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奔騰珠海:從拱北口岸到港珠澳大橋

奔騰珠海:從拱北口岸到港珠澳大橋

解讀廣東改革密碼

花開盛夏,陽光璀璨。珠海拱北口岸廣場人頭攢動,「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熠熠生輝。

這七個大字,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1984年首次視察珠海時給「襁褓中」的珠海經濟特區的肯定、鼓舞與鞭策。

40年來,這個珠江西岸的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中奮勇前行。拱北口岸從當初的一個漁村小關口,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陸路口岸」。

從拱北口岸向東眺望,雄偉的港珠澳大橋飛跨伶仃洋。這座「世紀大橋」把港珠澳連為一體,三地人流、車流、資金流、信息流將愈發暢通。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加上大灣區、自貿區、自創區建設等國家政策優勢交匯疊加,珠海歷史性地站在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吹響了「二次創業」的號角。

改革開放的浪潮,奔騰不息。奔騰珠海,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也靠改革開放贏得未來。

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陳捷生 林郁鴻 梁涵 曹丹齡

敢闖敢試

新特區為改革開放而生

每年出入境客流超過1億人次、單日客流量最高達44萬人次、單票貨物通關時間只要5分鐘……如今,珠海拱北口岸已是全國乃至全亞洲最繁忙的旅檢口岸。

而40年前,珠海還是一個小漁村,被指只有「一條街道、一間糧站、一間工廠、一家飯店」。

1980年8月26日,《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由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通過。正是那一年,珠海360餘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上划出了一塊6.8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新生事物,無先例可循,更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

「這件事你沒有做過,我也沒有做過,大家都沒有做過,所以不可能按老章法辦事。相信你會大膽往前闖的,省委也一定支持你。」當時主政廣東工作的習仲勛同志這樣勉勵赴珠海任第一任市委書記的吳健民。

這是一條新路,要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更要有開放、實幹、創新的精神。與港商的首次合作,便給特區建設者們上了重要一課。

曹光彪有著「香港毛紡大王」之稱,是香港永新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澳門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在特區還在籌辦的時候,他就帶著足夠的膽識和眼光來了。他提出在接近香港或澳門的地方投資開辦一間現代化毛紡廠,由內地負責提供土地,香港永新負責提供機器設備、廠房圖紙和人員培訓。

這個大膽的想法成為現實。1978年11月,香洲毛紡廠開始在珠海動工建設,翌年11月正式投產。開業剪綵當天,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聞聲而至,將香洲毛紡廠稱為「中國試辦經濟特區最早的花朵」。

然而,工廠投產初期,問題和矛盾暴露出來了:產品質量合格率僅為87%,投產第一年的月平均產量僅完成生產指標的58.8%。珠海方面多方了解訴求、化解矛盾,毛紡廠全面停機整頓。經過整頓,月產量增長18.8%,勞動出勤率達到99.8%,設備利用率平均每天90%。外商評價其產品已經達到港澳地區的先進水平,超過了韓國和台灣地區的產品。

吳健民曾在其《創辦珠海特區五年的回憶》一書中回憶:特區之特,重在解放思想,重在直面問題,「學費是願意交的,但是,我們也不放棄探求一條少交學費或者不交學費的路子。」

很快,與曹光彪一樣觸覺敏感的澳門商人吳福也來了。1979年的珠海沒有一家像樣的酒店,僅在拱北有一間僑社,在香洲有一間招待所。吳福即與珠海方面接洽,希望把國外先進的酒店管理經驗引進國內。

當年,國家還未制定有關中外企業合作經營方面的法律法規,珠海率先採用「我方提供土地,外商負責資金」的合作經營方式,引進外資興建涉外賓館——石景山旅遊中心,正式拉開我國中外合作經營的序幕。酒店正式開張營業的第一季度,便獲得純利潤70多萬港元。

港澳商人在珠海的大膽嘗試,讓這個漁村散發出開放的氣息。作為祖國大陸的「南大門」,與澳門僅一牆之隔的拱北口岸,感受到的變化最為直觀。在拱北海關有著近30年海關旅檢工作經歷的郭蕾回憶:「一到大忙時節,旅檢現場就像火車站般人山人海。」

