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劉 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劉 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號犁眉,謚文成,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武陽村人(1948年原為青田縣轄區的南田武陽村被劃入新析置的文成縣,縣名即以劉基的謚「文成」命名,以示紀念.)。

「三不朽」偉人

「立德」、「立功」、「立言」

劉基是繼孔子之後,中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代表,中國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在劉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成為讀書人的人生楷模。劉基是中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易學和天文學家,是舉世齊頌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千古人豪!(1)

世人將劉基與漢初張良,蜀漢諸葛亮並稱中古三大謀略宗師。三位歷史偉人在立功方面的共同點都在於"善謀略",為主人出謀策劃,建立了曠世奇功。在立德方面,張良竭盡忠誠,心胸坦蕩,不貪名利,堪稱楷模;諸葛亮忠心耿耿、廉潔自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德行也為後人景仰;劉基一生愛祖國,凡事以國事為重,一切以萬民福祉為依歸,為官清廉正直、不貪爵祿、嚴於執法、不畏強御、發奸擿伏、直言敢諫、公而忘私,為人光明磊落,一生堅持凡是違背天理與人性的決不盲從的道德準則,口不言功、身不及利、生前既無田產、又無豪宅、兩袖清風、居茅屋、食粗糧、多陰德、死后土墳一丘,更為世人讚頌。但在立言方面,張良並無巨著傳世;諸葛亮除兩表一對極具特色,亦未遺巨著;劉基是三宗師中唯一被世人譽為一代文宗,即是明清八巨子之一、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明清八大家文選叢書」主編錢仲聯在總序中說:「劉基政治、道德、文章,在明初首屈一指,較之同時之宋濂,實為過之;故取以冠明代。」顯見劉基不愧為既立德,又立功,還留下大量著作(立言)的"三不朽"偉人。

首先說立德

一、愛祖國。1、以國家為重,為國為民在《憂懷》:「群盜縱橫半九州,干戈滿目幾時休?官曹各有營身計,將帥何曾為國謀?猛虎封狼安薦食,農夫田父困誅求。抑強扶弱須天討,可怪無人借箸籌。」初入仕即作官箴強調,為官一切以國家為重:「邦本弗固,庶事咸墮。受寄匪輏,敢不肅祇?」在《郁離子·靈邱丈人之八》中警示:「國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並在擬連珠提出:「蓋聞國不自富,民足則富;君不自強,士多則強。故娼嫉之人庸,則士隱而君獨;掊克之吏進,則民夷而國傷。」君臣論相,以國家為重,不挾私報復。明初朱元璋以事責丞相李善長,意欲罷相。劉基力挺: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為合適人選。當時又連朱元璋都奇怪地說:「李善長他多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劉基認為國家易相,猶如房子換柱,沒有合適的大木,房子就會倒塌。《明史·劉基傳》載:「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已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後來朱元璋撤掉李善長,先後任楊、汪、胡三人相繼為相,結果個個不堪相職,任用不久皆受懲處。劉基為國選相才,不以惡己者為惡,好己者為好,而是以國家為重,著重人才,曲直分明,大公無私。劉基一生的愛國情操在其言行及詩詞中表現舉不勝舉,具體可參閱《明史》與《誠意伯劉先生文集》。(2)

2、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觀點和報國濟世之志。認為保國與治國如保養身體:「一指之寒弗噢,則及於其手足;一手足之寒弗燠,則周於其四體。氣脈之相貫也,忽於微而至大。故疾病之中人也,始於一腠理之不知,或知而忽也,遂至於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為損,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以及一州,由一州以及一郡,及其甚也,然後傾天下之力以救之,無及於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是故天下一身也,一身之肌肉腠理,血脈之所至,舉不可遺也,」強調為國為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顧全大局,防微杜漸。而且明確將國土比作人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國疆寸土必保的愛國思想。並在《苦熱行》之二中發出:「人生惜死非男兒,但有馬革可裹屍。」的報國濟世之志,和保家衛國不怕犧性的大無畏精神。(3)

3、堅定國家要統一,不稿分裂;人民要團結,社會要和諧。1359年,劉基雖與腐敗的元廷決裂,辭官歸隱著書立傳以企後世文明之治。《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客或說公曰:『今天下擾擾,以公才略,據括蒼,並金華,明越可折簡而定,方氏將浮海避公矣。因畫江守之,此勾踐之業也。舎此不為,欲悠悠安之乎?』公笑曰:『吾平生忿方國珍、張士誠之輩所為,今用子計,與彼何殊耶?』」毅然拒絕立勾踐之業分裂國家的計議。仍埋首潛心著《郁離子》,以期望於天下後世興文明之治。明隆慶時人李濂稱:「《郁離子》何為而作也?青田劉文成公隱居而發言,發憤以明志,自傷其莫用於世,而期興文明之治於異時也。」劉基在《郁離子·千里馬之十七》曰:「民猶沙也,有天下者惟能摶而聚之耳。堯、舜之民,猶似漆摶沙,無時而解。」希明君要學堯、舜施德政疑聚團結子民,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認為:「夫琴大弦為君,小弦為臣,大小異能,合而成聲,無相奪倫,陰陽乃和。」大眾齊心配合一致,為一個目標,共同發聲,這樣君臣、官民協調,社會才能和諧。並提出:「是以天下貴大同也!」提倡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和諧社會理念。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4)

4、倡導愛國思想。儘管元廷腐敗,但劉基初期的治國平天下理念認為,愛國需忠君。曾在《春秋明經》曰:「然而上雖失政,下不可以不奉其令。」初入仕即作《官箴》:「慈匪予愛,帝命溥時。威匪予憎。國有恆規。」自勉自勵,仍抱著「是皆以天下為已憂,而卒遂其志。」在《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宗公政績記》讚揚:「知為國而不顧其身者,真可謂大丈夫哉!故石可轉也,而吾志不可回;水可遏也,而吾之氣不可沮。」並又企盼:「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清心罷苞苴,養民療國脈。」致力為元廷捕剿各種反元力量;並「殷勤治安策,」且「敷陳草茅情』」以期「啟迪帝王心。」奈由於元帝昏庸,屢屢忠而見棄,深深意識到腐敗元廷的不可救葯,和自己報國無門,遂憤而投劾歸隱。臨走拜敕曰:「臣不敢負國,今無所宣力矣。」居家著書立傳,以期後世興文明之治。當朱元璋遣使三邀,而在西湖望雲,洞察玄機,雖乘酒興宣洩:「我當輔之。」但是否應摧枯拉朽,佐建新政權?仍左右為難,遲疑不決。在家慈的提示下;面對元廷腐敗不顧民生,蒙古貴族官吏肆意掠奪百姓財富,民不聊生;各地義軍蜂起,戰火紛飛。早就積憤:「農家劫掠盡,何人種禾桼?盜賊有根源,厥咎由官府。」最後為扶明主進行國家的統一,救黎民百姓於戰亂的水深火熱之中,才應邀出山輔佐朱元璋推翻腐敗的元政權。入明後倡導對聖明天子專一的愛國忠君思想,如:《擬連珠·二十二》曰:「蓋聞制萬變者在乎專,察萬微者在乎定。故眾輻寄身於一轂,而眾物納形於一鏡。是以人心無貳,而鬼神不違;王言如綸,而兆民悉聽。」並為自家立《祖訓族規》首先笫一條就是「愛祖國」。(5)

