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時代的戰爭為何動輒興兵幾十萬?

戰國時代的戰爭為何動輒興兵幾十萬?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和小霞一起談古論今。今天小霞想要講一講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戰爭非常的慘烈,比如著名的秦國大將白起,曾經在一次討伐趙國的戰爭中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也就是說,戰國時代,七國之間互相攻伐,動輒數十萬大軍相互廝殺。從人數規模上來講,比後的漢與匈奴,唐與突厥,宋與金,明與清這些兩大國之間的戰爭要慘烈得多。

那我們不禁要問,戰國時期各國的生產力與後世的漢唐、宋金、明清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還能支撐那麼大規模的戰爭呢?

下面就讓小霞簡單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在春秋時期,各國軍制雖然都有了轉型的苗頭,但依然是由士所組成的貴族軍隊。所以我們看到春秋時期的士兵數量是很少的。那個時候階層很分明,士就負責打仗,平民百姓就負責生產。史書記載的春秋時期的大國,都是千乘之國,也就是一千輛戰車,大約三萬多的戰士的水平。春秋時期的第一超級大國晉國,多數時候也只維持三到六個軍,也就是不超過六萬人的規模。

而到了春秋末期,由於各國之間的戰事變得越來越頻繁,隨著禮崩樂壞,周王室權威喪盡,諸侯之間的征伐戰爭也不像從前那樣點到為止。這就使得單純的依靠貴族武士作戰,已經變得不現實。於是從晉國作州兵開始,各國紛紛徵召普通農民以及獵戶參軍作戰。也同樣是從晉國開始,發明了軍功授爵的制度,並逐步以步兵為主,減弱了戰車的比重。

於是,春秋後期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戰役,都會有幾萬人參加。不過可能大家會覺得幾萬人也不算多啊。那麼我們來看一看後世漢唐這樣的大統一帝國在對外戰爭中,打匈奴打突厥,最大規模的也就是幾萬人。而從來都沒有像戰國後來發展到幾十萬人打仗的情況。

那麼究竟為什麼戰國時期這麼奇葩呢?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劃分是比較森嚴的。而各國諸侯的戰爭擴大使得,貴族階層戰力不足,這個時候就必然會向更底層的人去徵兵。而處於底層的農民、獵戶,由於缺乏上升通道,在突然有了軍功封爵的事例之後,那些渴望躋身上流社會的人,都踴躍參軍。於是各國開始了,擴大人數的軍備競賽。

周朝一共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當周王室的權力日漸衰落,無法再約束諸侯的行為時,這些國家之間的互相攻伐,失敗的代價就由原來的納表稱降變為亡國滅族。也就是說,幾乎每一場戰爭都關係到國家存亡。這就十分可怕了。各國為了於亂世中立身,不得不放棄精兵策略,轉而發展為全民皆兵的戰略方針。可以說,春秋末期,周朝國土上是在養一場大蠱。一百多個諸侯國互相吞併,最終七個最強的國家勝出,也就是史上有名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那時的戰爭是非常慘烈的,因為那些幾十萬幾十萬互相廝殺的大軍,原本都是一些平民。他們很可能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可能昨天還在地里除草,今天就自備一把生鏽的長矛上戰場了。像秦國和趙國邊境的獵戶們可能還會騎馬射箭,楚國山區的蠻人可能還會打獵,可要是換成齊國、韓國、宋國這樣商業發達,市民較多的地方,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城裡人」上了戰場可就完蛋了。而秦國之所以屢戰屢勝,跟秦人地處西北邊境,平民大多會騎馬射箭有關。

說到秦國,我們再回到文章最初。長平之戰,秦趙兩個虎狼之國互毆,秦國大將軍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卒,卻為什麼還沒有滅得了趙國呢?因為秦國同樣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死傷人數應該也在十萬這個數量級上,雖然戰勝,但是元氣大傷。

也許有的小夥伴會說是戰國史冊誇大其詞,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參戰。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以秦國國力,損失的如果是幾萬人,絕對可以再次發兵,馬上滅趙。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印證小編的觀點。那就是長平之戰後,連秦國都沒有能力繼續對付趙國,弱小的燕國卻可以發兵二十萬對趙國落井下石,這充分說明,長平一戰,秦趙兩國損失慘重,兩敗俱傷。

這種全民動員的戰爭方式是極其落後的,不但在戰爭時期生產停滯,而且因為戰爭規模擴大,傷亡慘烈,導致了即使戰勝,也很難在短期之內恢復元氣。更不用說很那個時候,還有很多將領在城破之時屠城泄憤的。

而後世的那些大統一帝國完全有時間、有能力培養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精銳部隊。因此即使是更大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不需要像戰國時代一樣,將販夫走卒、農民獵戶全都拉上戰場。

願世界和平,願那種需要平民上戰場的野蠻時代,永遠不會再臨。

本文由小霞說今古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東周和春秋戰國是什麼關係?春秋戰國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個個有傾城之貌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