彼時,海關檢查採取「人人過篩,件件開包」細查細驗的方式。面對「國門」打開後的人如潮湧、貨如輪轉,老辦法難以為繼。為方便旅客合法進出,從珠海拱北、深圳羅湖等口岸開始,中國海關對旅檢監管制度進行了數次重大改革,讓旅客在內地與港澳之間順暢穿行。

拱北海關的改革,更讓全球看到了開放的珠海。1980年,劃歸海關總署直接領導下的拱北海關,開始承擔具有歷史意義的任務:對特區需用的進口物資實行優惠稅制。

優惠稅製成為搞活特區經濟的第一根槓桿,從進口物資到投資實業,三資企業在特區紮根結果、開枝散葉,從形成產業鏈、引進高科技產業,開放的珠海經濟特區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80年,是珠海經濟特區的起步之年。新特區為改革開放而生。珠海一系列「首個」「首辦」「首創」「首推」成為這一使命的註腳,凝聚了建設者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擔當。

在大力招商引資、推動發展的同時,珠海卻堅持「只引進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項目,有污染的一概不能進入」。這一思路使珠海成為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典範城市。當污染逐漸成為一種城市病,她留住了珍貴的「珠海藍」。

甩掉包袱

小平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

今天的拱北口岸廣場,人流如織。在和煦的陽光下,廣場上「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熠熠生輝,不時有旅客在此合影留念。

許多人不知道,這七個大字對特區開荒者而言,有著怎樣的重大意義。

1984年,特區發展進入了第五個年頭,一系列改革和建設都在加快推進。但是,由於改革要破除原有的體制機制束縛,在探索過程中也不斷面臨新問題、新挑戰,社會上對試辦經濟特區出現了不同聲音。

當年1月,在特區發展的關鍵時期、艱難時刻,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來了。

《珠海市志》中的《鄧小平兩次視察珠海紀實》一文提到,中午時分,車子直奔新落成的珠海賓館。午宴在翠城餐廳舉行。考慮小平同志來珠海視察,機會難得,大家都希望他能給珠海題詞鼓勵,並把提請題詞的任務交給賓館負責人張倩玲。午宴開始前,張倩玲就準備好筆墨、宣紙和寫字檯。待小平同志坐定後,時任珠海市委書記吳健民緊挨著坐下。趁還沒有上菜的間隙,張倩玲輕輕走過來,低下頭輕聲地在小平同志的耳邊說:「請您給我們珠海題詞留念,好嗎?」小平同志抬起頭來,思索著,隨後,緩緩地說了一句:「哦,你看寫什麼?」吳健民一聽,知道小平同志已答應了題詞,馬上說:「對珠海經濟特區評價之類的話……」

小平同志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點點頭,隨即站起來,健步走向旁邊擺著宣紙、筆墨的寫字檯。他拿起筆,思考片刻,蘸墨揮筆,「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躍然紙上。在場的同志深受鼓舞,報以熱烈的掌聲。

「『珠海經濟特區好』的題詞,是他對中國創辦經濟特區決策在經過四五年實踐之後的又一次肯定,也是他對珠海特區建設的鼓勵。作為特區『拓荒牛』之一,我感到一絲欣慰。」多年以後,吳健民在口述史《創建珠海特區的甘苦歲月》一文中如是說。

這七個大字,極大地激發了特區建設者敢為人先、改革創新的激情和勇氣,使他們甩掉思想包袱,全力投入到改革開放的事業中。

數據顯示,到1985年底,珠海共有140多家企業相繼誕生。隨後,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麗珠製藥、凌達壓縮機、佳能代工廠等一大批外資、合資、獨資企業落地生根,格力電器等一批如今依然響噹噹的本土品牌企業也孕育而生。

解放思想

首開全國重獎科技人才先河

「老人家就是路過這裡,指著窗外說『過去這裡是一條石頭鋪的小路……』」省委原常委、珠海市委原書記梁廣大曾對南方日報記者回憶起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久久不能平靜。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對特區發展的迷思再次湧起。