5、輔助國家統一大業。當眼看群雄爭霸割據,國家四分五裂,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為不讓國家分裂,拯救人民於戰亂之苦,即不顧個人名節得失,以「救天下之紛紛者,不拘細故;」的大節,才應邀出山輔佐朱元璋,陳時務十八策,定統一國家的征討大計。不到十年就統一了中國。《詔書》載:「『忠臣去國,不潔其名。』爾劉基括蒼之士,少有英名,海內聞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偽者誰?歲在戊戌,天下正當擾亂之秋,朕親帥六軍下雙溪而有浙左,獨尓括蒼未附,惟知爾名耳。吾將謂白面書生,不識時務,不久而括蒼附,朕已還京。何期仰觀俯察,獨斷無疑,千里之餘,兼程而至,謁朕陳情,百無不當。至如用征四方,摧堅撫順,爾亦助焉。不數年間,天下一統。」(6)

6、重視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仕元任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本系行政官員「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之責,但劉基為國家培育人才,日常盡量抽時間為各地貢生及落笫舉子披閱文章,經常到杭州各儒學為學子講經論策。據《送謝教授序》載:「謝君仲連,教授於杭,期未及三年,計余月無所用,即飛書趣代。」可見劉基當時認為「夫以仲連之才,固宜取科第,」故為國輸送人才,樂為代下屬兼教授代課,亦不耽誤學子授課。辭官後,仍關心興教、重教。相繼為:杭州富陽重修文廟學宮、季氏湖山義塾、沙班子中興義塾、諸暨州重修州學、山陰縣孔子廟、嘉興路重修陸宣公書院,作記、碑、銘。並一再強調:「夫教,政之本,知本,斯知政矣。」和教以「治國平天下」為目的,尚教者的目的是為民者「聖人之教行,則人倫明矣,人倫既明,則民者莫不愛其親,而不敢為不義以自暴,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僨國事,盜賊何由而生?」並強調「學成而措諸用,」反對學而不用的迂闊書生,曰:「讀書不可迂,檢身不可疏。勸子慎勿學世儒,顧言恥行名為愚。」入明後,輔佐朱元璋推行教育經世論的教育制度,辦學校,興科舉。《明史》卷七十《選舉二》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和劉基所定。」(7)

二、以民為本,一切以萬民福祉為依歸的政治理念。


1、以民為本,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誠意伯劉公行狀》中稱劉基是:「以天下公議輔人主者,觀綸綍之文、考成效之績可見矣,」劉基日常「以天下蒼生憂戚為憂喜。」的愛民情懷在此僅舉一二:劉基《北上感懷》為民嘆:「雖非濟時具,頗識素餐恥。既懷黎民憂,妄意古人企。」《感時述事》中曰:「惟民食為命,王政之所先。」在《感興七首》憂戰亂:「清時不樂道干戈,鼯鼠其如虎豹何!淮海風雲連鼓角,湖山花木怨笙歌。紫微畫省青煙入,細桞空營白骨多。惆悵無人奏丹扆,側身長望涕滂沱。」《雨雪曲》盼清明政治為黎民:「北風吹塵沙,雨雪日夜深。三足之烏毛氄飛不遠。白晝慘淡成幽陰。青天冥冥不可睹。水有罔象路有虎。平民避亂入山谷,編蓬作屋無環堵。回看故里盡荊榛,野鳥爭食聲怒嗔。盜賊官軍齊劫掠,去住無所容其身。鳴呼!彼蒼何日回春陽,北風雨雪斷人腸。」劉基一生皆以民本思想貫穿始終,一切以萬民福祉為依歸,立志學習聖賢:「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伊尹思天下有一夫之不獲,則心愧恥若撻於市。」《故誠意伯劉公行狀》稱:告老還鄉居家「每天象有大變,則累日不樂。凡公以天下蒼生憂戚為憂者,即此可知矣。」在《送海寧尹知州之官序》曰:「故守令謂之民牧。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為之豐其水草,適其寢訛,去其瘯蠡,驅其豺狼,然後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告誡大守縣令等地方官吏執行政務,要抱著為民放牧牛羊的僕人一樣,認真做好放牧的本職工作。告老還鄉,深入民群,與貧民百姓打成一片,照樣住茅屋,吃粗糧。拒絕與官方及豪坤往來,只與平民百姓交往。日常樂善好施,助人為樂,不留姓名,作無名英雄,道德高尚。《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廷臣或有過失得遣者,公密為救解而免。其人或知而詣公謝者,則拒不納;其人不知,亦未嘗為人言也。其居鄉里,守禮義,尚節儉,多陰德,不以富貴驕人。」《明史·劉基傳》載:「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8)

2、體恤民情。為滯獄冤情,及降兵俘卒的安置等請命,甚至不顧個人安危,不惜犯顏直諫,極力勸阻朱元璋修德省刑,平反冤獄。《明史·劉基傳》載:「吳元年……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洪武元年(1368)天又大旱,劉基又以天人感應奏准:撫恤陣亡的將士家屬;安撫、安葬工役;優待俘虜;平反冤獄。奈天公不作美,十幾天仍不下雨,朱元璋大怒。劉基乘妻亡故,遂請告回籍。《明史·劉基傳》載:「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乾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9)

3、愛民如子。早期在《通天台賦》曾提倡:「將天以民為子,而王者代天以理。苟能以天心為心,天胡何而不喜?往者南征北伐,東狩西巡,雖曰順天以行道,能不動眾而勞民?乃命謁者省四方,賑貧窮,察饑荒。寒者與之衣,餒者周其糧。六官罷文綉之飾,上林閉射獵之場。老羸無負戴之勞,幼稚絕夭殈之傷。亘天所覆,莫不熙熙嗥嗥,戴帝德於虞唐也。」在《春秋明經》即提出:「夫國以民為本,君子之愛民也,如保赤子。」,「國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本。」,「固國莫大於保民,而保民莫切於備患也。」並責庄公「勞民以自樂,使百姓見其車馬羽旄,皆疾首蹙頞而相告,其何以為國乎?」為使百姓豐衣足食,不受災禍影響,提倡官府促導生產「三年耕,必餘一年糧;九年耕,則餘三年之食。」初赴任即作《官箴》:「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頑弗迪,警之以威。振惰獎勤,拯艱息疲。疾病顛連,我扶我持。……」和「視民如兒。」以及告誡自己:為官要像農民培植幼苗一樣,早晚勤勉不怠地呵護著,澇時要排水,旱時給灌溉,絕不允許苗圃存有雜草。真正做到對百姓以仁愛為先,黎民百姓有疾病、貧困的,應當照顧扶助,對欺圧百姓的土豪劣紳繩之以法,制止殘暴和姦佞。尤其在那封建皇朝就在官箴中提出:「弱不可凌,愚不可欺。」暨「德不可偏,威不可煩。無謂彼富,我必極之;無謂彼貧,我必直之。」的「不分富貴貧賤人人平等。」的超世紀「人權」政治理念。故在江西高安縣丞任內以廉直恤民著稱。《行狀》載:「以廉節著名,發奸擿伏,不避強御。為政嚴而有惠愛,小民自以為得慈父」《明史》載:「除高安丞,有廉直聲。」《高安縣誌》卷八「名宦」載:「為政嚴而有惠,百姓安之。」(10)

