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不做「菊外人」:從眾的人,從的是什麼?

不做「菊外人」:從眾的人,從的是什麼?

作者 : 一點菌

一不小心,我已經是個「菊外人」。

一時間,大家都在說:像王菊一樣,做自己、活出真實的女孩最美。

可是,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了。什麼是「做自己」、「活出真實」啊?

我們從小被教育:

要合群,做個別人喜歡的人。

穿著流行的款式最時髦,做個符合主流標準的人最保險。

不要追求什麼標新立異,不然別人的口水能淹死人的。

然而王菊顯然不是這樣的女孩。她雖然身處娛樂圈,卻是個「異類」。

《創造101》節目一開播,她就顯得很特別。其他選手都是甜美清純、身材纖瘦型的,而她帶著歐美性感風,皮膚黝黑,面容也不嬌美,身材還有點健壯,幾乎每次表演都會被吐槽,網友還把她的動作製作成表情包。

一句「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說明了網友們對王菊的看法。

然而,她根本不放在心上,還自黑:我就是來自地獄的使者,不給我點贊的朋友要小心。

在第四期第一波淘汰賽里,她不像別的女孩口是心非地說「我努力過了,我不後悔」。她目光堅定,說:「我還想留在這個舞台上,我還有夢想沒有實現」。

因為這句話,太多人為她黑轉粉,她太帥了,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勝心和不甘,簡直說出了很多人面對失敗時候的內心話!

終於王菊留下了,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觀眾重新認識了她。

越來越多的網友給她投票,我們喜歡這個做自己的女孩,她彷彿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內心:我並不像你們認為的那樣平凡,我也想贏。

我們心裡期望自己與眾不同,但又害怕自己與眾不同。

因為我們希望被認可,卻又害怕不一樣而被排擠,所以,我們不勇敢,我們大多數人選擇從眾。

「從眾」比「與眾不同」更能給人安全感。

我們從眾,從的是什麼?

是社會認同感。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到群體中的成員們的社會態度和行為。

從眾也是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從眾可以幫助一個人很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使人迅速地融於一個新的團體中。

如果一個人自動依照他所觀察到的周圍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那麼他就能夠把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進行簡化。而且這種從眾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

比如,

以瘦為美的時代,大家都在減肥;

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熱點,大眾競相參與;

哪個明星紅,TA穿過的衣服馬上就成為「爆款」。

我們和別人一樣,讓自己的個人特質不那麼明顯,會給人很大的安全感。因為,不從眾的人,可能被孤立。

據說,在監獄裡,對一個犯人最嚴厲的懲處,不是勞動,不是鞭撻,而是關禁閉。

可以看到,被隔離出一個集體,被他人孤立,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我們從眾,一方面是為了尋求安全感,另一方面,是懼怕不從眾遭到孤立和攻擊。所以,站在一群仙女中間的王菊,一直堅定做自己,多麼勇敢。

可是,從眾的安全感是不可靠的。盲目的從眾與合群,是平庸的開始。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走大家都在走的路,不一定能到達你的目標;從了他人的眾,結果還是得自己承受。

有人和室友一起荒廢了四年大學時光,玩遊戲、逃課,最後找不到工作的結果是得自己承受的;

看到同齡人都結婚生子了,隨大流趕在大家都認為「不能再挑了」的年齡里接了婚,婚後發現兩個人不合適,這結果也是要自己承受的。

很多人的自我價值感,是建立在某種身份、地位或者別人認可上的,甚至是和同齡人比較上的價值感。這種價值感會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發生變化,是虛假的價值感。

有一個較好的身份地位,有人認可,有人愛,TA對自己比較滿意,個人價值感比較高。一旦失去這樣的身份地位,被人拋棄,被人否定,TA立刻感覺自己低到了塵埃里,生活就沒了重心。

所以,從眾的安全感是不可靠的,自己才能給自己安全感。

王菊不知道偶像團體主流形象嗎?顯然不是,從她之前的造型可以看出,也是膚白貌美,大眾主流型的。

但當導演組問她:還想回到從前的樣子嗎?她一絲猶豫都沒有地搖頭:「不想回去。」

這個女孩,太知道自己是誰,太清楚自己要什麼。

不從眾才能出眾,不拘格才可出格。

在《101創造》的節目里,馬東金句頻出:「只有做到最大程度不一樣,你才最大程度地被需要」、「當你開始審視自己是否需要改掉自己的特點時,你也許正在失去你的優勢」。

要做到「被需要」、有「優勢」,就要有個人特色,要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這需要堅定的自我。

有網友說,「101個女孩中,100個女孩都一樣,還有一個叫王菊。」

王菊更是在歌詞里唱到:youdon』t have to put a ring on me , I can buy my own。她獨立,又堅定。

我們越不確定自己,不自信,就越依賴別人。我們越不優秀,就越要在集體中抱團取暖。

所以,我們想辦法融入各種圈子,以證明: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要接受自己,自信的第一步是愛自己的全部,缺點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排斥,不要因為自己認為的缺點而自我判定「我不配」。

不是這樣。就像你能接受別人的不完美一樣,也請包容自己的缺點和瑕疵。

要分清從眾是不是盲目,關鍵在於了解自己。

我們可以不依賴外在的標準評價自己,清楚「我是誰」。當外界的孤立和嫉妒,不足以影響我們的行為,隻身一人,也能夠面對生活的風雨磨礪時,我們其實不會再想去融入某個圈子,真正優秀的人,是木秀於林的,終將勝出。

做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決定著我們感受世界的角度,也影響著別人看待我們的眼光。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總是懷疑老公出軌,怎麼破
張靚穎:可惜啊,你離開渣男太晚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