在這關鍵時刻,鄧小平第二次視察珠海,並就改革開放的諸多問題發表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要講話,為特區發展指明了方向,堅定了珠海繼續推動改革開放大業的信心。

那是1992年,又一個春天。1月23日上午,在深圳蛇口,鄧小平登上拱北海關902快艇,目的地是珠江西岸的另一個經濟特區——珠海。

「輪到我彙報時,我說,小平同志,你上次來珠海到現在已經8年了,珠海變化很大。你1984年來時工農業產值僅4億元,現在增加到100億元……」梁廣大曾對南方日報記者回憶,正是在這艘海關快艇上,鄧小平作了重要講話,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特區思想應該更解放一些,膽子應該更大一些,步伐應該更快一些。這些論斷成為了小平南方談話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亞洲模擬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當得知公司研製項目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科技人員多是碩士以上學歷,鄧小平再次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在珠海的第5天,鄧小平一行來到拱北口岸,登上粵海大廈最高處的旋轉餐廳,眺望珠海與近在咫尺的澳門。在這裡,鄧小平說:「廣東發展情況如何,影響很大,我們要用我們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但這有個過程。10多年的建設使這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走下去。」

南方談話像一股清風拂向珠海,從思想和理論上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掃除了障礙。

1992年3月9日,遵照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講話精神,珠海舉行了「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在全國首次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

珠海市原科技局政策法規科科長吳壽仁和許亞冰的回憶文章《科技重獎的背景和必然性》介紹,這種「破天荒」的做法讓當時起草方案的相關人員心中不免忐忑,「有人說國家級的科技獎勵不過一兩萬元,小小珠海有什麼了不起,科技成果值得獎勵上百萬元?」

梁廣大後來解密,「百萬重金獎勵科技人才」是當時對小平同志彙報過的,也得到了他的贊成。這讓珠海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和非議,使「科技重獎」之舉擲地有聲。

那次大會,共5個項目獲獎。110多萬元的獎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可謂相當大的數額。如同平地一聲驚雷,珠海「科技重獎」迅速成為國內外關注的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聚焦點,吸引了海內外一大批科技人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南下珠海。

據不完全統計,在大會舉行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珠海市科技部門就收到270多封合作開發科技項目的信函。在實施科技重獎的前3年中,共有2.3萬名科技人員、800多名海外留學人員要求到珠海,共吸引投資8億多元人民幣。

正是這一年,史玉柱、求伯君、雷軍、董明珠……這些被譽為「92黃金一代」創業者們來了。他們在珠海起步,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機遇,收穫人生的「第一桶金」,成為中國的創業英豪。如今,董明珠帶領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成為中國首家營收破千億的家電上市企業,也在世界舞台上擦亮了中國製造品牌,為中國製造代言。

類似的創客築夢故事,延續至今。

2010年,博士張雲飛懷抱創業夢想而來,創立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因為他的感覺是:「這裡生態環境好,生活成本低,人才政策好,幸福感強。」

短短几年,張雲飛的創業團隊先後推出世界第一艘環保無人船、國內領先的海洋調查無人艇、軍用無人艇,並在伶仃洋深海興建世界最大、國內首個無人船艇研發測試基地,培育無人船艇產業鏈,孵化全球海洋智能創新企業。

他的創新創業故事,是珠海全面配置人才資源、優化創新生態的縮影。

數據顯示,2017年,珠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50件,居全省第二。

近期,珠海又推出人才新政「珠海英才計劃」「5年投67億廣納英才」「人才先落戶後就業」,向全球創新精英拋「繡球」,為特區新一輪大發展注入智力支持。

書寫新篇

港珠澳大橋打開三地合作新空間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港珠澳大橋通車日益臨近,珠港澳三地間的溝通交往愈發頻密。此刻的珠海,歷史性地站在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新的機遇撲面而來。