4、以德養民的政治觀點。在元明鼎革,烽煙四起,黎民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平民困厄的社會狀況,即在《郁離子·公孫無人之一》提出:「太上以德,其次以政,其下以財。德久則懷,政馳則散,財盡則離。」出山輔佐朱元璋就在《擬連珠》提出一系例政治主張:「國不自富,民足則富。君不自強,士多則強。故娼嫉之人庸,則士隱而君獨;掊克之吏進,則民夷而國傷。」並提出「推余補不足,茲實王政始。」的超世紀的「均平財富」和「德不可偏,威不可煩。無謂彼富,我必極之;無謂彼貧,我必直之。持心如衡,以理為平。」的「真理面平前人人平等。」的警世駭俗之政治理念。鍾惺對六十八首《擬連珠》的評述:「居身涉世之理,用賢治人之道,與天陰陽禍福,盛衰治亂無不具備於六十八首,寢食其中有無窮受用處,公真教敷一時,澤被千古者也。文情蒸蔚,又其餘耳。」且一貫倡導:「生息之道在於寬仁。」並一再奏諫:「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明史·劉基傳》載,臨終仍不忘屬次子璟密奏:「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11)

5、維護婦女的權益。在那封建年代,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七出」之條,是三綱中套在婦女脖子上的夫綱枷鎖。尤其是,「無子」與「惡疾」兩條非女子所願而出之,加深婦女的痛苦是不人道的。(12)

6、心繫百姓安危。在羈管紹興時仍心系黎民百姓,在《二鬼》長詩中祀天帝:「檄召皇地示,部署岳瀆神,受約天皇墀。生鳥必鳳凰,勿生梟與鴟。生獸必麒麟,勿生豺與狸。生鱗必龍鯉,勿生蛇與蠍。生甲必龜貝。勿生蝓與蜞。生木必松楠,生草必薺葵,勿生鉤吻含毒斷人腸,勿生枳棘覃利傷人肌。螟蝗害禾稼,必絕其蝝蚔。虎狼妨畜牧,必遏其孕孳。啟迪天下蠢蠢氓,悉蹈禮儀尊父師。」告退居家,聞悉浙閩界談詳,元末頑民販私鹽及挾方國珍等海寇作亂擾民,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劉基退休後仍奏請淡洋應設巡檢司。朱元璋准奏設立。《太祖實錄·劉基傳》載:「甌括間有隙地,號談洋,抵福建界之三魁,元末頑民負販私鹽,因挾方寇致亂,累年民受其害,至今遺俗未革,宜設巡撿司以鎮其地。「「上從之。」(13)

三、為官清廉正直、不畏權貴、不貪贓枉法、執法如山、直言敢諫。

1、不畏權貴,為民伸冤。劉基在元朝任高安縣丞時,當時江西瑞州一宗命案,一審判定自殺,被害方鳴冤上訴。瑞州路總管將此案交敢為民請命的高安縣丞劉基複審。劉基明察暗訪,查明系蓄謀殺人案。原審相涉官員貪贓枉法情知不妙,即託人多次向劉基行賄,均被劉拒絕。他們見利誘不成就採取威脅,劉基不畏權勢、不懼強暴、不貪贓枉法,秉公為民平反昭雪。原審相涉官員因受賄瀆職被撤職罷官,從而豪強惡霸恨劉入骨,聯名誣告屢欲陷害。但從平民至官方素知劉清正,後同級調任江西行省闢為官椽史。由於理念不合,劉基毅然辭官。但當地百姓呼稱:"劉青天"!《高安縣誌》卷八「名宦」載:「丞高安,以廉節著,發奸擿伏,不避強御,」。(14)

2、不避強御,反腐倡廉。元時曾作反腐倡廉名篇《賣柑者言》,托柑以諷元廷那些坐高堂,騎大馬,俸高祿,飽食終日,不但不作為,而且反而欺詐百姓的當世權貴。揭露他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敗醜惡本質。1348年(至正八年)元廷又啟用劉基,授其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兼行省考試官時,他了解到監察御史的幾件瀆職的事,劉基不顧利害,大膽上書揭發。監察御史有權監察彈劾行省百官,而劉基一個從七品的儒學副提舉竟敢太歲頭上動土,反過來反腐倡廉,以下犯上彈劾比自己級別高的監察御史,這本身就觸犯了官場尊嚴,即被憲臣所阻。於是劉基又辭職回鄉。明初,劉基主司御史台事,致力於奏立法定製,糾劾百司,整肅紀綱,嚴明吏治,劾除貪囊諸政績出色。《明史·劉基傳》載:「帝辛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御吏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15)

3、不貪贓枉法,拒絕受賄。在元時劉基為國家社會安寧,欲嚴懲首惡方國珍,方國珍心虛懼怕,備厚禮賄賂劉基,被劉拒絕。方國珍轉而賄賂京都高官得以招安。《明史·劉基傳》載:「及左丞帖里帖木兒招論國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國珍懼,厚賂基。基不受。國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賄用事者。遂招撫國珍,授以官,而責基擅威福,羈管紹興,方氏遂愈橫。」入明後,任御史時拒絕一切致謝。《行狀》載:「廷臣或有過失得遣者,公密為救解而免。其人或知而詣公謝者,則拒不納;」(16)

4、清廉正直。劉基在《春秋明經》提示:「諸候徇利而失國,乃其自取也。夫有國家而以利侚人,未有不失之矣。」「滅人之國其罪易見,而貪利以失國其罪難明。」著《郁離子·神仙之二》中警示:「匹夫貪以亡其身,卿大夫貪以亡其家,邦君貪以亡其國與天下,」並提倡學聖賢:「文王視民如傷,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思廉三王以施四事,以夜繼日,坐而待旦;」明朝立國初,臣子張昶欲獻媚奉承,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勸朱元璋"居安思危。"《太祖實錄·劉基傳》載:「張昶欲亂政,乃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上宜及時為娛樂。上以示公,公曰:『是欲為趙高也。」上頷之,昶色動,知公得其情也,乃使齊翼岩等伺察公陰事,欲陷之。未及發而昶先事受誅。」(17)

5、執法如山。劉基在《感時述事》曰:虞刑論小故,夏誓殄渠魁。好生雖大德,縱惡非聖裁。官吏逞貪婪,樹怨結禍胎。法當究其源,翦助去根荄。」認為司法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任御史中丞時,中書省都事李彬犯貪縱罪,李彬系當朝宰相李善長的親信,李丞相曾多次說情:「請緩其獄。」但劉基不畏權貴、不徇私枉法、執法如山,仍奏立斬。《明史·劉基傳》載:「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善長素暱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18)

