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地球絕不該是唯一的宜居地

地球絕不該是唯一的宜居地

原標題:地球絕不該是唯一的宜居地


古往今來,人類對地外智慧生物、地外文明世界的思考與探索,經久不衰。


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曾預言月球上有生命的存在。但隨著美國阿波羅號登月成功,證明了事實並非如此。

之後發射的各種太陽系行星探測器,也沒有發現高級智慧生物的蹤跡。於是,科學家們將探索轉向了更加廣袤的銀河系。


而智慧生命存在的一個前提,是首先要存在生存的宜居行星



什麼是宜居行星?


左圖是地球,右圖是比地球更大的一顆宜居行星


宜居行是天文學的專有詞語,是指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找到這樣的行星。


宜居行星必須處於恆星的宜居帶中。「宜居帶」是指一顆恆星周圍的一定距離範圍,在這一範圍內水可以以液態形式存在,由於液態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如果一顆行星恰好落在這一範圍內,那麼它就被認為有更大的機會擁有生命或至少擁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環境。


圖中是TRAPPIST-1 恆星系統和太陽系的宜居地帶,如果行星過於接近恆星,它將變得非常熾熱(顏色變紅),過於遠離恆星,它將變得非常寒冷(顏色變藍)。在兩者之間的位置,正好適宜行星表面存在液態水。


不同恆星的宜居帶到恆星的遠近並不是固定的,與恆星性質有很大關係。如果一顆恆星溫度和亮度都比太陽高,宜居帶就會離它稍遠一些;如果溫度和亮度都比太陽低,宜居帶就會稍近一些。此外,宜居帶也不是一個範圍非常狹窄的區域。太陽系的宜居帶從金星軌道外側一直延伸到火星軌道外側,因此嚴格說來,地球和火星都在太陽系的宜居帶內。只不過火星質量較小,留不住濃厚的大氣,後來變得寒冷而乾燥,不適宜居住了。



圖中綠色環帶即為太陽的「宜居帶」,地球和火星處於其中


宜居帶中的行星不一定都是宜居行星,宜居行星必須符合如下條件:


1.該行星所環繞的恆星不能太大和太小。(過大的恆星會放出大量的輻射,過小的恆星可導致潮汐鎖定,一面永遠對著太陽而另一面永遠黑暗);


2.宜居行星所環繞的恆星必須非常穩定


3.宜居行星所圍繞的恆星必須是單星,或者至少離其他伴星要非常遠,不然行星軌道會被擾動;

4.最好外層軌道上有幾個大行星充當「保鏢」,避免其他彗星或隕石碰撞到它;



5.行星必須是類地岩石行星


6.行星表面重力和氣壓必須和地球差不多


7. 大氣層成分不能太離譜


8. 地殼活動不能太劇烈


9. 有強力的「保護傘(必須有磁場保護)」;


10.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行星與母星保持適當距離,為它表面存在液態水提供條件。既然生命離不開水,搜尋地外生命的實質其實就是搜尋液態水;


11. 宜居帶行星的表面溫度大約介於零下17攝氏度至93攝氏度之間


12. 恆星要有一定的壽命:孕育生命需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過程,因此一個星系中要有生命存在,它的中心恆星壽命不能太短。通常認為,中心恆星壽命至少要達到10億年,才有可能在它的行星系中孕育出生命。



銀河系內大約有100億顆恆星,內有一億多個地方可以支持複雜生命的存在。


2011年2月2日,NASA 宣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經過一年多探尋,發現1200多顆太陽系外潛在行星,其中54顆處於宜居帶中。


2016年5月10日,NASA官方宣布,開普勒項目最新確認了1284顆系外行星的存在,這也是有史以來發現系外行星規模最大的一次 ,其中有9顆是適合居住的。


2016年7月23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發現一個地球「近親」,被命名為開普勒-452b,它的體積比地球大60%左右,表面可能有活躍的火山和海洋,與地球一樣有陽光照射,地心引力則超越地球一倍,公轉一周需要385天。


2017年2月23日凌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又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又興奮的新發現:科學家們通過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39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更重要的是,其中3顆行星位於母恆星TRAPPIST-1的宜居帶內。


我們會在某一天找到新的「家園」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空夢想 的精彩文章:

傳奇一生落幕,他曾六度飛天

TAG:太空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