在珠海經濟特區成立之初,許多海內外的投資家、實業家曾興沖衝來到這裡,一看珠海是個「無機場、無港口、無鐵路」的「三無」城市,轉身離開。

創辦特區後,機場、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一連串決定珠海長遠發展的「命運工程」與「奠基工程」相繼建成。

因為珠海的交通無法直接對接香港,只能隔伶仃洋相望,因此錯過了不少發展機遇。為什麼不可以在伶仃洋上修座橋?1987年底,在實地考察了世界著名的跨海大橋後,珠海方面提出建設珠海與香港的海上通道的設想。這座橋正好跨過伶仃洋水道,所以叫伶仃洋大橋。

時移世易,當年的「伶仃洋大橋」的建設構想,如今已經升級為橫貫於珠江東西兩岸的港珠澳大橋。

2017年的最後一個夜晚,平靜的伶仃洋海面上,港珠澳大橋猶如一條彩色的巨龍橫卧其間。當晚,大橋55公里的主體工程宣告基本完工,正式具備通車條件。港珠澳大橋將珠海與香港、澳門歷史性地連接在一起,通車之後,珠海至香港的車程將由3個多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

「期盼很久了!」得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的消息,在珠海橫琴創業的香港青年馬頌新滿臉興奮,大橋將讓珠江東西兩岸聯繫更為便捷緊密,這意味著他公司的產品將迎來更大市場空間。

橫琴也華麗轉身為澳門資本投資和澳門青年內地創業的首選。首批入駐橫琴創業的澳門青年周雲賢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他從美國留學歸來,2015年被橫琴創業谷的環境、扶持政策吸引。短短兩年多時間,其團隊由最初的10餘人發展到100多人,平台年盈利超千萬,促成海內外貿易額超過3億元,成為珠澳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已孵化項目231個,其中多個項目均是澳門創業團隊;在橫琴註冊的澳資企業1118家,落地的澳門產業投資項目28個。

日前,橫琴新區對外發布《橫琴新區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並給予優勝團隊研發費無償資助的暫行辦法》,宣布自今年起每年舉辦一屆面向全球的創新創業大賽,每屆評選出1支特級優勝團隊,並資助1億元無償研發費用。

新時代的橫琴故事,是站在新起點上的珠海展現出的新風貌、新氣象。

如今,珠海「二次創業」的號角已經吹響。在改革開放40周年新的歷史起點上,珠海將高舉改革開放旗幟,重鑄特區精神,再燃改革激情,在廣東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新征程上勇當時代尖兵。

大橋經濟區建設已拉開序幕。橫琴將與保稅區、洪灣片區等實施一體化發展,為香港現代服務業「西拓」提供廣闊腹地,打開粵港澳三地合作的新空間。

打造「獨角獸之都」的重要步伐已邁開。珠海計劃重點建設全球前沿產業「獨角獸」超級總部基地,推動「獨角獸」企業的集群式發展。

「利好消息讓人振奮,改革的鼓點激動人心!」珠海「創客」四維時代董事長崔岩說,「企業走出的每一步創新突破,都與珠海特區的基因不無關係,我們的選擇沒有錯!」

從拱北口岸到港珠澳大橋,越來越多的特區新「拓荒牛」,正在書寫新時代創新創業新篇章,為珠海特區「二次創業」注入強勁動能。

親歷者說

與珠海經濟特區共同成長,珠海市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講述獨家記憶

回望1984:「南山速度」媲美「蛇口速度」

展望2018:「二次創業」續寫特區精彩

「我父親是珠海縣最早的建設者,也是特區初期的建設者。從懂事起,我對家鄉的巨變印象非常深刻。」文博工作者楊長征,現任珠海市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1953年珠海建縣時,他的父親從惠州奔赴珠海,從此便在這座「漁村」紮下根來。楊長征也因此,一出生就與這座日後發生巨變的特區,相伴而生。

「每次登上石景山頂,俯瞰特區山河巨變,40年的激情與歲月彷彿就在昨天。」2018年,珠海提出「重燃改革激情,推動『二次創業』」,讓這位「珠二代」心中有了更多的期待。