6、直言敢諫。為阻止朱元璋濫殺無辜,藉以天人感應不惜懺怒帝王。《明史·劉基傳》載:「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朱元璋曾欲在家鄉鳳陽營造中都,群臣均稱善,惟劉基在被冷遇回鄉時,仍犯顏直諫,《明史·劉基傳》載:「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頻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為邊患。」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百姓安寧,不顧個人安危直諫。洪武五年,又為談洋設巡檢司後,司官不力,茗洋亡卒作亂擾民,地方官置若罔聞,隱匿不報,劉基聞悉,雖退隱,但為國為民,即致書遣子直奏,致引誣陷。《明史·劉基傳》載:「請設巡檢司守之,奸民弗便也。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上天威嚴重,惟公抗言直議,不以利害怵其中,上亦甚禮公,」劉基剛正不阿,為國為民敢作、敢為、敢諫。(19)

四.為人光明磊落,不拉幫結派,結黨營私;一生堅持凡是違背天理與人性的決不盲從的原則。

1、堅持天理與人道準則。作為儒者本應以孔子的言行為依據,可是劉基一生堅持凡是違背天理與人性的決不盲從的道德準則,為真理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對趙穿殺晉靈公,孔子認為已觸犯三綱以君綱為首的弒君之大逆不道。而劉基則辯證地認為:"晉靈公好狗而不尚賢,濫殺臣民,趙穿因眾怒而殺之,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並認為「七出」之條中「無子」與「惡疾」而出,是不人道的。極力維護人間正道。(20)

2、光明磊落,不拉邦結派,不結黨營私。明朝建立後,淮人筦領樞要,朋黨比周,權傾朝野。左相李善長為淮人官僚集團的中心人物,以致將浙東的朝官例為另派,並傳浙東官僚集團以劉基為首。但事實上劉基沒有參與任何派別,素來剛直不阿,光明磊落,決不拉邦結派。考諸史書並未發現劉基有結黨營私的派別活動。而劉基逝世後,朱元璋對劉基次子劉璟曰:「劉伯溫他在這裡時,滿朝有黨,只是他一個不從,吃他毎蠱了。」的史實為據。《誠意伯劉公行狀》載:「公生平剛毅,慷慨有大節。每論天下安危,則義形於色。然與人交遊,開心見誠,坦然無間阻。至於義所不直,無少假借,雖親之者以此,而忌之者亦以此。惟上察其至誠,任以心膂。」(21)

五.有功不貪爵祿,口不言功,身不及利,功成急流勇退。

1、有功不貪賞;龍江首戰告捷,俘虜二萬餘將士,繳茯艦船數百艘,戰馬二千餘匹,糧食數十萬斤。朱元璋意欲賞賜劉基,但被劉婉言謝辭。《明史·劉基傳》載:「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基。基辭。」(22)

2、功高不貪爵祿。劉基輔佐朱元璋統一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論功應以一武一文的徐達、劉基為首。但他從不居功自傲,朱元璋曾幾度請他為相,而劉基一再婉言謝辭,僅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等職。《明史·劉基傳》載論相後:「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可也。」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為功臣封爵。>載:「上手詔敘公勛伐,且召公赴京師,同盟勛冊。」「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後朱元璋感欠妥,又補封劉基為>。朱元璋在>中曰:「能識朕於初年,秉心堅貞,懷才助朕,屢獻忠謀,驅馳多難。其先見之明,比之古人,不過如此。"又曰:「今天下已定,爾應有封爵,"朱元璋「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由於劉基一再謙讓,而年俸僅240石。比同級伯爵汪廣洋的360石少三分之一,是公爵李善長4000石的十六分之一還不到。朱元璋在《御史中丞誥》中贊:「永綏福履,光佐不圖。」但劉基不貪爵祿,口不言功,身不及利,為明王朝建國立政竭盡全力。(23)

3、功成身退,口不言功。1371年劉基年逾花甲,已感心力憔悴,且國事已定,天下昇平,即功成身退,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但正如《御書有序》載:「若公,所謂不可一日無者也,而可使一日去左右哉?」以致隱退仍秘密約定撰著《百戰奇法》、《觀象玩占》等兵法與天文書無私奉獻朱王朝應用。為朱皇朝効力,不為名不為利,均以無名氏獻朱元璋隱匿。直至明清後經驗證,才逐書恢復著作權,相繼出版。正如朱元璋贈詩曰:「不居鳳閣調金鼎,卻入雲山煉玉爐。」《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惟上察其誠,任以心膂,公亦以為不世之遇,知無不言,每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就,外人莫能測其機,累贊上成大功。上嘗臨朝稱之,公輒逡巡不敢當。家居惟飲酒奕棋,未嘗自言其功。」《明史·劉基傳》載:「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24)

4、身不及利。劉基曾授御史中丞等職(相當於現時的中央部級),而劉基婉辭厚祿,兩袖清風,生前既無田產,又無豪宅,告老回鄉居茅舍,食黍飯,死后土墳一丘。《太祖實錄·劉基傳》載:「上察其誠,任以心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言無不用,急難之時,計畫立就,外人莫能察,累贊成大功。上臨朝稱之,基輒逡巡退避。」《明史·劉基傳》載「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射去,終不復見。」《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其居鄉里,守禮義,尚節儉,多陰德,不以富貴驕人。」(25)

其次說立功

一.引君當道稱王佐。在政治上開導朱元璋,力勸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小明王系早期紅巾軍首領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劉福通的擁戴下在毫州建國稱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建元龍鳳。朱元璋本是另一支義軍首領郭子興的部將,郭死後,朱元璋成為該部統帥,在安徽東部建立割據政權,但名義上仍受小明王節制。朱元璋攻克應天府(今南京)後,奉為吳國公,但在中書省設御座行禮,對韓遙奉之,而惟劉基不拜。劉看出韓林兒沒有統一中國的氣魄,即力勸朱元璋廢小明王,自立新王朝。朱元璋採納了這一方略,樹立起統一天下,創立新王朝的雄心壯志。明正德年間進土葉式即雲朱元璋「自謂初無取天下之志」,「啟其衷者」並非別人,而是劉基;正德皇帝御題《贈賜太師文成誥》贊劉基:「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清康熙時人張汝湖在《劉文成先生集序》則稱劉基「引君當道,勤勤懇懇」乃「孔明、子房所未有也」。朱元璋在《御諱書》曰:「蓋以先生一二年間,以天道發愚,所向無敵,今不敢違教。」並又在《御寶詔書》曰:「從朕於群雄未定之秋。居則每匡治道」。(26)

二.定征討大計成帝業。幫助朱元璋制定西討陳友諒,東征張仕誠,翦滅眾雄,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朱元璋佔領應天后,勢力範圍局限於江浙一帶,而且東有張仕誠,西有陳友諒的割據政權,均為勁敵。當時朱元璋的部將認為應先征服東邊勢力較弱的張仕誠,又能佔據富饒的蘇州、湖州地區。而只有劉基持相反意見,他力勸朱元璋,並對當時形勢作透徹的分析:張仕誠胸無大志,貪圖安逸,只想保住現有地盤,對我不構成威脅;而陳友諒野心勃勃,兵強船堅,地據上游,是主要危險。如先取張仕誠,陳友諒必乘機襲我,那時張、陳結盟,腹背受敵,不堪設想。我們應集中兵力先除掉陳友諒。陳氏既滅,張氏一舉可定,然後北上中原,帝業可成。朱元璋採納這一戰略方針,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從而奠定帝業的基礎。>載:「上還京定計取張士誠,因定中原拓土西北公(劉基)密謀居多。」「上或時至公所,屏人語,移時乃去。」又曰:「每召基,屏人密語移時。」(27)

