥柱也。自先生歸真,欲蟬聯而不能再四。嗚呼哀哉,先生之典型雖遠,群弟子之追慕難忘。故囑余擬跋數語,勒諸貞石。雖不足以盡生前,聊表萬一於後世雲。

世教晚


惠天福、馬尚德、馬□勛、馬彥材、馬乘坤、安步雲、白萬林、白雲林、賈世英


楊元慶、鐵□名、楊元太、楊□林、石峰秀、馬福金、馬貴春、楊□林、郝□明


周玉林、馬乘傑、賈正合、劉彥林、馬恩明、楊雲和、楊全祿、楊元傑、周壽林


馬見令、吉慶合、安且吉、李富貞、馬得仁、楊□名、陳九凡、周玉明、李大魁


仝泣勒石


例贈修職郎邑儒學廩生世教晚藍選青沐手拜撰並書


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碑



70年代灑金橋清真西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回坊 的精彩文章:

敘利亞戰爭前後對比圖 好端端一個文明古國被惡魔摧殘成一片廢墟
專訪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中國社會仍然存在對宗教的偏見

TAG:西安回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