「當年全家一個月電費才6角錢」

「1953年,父親記憶里的珠海,是一個小漁鎮,吉大和拱北都還是農村模樣。」楊長征說,當年父親從惠陽縣奔赴珠海,還是為了響應「去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創業」的號召。

到了1979年,珠海撤縣改市,家住香洲為農街的他清楚地記得,「家裡就幾個電燈泡,全家一個月電費才6角錢。」

但一年之後,1980年,珠海吹響了興辦特區的號角,改變從此發生。

「那些年,拱北賓館、步步高大酒店先後落成。」剛剛在珠海市博物館參加工作的楊長征愛好爬山,時常登上石景山頂向下俯瞰——山下特區仿如一個巨大的工地,空中吊車不停作業,馬達聲日夜轟鳴,城市建設加速,一幢幢高樓平地而起。

彼時,珠海的每個創新舉動,每個項目建成,都吸引著外界的目光,香洲毛紡廠、石景山旅遊中心、珠海賓館等的建成,受到了全國的關注。

「1984年,小平同志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當時在政府工作的父親分外激動,常在家裡給我們念《南方日報》,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山速度』一詞。」楊長征說。

「南山速度」指的是1984年小平同志第一次視察珠海後,特區上下燃起亢奮的建設激情——在珠海吉大,23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半年時間內就火速矗立起5座工廠、13棟標準工業廠房、25棟職工住宅樓等,建築面積達17萬平方米,被命名為「珠海南山工業區」。

這一「激情速度」,就是被當時的輿論稱讚為足以媲美深圳「蛇口速度」的「南山速度」。

珠海空氣可以「罐裝出口」

全國的人才因此聞聲而來。

「1985年至1986年感受特別明顯,那兩年新建的住宅小區特別多,住的大多是外地幹部、建設者,算是首批特區『人才公寓』!」楊長征說。

與此同時,人們生活也日益富裕起來。以楊長征為例,他的月薪提至163.5元,比一年前漲了兩倍多。

他所在的珠海市博物館是當時珠海第一家博物館,面朝珠海當時最寬的道路——九洲大道。楊長征每天上下班必經此處:「那時九洲大道建成不久,有些路段達到雙向八車道,是全國最寬敞的道路,珠海當時也沒有幾輛車,簡直可以飛飛機!」

和楊長征一樣,當時很多人對九洲大道的超前設計表示不解。不過,歷史證明了當時建設者的膽識和魄力——這條貫通珠海東西城區的道路,目前仍是珠海最繁忙的主幹道。

這樣超前的規劃思維與膽識,是特區敢為人先精神的另一種體現。而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則貫穿珠海發展的始終。「當時流行一句話,說珠海的空氣是可以罐裝出口的。」楊長征說。

如今,整潔的城市、乾淨的空氣,也成為40年發展留給珠海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與特區相伴而生,楊長征也從一個青澀少年成長為珠海文博專家,經他手編校的珠海文史類圖書已有20餘冊。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這位仍堅守在崗位上的「珠二代」,期待著「二次創業」的珠海,續寫更精彩的篇章。

大事記

2015年

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橫琴片區正式揭牌。

2009年

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橫琴新區躋身第三個國家級新區。

2009年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澳門代表中央提出開發橫琴島。

2009年

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全長55公里,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2003年

珠澳跨境工業區獲批成立,是全國第一個跨境工業區。

1998年

珠海市首次獲得聯合國「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獎盃。

1996年

首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盛大開幕。

1995年

珠海機場建成通航,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用機場。

1992年

鄧小平同志第二次視察珠海,並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1985年

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成立,即格力前身。

1984年

鄧小平同志首次視察珠海,並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

1981年

珠海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吳健民兼任主任。

1980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將特區的名稱正式定為「經濟特區」,並明確提出:「廣東首先集中力量把深圳建設好,其次是珠海。」

1979年

珠海率先引進外資興建涉外賓館——石景山旅遊中心,正式拉開中外合作經營的序幕。

1978年

珠海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工業企業、國內第一家補償貿易企業——香洲毛紡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滴滴須於10月前清理所有違規車輛
創新競逐:激蕩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