三、習儒明理為帝師。 劉基不但輔助朱元璋制定征伐大計,而且不時教導朱元璋習儒明理,敷陳王道。《弘文館學士誥》載:「節次隨朕征行,每於閑暇,數以孔子之言開導我心,故頗知古意。」《明史·劉基傳》載:「暇則敷陳王道。帝毎恭己以聽,常呼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28)

四.開國勛功,在重大戰役中,屢用奇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輔佐朱元璋一統冮山。

1.龍江首戰告捷。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30萬,戰艦5千艘直逼金陵。朱元璋金陵守軍僅10萬,由於力量懸殊,軍中文武大臣都主張投降或逃往鐘山避之,惟劉基主戰。朱元璋問計,劉基即陳:Ⅰ、穩定軍心,宣示主戰決心:斬主降者、逃避者;Ⅱ、鼓舞土氣: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Ⅲ、拒敵之策:遣人作降誘敵深入,伏擊之,以逸待勞,取奇之策。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爾後,朱元璋率軍乘勝攻克太平、安慶、信州、袁州。共俘虜二萬餘將士,繳獲「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等巨艦百餘艘。《明史·劉基傳》載:「會陳友瓊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卷25中載:「劉基竭力主戰曰: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侍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載曰:「上逐用公策,乘東風發伏兵擊之,斬荻若干萬。」(29)

2、圍困安慶,揮師江州。雙管齊下,相繼取勝。1361年7月陳友諒不甘示弱,遣大將張定邊攻安慶;李明道戰信州。朱元璋命胡大海弛援信州,內外夾擊生擒李明道。張定邊則攻克安慶。守將敗逃回應天被斬。八月,朱元璋遂命徐達、常遇春等為先頭部隊進攻安慶,朱元璋與劉基乘龍驤巨艦親率舟師並進。安慶守軍緊閉城門,固守不戰。朱軍雖曾以陸兵佯攻,舟師襲擊水寨,破敵舟八十餘艘,即水陸猛攻安慶,但自旦及暮不拔。劉基見狀進言:安慶「彈丸地,何足久勞哉?友諒膽破矣,急進薄江州,彼必遁。江州下,皖城焉往?」朱元璋從計,遂以偏師圍安慶,自率大軍西上直搗江州傾其巢穴,分舟師為兩翼夾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陳友諒措手不及,以為神兵從天而降,慌亂中親自率軍應戰不迭大敗。陳友諒窮蹙,夜半,挈妻、兒女棄城奔武昌。朱元璋入江州,獲戰舟百餘艘,戰馬二千餘匹,糧食數萬石。江州一克,安慶即復。繼而遣徐達率舟師追擊陳友諒,乘勝沿途拔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等州,而後久圍陳友諒於武昌。《明史·劉基傳》載:「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徑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30)

3、運籌帷幄,用兵如神。劉基運用天文、地理知識在戰鬥中起了很大作用。如朱元璋說「天將雨」、須臾大雨即至;陳犮諒登舟撤逃,正好潮水退去,巨艦擱淺等就是劉基運用天文、地理知識準確推算的結果。朱元璋攻克江州後,令都督馮勝領兵攻某城,命劉基授計。劉基當時授於錦囊妙計。《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江州平。上使都督馮勝將兵攻某城,命公授方略,公書紙授之,使夜半出兵,云:『至某所,見某方青雲起,即伏兵,頃有黑雲起者,是賊伏也,慎勿妄動;日中後黑雲漸薄,回與青雲接者,此賊歸也,即銜枚躡其後擊之,可盡擒也。』眾初莫肯信,至夜半,詣所指地,果有雲起如公言,眾以為神,莫敢違,竟撥城擒賊而還。」(31)

4.廣施仁德,極大地分化瓦解敵對勢力,收到以敵敵敵的效果。洪都守將胡廷瑞派鄭任傑約降,並提原舊部不收編的條件。當時朱元璋臉有難色,劉基在旁即踢朱元璋坐椅,朱元璋才領悟答應條件,即由劉基起招書慰諭,胡見書即獻城納降。接著余干、建昌、吉安、南康等郡縣守將相繼獻城投誠。《明史·劉基傳》載:「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下。」(32)

5.國事為重,奔喪推遲。1361年間,噩耗傳來,劉基不幸母親病逝,按古禮即應回家奔喪。但時值陳友諒來犯,戰況緊急,怎能脫身。而朱元璋即《御制慰書》挽留:「先生當以寬容加餐,以養懷才抱道之體,助我成功,那時必當遣官與先生一同回鄉里薦母之劬勞。」劉基以國事為重,毅然忍痛推遲治喪,協助朱元璋出謀劃策擊敗陳友諒,攻克安慶、江州等郡。《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初公聞母富氏喪,悲慟欲即歸。上以書慰留之,期以成功。」次年朱元璋委派禮官送劉基回家葬母。期間朱元璋仍不斷寫信諮詢軍國要事。>載:「太祖以書及家訪軍國事,基條答悉中機宜。」(33)

6.定方國珍,致方氏遂納土入貢。《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方氏雖據溫、台、明三郡,其士大夫皆仰公如景星慶雲,其小民亦未嘗不懷公之舊德也。方氏素畏公名,時遣人致書奉禮。公不敢受,使人白於上。上因令公與通問,公因宣國家威德,方氏遂納土入貢。」《明史·劉基傳》載:「國珍素畏基,致書唁。基答書,宣示太祖威德,國珍遂入貢。(34)

7.歸途略施計,一夕定浙東。1362年3月,洪都降將祝宗、康泰反叛,苗軍又反金華、括蒼,殺行樞密院判耿再成,都事孫炎。浙東局勢動蕩,人心惶惶。劉基又擱下回家辦喪事,秉夜擬寫告諭,命人分頭往金華、括蒼等各州縣張貼告示稱:"徐達、邵榮大軍業已來征,百姓人等各安生計"等。總共只花了一天一夜,叛軍聞風喪膽,浙東諸縣的軍心民心得以安定。遂又與平章邵榮率軍克複,擒苗帥賀、李。平定浙東當時曾被稱為"一夕定之」《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時苗軍反金華、栝蒼,殺守將胡大海、耽某、孫炎等,衢州或謀翻城應之,守將夏毅懼,無所措。公會至,即迎入城,一夕定之。公即發書金、處屬縣,諭以固守所部。遂同邵平章諸軍克複處城,擒苗帥賀某、李某,處州平。」(35)

8.施巧計以逸待勞,全殲入侵之敵。1363年劉基辦完喪事返京途經建德,適張仕誠部來犯。當時守將曹國公欲集中兵力開城奮力擊之。劉基認為正面戰爭傷亡太大,令其勿出,並授計:「不出三日,賊兵當自撤,以逸待勞,追而擊之此賊擒也。」三日後,觀敵營壁疊旗幟整齊,且聞嚴鼓陣陣。劉基料其早已撤退,此乃疑兵之計,令岀兵追擊。後果不出所料,直追至東陽全殲敵軍。《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公赴京,道經建德,今嚴州也,適張氏入寇。時曹國公守建德,欲奮擊之,公乃使勿擊,曰:『不出三日,賊當自走,追而擊之,此賊擒也。』比三日黎明,公登城望之,曰;『賊走矣。』眾見其壁疊旗幟皆如故,且聞嚴鼓聲。疑,莫敢輕動。公趣,使疾進兵。至則皆空壘;擊鼓者,乃所掠老弱耳。遂窮追賊,進走至東陽,悉擒之以還。」(36)

9、運籌帷幄,鄱陽水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殲滅陳友諒。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率60萬水軍與朱元璋20萬水軍在鄱陽湖決戰。當時朱元璋見漢軍,艦巨檣高,陣勢龐大,心中不免驚懼。劉基鼓勵:「我兵必勝之氣,當力戰。」於是發揮船小靈活機動的優勢,利用火器,弓弩遠攻笨拙的巨艦戰術;並借東風火攻漢軍水寨之策。戰役自始至終劉基和朱元璋都在一艘船上指揮作戰,雙方相持多日,劉基定計移軍湖口,截其糧道,斷其退路;並又調兵攻取蘄州、興國控制長江上游。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糧盡彈絕冒死突圍中矢身亡。全軍大潰。陳友諒長子被俘,次日,平章陳榮等率殘部五萬餘兵馬歸降。《太祖實錄·劉基傳》載:「大戰於鄱陽,勝負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決勝,上從基言,遂克之。」鄱陽湖之戰歷時三十六天,又打出以二十萬兵力戰勝六十萬大軍,以小船戰敗巨艦的戰績。徹底消滅漢軍,典定一統江山的基礎。鄱陽湖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37)

10、鄱陽湖更舟救主。七月二十四日兩軍對陣,陳友諒為挽回二十三日晚水寨遭朱軍敢死隊七艘裝滿火葯旳小船,乘東北風駛向水寨,順風縱火,水寨巨艦遭火攻死傷慘重,欲以炮擊指揮艦出奇制勝挽回敗局。但早被劉基料定,只是軍機不可泄漏,又不能提早更換指揮艦,以免動搖軍心。故提高警惕注視觀察,當預測敵艦駛近火炮射程範圍,說時遲那時快,不由分說,大呼「難星過!」果斷地拉著朱元璋更舟。朱元璋援過神來回首見原舟被敵炮擊碎。陳友諒見狀大喜。而朱元璋更舟仍指揮出擊,漢軍大驚失色;我軍士氣大振。更舟救主在戰略上不但起到振脅敵軍;而且鼓舞了我軍士氣,提升了戰鬥力。神機炒算恰到好處。朱元璋當時贊:「天下文臣第一,渡江策士元雙。」這一讚譽直到138年後,正德皇帝才追賜:「渡冮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笫一。」《明史·劉基傳》載:「太祖坐胡床督戰,基待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徒別舸,坐未定,飛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38)

11、東征吳越。消滅陳友諒後,次年定計揮軍東征張士誠。1365年10月至次年4月,朱元璋發兵奪取張士誠所佔淮水流域諸城。1366年8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師20萬攻取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州府。11月,對張首府平江形成包圍圈。整整圍困了十個月,終於攻破平江。張士誠上吊自殺未果被俘;但沒幾天,乘人不備又自殺身亡。吳會即定。《明史·劉基傳》載:「其後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39)

12.北伐中原,統一全國。佐朱元璋西平陳友諒,東定吳會後,按照「征討大計」這一既定方針,籌劃乘勝南征北戰。1367年9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湯和、廖永忠諸將討伐方國珍。10月,任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師25萬,北伐中原。又命胡庭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取福建。並令楊璟、周德興、張彬諸將領軍取廣西。各路兵馬與北伐軍所向披靡,攻無不克。1368年閏7月28日夜,元順帝攜三宮后妃、文武百官倉皇北逃。8月2日,徐達大軍進駐大都(今北京)。元王朝終告滅亡。《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載:「上還京,定計取張士誠,因定中原,拓土西北,公密謀居多。上或時至公所,屏人語,移時乃去,雖至親密,莫知其由。」洪武九年《祭誠意伯文》曰:「應聘命以效忠兮,驩契合於諾唯。神籌祕計不可以言喻兮,恆決勝於千里。彼偽漢之搶攘兮,舳艫肆其橫江。陳我師於彭蠡兮,殪封豕於庄浪。長驅直抵其巢穴兮,循豫章而東之。蘄黃與鄂岳兮,固風靡而無遺。先聲詟茲兩浙兮,復擒張而系方。操破竹之形勢兮,七閩惴其敢當?聞西北鄙之人兮,曰奚為而後。我征不庭而撫順兮,不再鼓而俱下。雖天道之助佑兮,亦將軍之用力也。發蹤跡以指示兮,允先生之成績也。」(40)

五.敷陳王道。輔助朱元璋建國立政,為攻固大明政權作出巨大貢獻。建國後,幫助朱元璋制定相對開明的治國方針政策:

1.明代兵制的首倡者,奏立>,倡立衛所,確定衛所制:在重要的城鎮、交通樞紐設衛;以軍隸衛,以屯養軍;軍戶世襲。以鞏固國防。衛所制在明初百廢待興,生產衰弊之時,兵源、糧餉得到保障,成為終明一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衛所制的軍事方略,對於建立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大作用。《明史·劉基傳》載:「太祖即帝位,基奏立軍衛法。」(41)

2.擬定律、令,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定律繩頑,以維護社會秩序。吳元年朱元璋即命定律、令,以丞相李善長為總裁官,參知政事楊憲、傅讞、御史中丞劉基、翰林學士陶安等人為議律官。又專門召台憲官劉基、章溢、周禎等人商論法律,認為紀綱法度為治國之本,而振紀綱、明法度由御史台主司其責,百司庶職都取法於台憲。故此,劉基是吳元年擬律、令的關鍵人物之一。劉基等人僅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就將律、令制定完畢,這是有明一代法典的雛形,其中的「律」,史稱《吳元年律》;其中的「令」即為《大明令》。這部令典是唯一一部保存至今的古代令典,也是中國法制史上最後一部以「令」為名的法典。而《大明律》丶是在《吳元年律》、《大明令》的基礎上,於洪武六年(1373)製成,後又幾經修訂,於洪式三十年(1379)正式頒行。《大明律》是一部凌越前古,啟迪後世的重要法律文獻。楊鴻烈在《中國法律發達史》一書中推贊道:「《大明律》比較唐代的《永徽律》更為複雜,……很有科學的律學的楷模,後來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襲這部更定的《大明律》,可見出於律、令的《大明律》實在算得中國法系最成熟時期的難得產物。(《明史》卷九三,[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卷八十五《文部··浙三大功臣傳》)載:「諸大典制,封賞冊封,皆基與左丞李善長、學士宋濂計定。」(42)

3.倡興教育,提出「教為政本」的教育理念。劉基一貫認為「惟國家以武定九有而守以文。」「教,政之本也。知本始知政矣。」「政教並舉,治民之道備矣。」,在劉基教為政本思想的敷陳下,朱元璋於1369年10月旨諭中書省曰:「朕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大學,而天下學挍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以致明初大建學校。並協助復興科舉,為國選拔人才。《明史》載:「科目者蓋太祖與劉基所定。」(43)

4.拓建南京城,保障京都防禦。由於朱元璋拓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故增築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亘周迥凡五十餘里。整座都城充分利用山脈、堤壩、湖珀、河流的走向而建,其形狀非方非圓,極盡自然之勢。且又利用寬闊的秦淮河與玄武湖連接,作為護城河。城高、厚度因地勢而異,最高地段達40米,一般約9·3米,最寬處達16·5米,一般於2·7米至6·7米許。「東盡鐘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於內」,全長33多公里。共設十三個城門,所有城門之上都建有城樓(又稱敵樓)。毎門設有木門、千斤閘(又稱閘門)各一道。重要城門都建有一至三道瓮城與數個至數十個不等的藏兵洞(兵營)。城上建雉堞13616個,窩棚200座,使其「高、堅甲于海內」,成了據可守,進可攻的堅固城池。明朝的南京城不愧為華夏奇觀,堪稱世界第一大古城(44)

5.肅紀綱,嚴吏治。明洪武元年即奏:「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綱紀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於是振肅紀綱,糾察百司,整吏治、懲貪枉、治國安民。《明史·劉基傳》載:「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御吏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45)

6.敷陳王道。以德養民的民本理念。明杒朱元璋與劉基議定治國之策時,據《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載:「朱元璋問劉基:『今國勢已定天下次第而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劉對曰:『生息之道,在於寬仁』。」於是,朱元璋提倡節用以富民之財,減少勞役以省民力,嚴懲貪暴之徒,以保全百姓。並釆取組織生產、劭農墾闢、興修水利等惠民政策,以安定社會。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久便百姓充實,府庫衍溢。劉基贊:「以仁心行仁政,實在今日,天下之幸也。」(46)

7.為政寬猛,修德省刑。反對濫殺無辜,主張明初建,先革除弊政,後復寬政。《行狀》載:「或言有殺運三十年,公慨然曰:「使我任其責者,掃除弊俗,一二年後寬政可復也。」《明史·劉基傳》載:「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所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47)

8.勘修>。劉基任大史令後,即著手為未來的新王朝定曆法,至吳元年(1367)十一月冬至日,《大統歷》成,劉基上《大統歷》四卷。朱元璋遂定明年即帝位刋行。洪武元年(1368)歲次戊申,故名曰《戊申大統歷》。《明史·劉基傳》載:「吳元年以基為太吏令,上《戊申大統歷》。」劉基精天文、通曆法之學,以致《大統歷》明近三百間沿用,並未改歷,為明朝後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劉基不僅是傑出的開國功臣,而且也是難得的治國良臣。確不負"開國文臣笫一"的贊賜。(48)

9.卜地擇建新宮。原金陵(南京)舊城西北直達江岸,東至白下門,距鐘山尚有一段距離。但傳說金陵王氣出自鐘山,朱元璋為自己及子孫後代永沾王氣,於是,1366年8月,命劉基卜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後《剪煙叢編》中曾記載:「筑前湖為正殿,基業已植樁水中,上嫌其逼,少徒於後,誠意見之,默然。上問之,對曰:『如此亦好,但後不免遷都之舉』。」12月,「命有司營建宮社,立宮室。」1367年9月,新宮落成。為朱元璋次年正月即帝位創造了必備要件。(49)

10.精準的氣象;文明的國號。吳元年金陵城內皇宮、祭壇、方坵等重要建築業己落成,改朝換代的事務皆己準備就諸。可是,朱元璋卻要借劉基精準的氣象預測,為證明自己乃「正名天子」。故還得問問天意,如果明年正月初四日這天,倘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則表明上帝認可為「天子」;如果有異常天象出現,則說明天意不允。遂制擇吉日良辰祭告上帝,祭文曰:「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萬里廣。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祇。是用明年正月四日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眧告帝衹,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衹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雖然,朱元璋有十足的把握,自信劉基對天文地理學問的高深造詣;而劉基又忠心不二;所以他堅信劉基定然能為他挑選好風和日麗的好日子,從而,名正言順地以「正名天子」的名份登上皇位。但是,在設有先進儀器設備的時代,要預測幾周後的精準天氣,這確實不易,然而劉基不負厚望,實現了朱元璋的「正名天子」之願。並為新王朝定國號「明」。「明」的內涵為日、月,日月光輝普照天下,天下昇平。明是火,象徵光明,應《郁離子》文明之治。傳說中的金陵是火神祝融氏的故鄉,火為赤色,赤者朱也,「朱明皇」一詞,正好把皇帝的姓氏與國號連在一起,明朝初興即定「萬子萬孫」之玄機。(50)

笫三再說立言

劉基的學術著作豐碩,文學成就傑出,軍事才能顯著。劉基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他自幼勤奮苦學,穎悟絕群,少年即在青田石門洞自學,酷愛讀書,且能過目不忘,凡諸子百家、兵法戰策、天文地理、陰陽卜筮之書,無所不讀,無所不通。劉基並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過較深刻的研究,而在政治、軍事、文學、天文地理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現留存劉基的傳世著作有>十卷、>二十四卷、>四卷、>五卷、>四卷、>十二卷、>二卷、>一卷、>三卷、>十卷、>、《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二十四卷、《觀象玩占》十卷、《注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三命奇談滴天髄》一卷、《演禽圖訣》、《金彈子》三卷、《披肝露膽經》一卷、《一粒粟》一卷、《靈城精義》二卷、《注玉尺經》四卷、《佐元直指圖解》十卷、《效顰集》、《白猿經風雨占候》一卷等,還有記載菜譜,風水及預測天下興亡,從明、清至民國500多年來朝代更迭之世事預言書>等雜文。劉基的詩有1301首,詞211首,並還有序、記、跋、賦等121篇,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文學、歷史、天文、地理、堪輿、陰陽卜筮、管理、法律、建築、書法、曆法、六壬遁甲及醫、農等體裁之全,著作之多慰為壯觀。誠如楊守陳說的:「未見樹開國之勛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是千古人豪也!」明洪武九年九月十六日,承事郎、前工部員外郎劉彬,承事郎、水部主事、兼吳相府錄事吳公願,從仕郎、前常州府武進縣丞趙嗣泰等官員在《祭誠意伯文》曰:「古之人圖夫不朽兮,惟立功與立言。建茂勛於開國兮,況著述之必傳。秉二美而並載兮,流芳藹於青史。永鴻名於無斁兮,亘萬古其猶不死。」(51)

劉基的論著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智慧結晶,就思想而言,其著作中閃耀出哲學觀、人才觀、和諧社會觀,和經世治國的思想等都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富有現實意義。在劉基的諸多著作中,流傳最廣最為人稱道的是寓言體散文>和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等。>是劉基繼承先秦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闡發哲理的傳統,用生動的寓言故事反映複雜尖銳的社會矛盾,表達自己為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所作的種種政治設想。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吳從善在>序中說:「劉公的學說,闡明天地萬物之道理,探究世故人情之變幻,言簡意賅,包羅萬象,評論古今確實中肯,而不流於世俗,和聖賢之道正好相符。」並被歷代政治家譽為:「明乎吉凶禍福之機,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52)

劉基的文學成就。《明史·劉基傳》載,劉基「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九中評劉基:「文神鋒四齣,如千金駿足,飛騰飄瞥,驀澗注坡。」但《四庫全書總目》的作者,由於局限於清代興文字獄之時弊,則認為劉基擅經世之略之作,有悖「醇儒」規範。以致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九《誠意伯文集》提要曰:「其詩沈鬱頓挫,自成一家,足與高啟相抗。其文閎深肅括,亦宋濂主禕之亞。」為何四庫館臣的評價與《明史·劉基傳》有異?主要還是劉基居然以凡是違背天理與人性的做法,決不肓從為準則,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竟對儒聖孔子曾對「趙穿殺晉靈公」認為:任相的趙盾是趙穿的哥哥應負主要之責,故直書「趙盾殺其君」為大逆不道。和孟子特別推崇的:「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定論動筆謂:「晉靈公好狗而不尚賢,濫殺臣民,趙穿因眾怒而殺之,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並又「七出」之條,是三綱中套在婦女脖子上的夫綱枷鎖,「無子」與「惡疾」兩條非女子所願而出之,更加增加婦女的痛苦,是不人道的。的評論。這不但冒犯了儒聖的尊嚴;而且觸犯了統治階級皇權的威嚴和地位。故四厙館臣的庸儒自然要趨炎附勢,在所難免。周群教授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劉基評傳》〉笫十二章中評述:「難稱「醇儒」,「經世之略」不及劉基則是事實。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屢興文字獄,在文網森嚴的情況下,知識分子以在古書中尋章摘句為務,治學的目的在於避世。因此,生活在乾隆年間的《總目》作者,則認為經世是有悖於醇儒規範的。這種判斷顯然是今人不能苟同的。宋濂、劉基的散文在元末明初各逞風釆當是實情。」並稱:「他和宋濂等人的作品代表著明代雅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明代文壇具有驊騮開道之功。」呂立漢教授在〈《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千古人豪——劉基傳》〉《詩文成就》中評述:「然以今之眼光去審視兩家成就,恐劉基當在宋濂之上。」(53)

反腐倡廉的散文名篇>,通過賣柑小販之口,有力地抨擊了那些坐高堂,騎大馬,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當世腐敗權貴,揭露他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敗醜惡本質。該文不但早已被清朝收編進>,而且成為當代中學語文課本的重點課文。其名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已編入常用成語。

七百多年來,由於劉基"三不朽"的崇高品德在我國社會各層面廣為流傳,影響深遠,以致成為獨特的文化---劉基文化。

劉基文化的內涵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文學、歷史、哲學、美學、建築、書法、民俗、堪輿學等等。本於儒學而以入世致用為旨歸的劉基文化是華夏文明主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別是劉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的崇高形象穿越時空,永遠值得世人借鑒學習。

注釋

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永垂不朽。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⑵《明史·劉基傳》、(《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憂懷》)

(3)(《文集》《郁離子》笫一章千里馬之七、《苦熱行》之二,)

⑷《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明]李濂:《書郁離子後》明嘉靖三十五年鏜刻本《劉宋二子》。

⑸(《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春秋明經〉〈田家〉)、《祖訓族規》

(6)(《誠意伯劉先生文集》、《詔書》《擬連珠》之六十七。)

(7)(《誠意伯劉先生文集》、《送謝教授序》、《諸暨州重修州學記》)《明史》巻七十《選舉二》

(8)(《誠意伯劉先生文集》、《北上感懷》《唱和集序》)

(9)《明史·劉基傳》

(10)(《誠意伯劉先生文集》《官箴》《行狀》),《上高安縣誌》卷八。

(11)(《誠意伯文集》《春秋明經》十九、二十卷。《擬連誅》、《明史·劉基傳》)(載鍾星評點本《劉文成公集》)

(12)(《文集》《郁離子》笫十七章《羹霍》之六)

(13)《太祖實錄·劉基傳》(《文集》《行狀》《二鬼》)

(14)《故誠意伯劉公行狀》、《高安縣誌》卷八。

(15)《明史·劉基傳》

(16)《明史·劉基傳》、《行狀》

(17)《太祖實錄·劉基傳》

(18)《明史·劉基傳》

(19)《明史·劉基傳》

(20)《郁離子》笫四章《靈邱丈人》之六。

(21)《閣門使劉仲璟遇恩錄》

(22)《明史·劉基傳》

(23)《明史·劉基傳》、《誠意伯誥》、《御史中丞誥》

(24)《抒解〈百戰奇法〉與〈百戰奇略〉一書兩名的隱諱》、《御書有序》

(25)《明史·劉基傳》、《行狀》

(26)《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明史·劉基傳》、〈(明)葉式《題誠意伯劉公集》、《贈賜太師文成誥》、〈(清)張汝湖《劉文成先生集序》、《翊運錄》

(27)《明史·劉基傳》、《行狀》

(28)《弘文館學士誥》、《明史·劉基傳》

(29)《明史·劉基傳》、《行狀》、《續通鑒》卷二十五。《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三二。

(30)《太祖實錄·劉基傳》、《行狀》

(31)《故誠意伯劉公行狀》

(32)《明史·劉基傳》

(34)《明史·劉基傳》、《故誠意伯劉公行狀》

(33)《御制慰書》、《明史·劉基傳》

(35)《故誠意伯劉公行狀》、《太祖實錄·劉基傳》

(36)《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明史·劉基傳》

(37)劉振辰《國初事迹》、《明太祖實錄》卷一二。《枝山野記》

(38)《明史·劉基傳》、《劉基追贈太師謚文成誥》、《枝山野記》

(39)《明史·劉基傳》、《太祖實錄·劉基傳》

(40)《明史·劉基傳》:《太祖實錄·劉基傳》、《詔書》《資治通鑒後編》卷一八四「宜大展兵威」(《祭誠意伯文》《文集》)《燒餅歌》。

(41)《明史·劉基傳》

(42)(《明史》卷九三』[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卷八十五《文部·浙三大功臣傳》)

(43)《明史》卷七十《選舉二》、《杭州富陽縣修文廟學宮記》、《諸暨州重修州學記》

(44)楊國慶:《明南京城牆設計思想探微》、樓慶西:《中國古建築二十講》

(45)《明史·劉基傳》

(46)《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47)《明史·劉基傳》

(48)《明史·劉基傳》、《資治通鑒後編》卷一八四。

(49)《資治通鑒後編》卷一八三。《剪燭叢編》。

(50)《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二四。[明]俞妝楫:《禮部志稿》卷五九。

(51)《重鋟誠意伯文集序》、《祭誠意伯文》。

(52)《郁離子》吳從善序。

(53)《明史·劉基傳》、《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九、《劉基評傳》、《千古人豪劉基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田吧 的精彩文章:

TAG:南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