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2年前的今天,簽二十一條、定國恥日、一生背黑鍋的袁世凱離奇死亡

102年前的今天,簽二十一條、定國恥日、一生背黑鍋的袁世凱離奇死亡

(萬象特約作者:東西望)

【1916年6月6日】102年前的今天,簽二十一條、定國恥日、一生背黑鍋的袁世凱離奇死亡

袁世凱作為一個篡奪革命成果,復辟當皇帝的「反面典型」,早已被釘死在了恥辱柱上。然而,或許有一天,他的故事可以重寫。

【剋死親人的掃把星?】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袁家是地方名流,叔祖父袁甲三是淮軍重要將領。袁世凱出生那天,正好收到袁甲三與捻軍作戰得勝的家信,因此取名叫「凱」。他出生後,過繼給在淮軍的堂叔作為養子。

1873年(14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堂叔,回家探親,把袁世凱帶到北京念書。不久,養父和親生父親相繼去世。

1878年(19歲),堂叔帶著沒有考上秀才的袁世凱前往河南開封賑災。當時正值隆冬,大雪紛飛,袁世凱目睹饑民慘狀,官軍殘殺,下決心「盡此赤心,捐此腐軀,上以報國,下以報叔父」。然而,災區瘟疫橫行,堂叔不幸染病去世,袁世凱只得返回家鄉。

(袁世凱和母親的合影)

【指點迷津的妓女】

袁世凱回到項城,一住三年。他樂於打抱不平,慷慨好施,廣交朋友。他與後來當過總統的徐世昌相識,結拜金蘭。他資助徐世昌兄弟,參加科舉,雙雙考中舉人。而他自己卻再次落榜。

1880年(21歲),袁世凱打算另謀機會,來到上海。困頓之際,與妓女沈氏相交甚歡。沈氏閱人無數,得知袁世凱身世後,用私房錢資助他,勸他去投靠養父的結拜兄弟,在山東登州的淮軍統領吳長慶。

後來,袁世凱發達後,沒有忘記沈氏,把她接到朝鮮生活。沈氏終身未育,袁世凱便將次子袁克定過繼給她為嗣子。

(袁世凱與兒女合影)

【朝鮮的「太上皇」】

1881年5月,袁世凱到了山東登州,吳長慶對他非常照顧。第二年,清朝的藩屬國朝鮮發生兵變,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前去平亂。平定後,袁世凱以「通商大臣」身份留在朝鮮,控制稅務,並幫助朝鮮訓練新兵。

1884年(25歲),朝鮮發生了政變,駐朝日軍試圖干預,控制王室。袁世凱當機立斷,指揮軍隊擊退了日軍,控制了局勢。隨後,袁世凱被封為駐朝鮮的全權代表,行使清朝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0年後,1894年(35歲),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形勢緊張,朝鮮向中國請求出兵鎮壓,李鴻章同意了。日本也趁機出兵,雙方發生摩擦,結果引發了震驚世界的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12月,被逮捕的東學黨黨魁全琫准)

【大帥在小站練兵】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袁世凱奉命撤退。李鴻章舉薦他負責督練新軍。他招募了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開始了練兵生涯,史稱「小站練兵」。

袁世凱以德軍為藍本,摒棄了八旗、綠營、湘軍、淮軍的舊制,制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完整制度。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袁世凱使用的《大帥練兵歌》,後來逐漸演變為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支兵力後來成為清末陸軍主力,是北洋軍閥的雛形。

(新軍操練場景)

【百日維新和義和團】

1898年(39歲),維新變法期間,手握重兵的袁世凱成為大家爭奪的對象。他曾經資助康有為的強學會。

不久,百日維新失敗!一般說法,說是袁世凱向榮祿告密所致。但越來越有證據表明,其實是維新派試圖謀殺慈禧太后所致。袁世凱並沒有主動告密,只是為了事後脫身,不得已向榮祿坦白。

1899年,山東義和團運動興起,發生多起教案,袁世凱被任命為山東巡撫,前去控制局面。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袁世凱控制下的山東政局最為穩定。而且,袁世凱加入了東南互保,不與列強宣戰,使得列強沒有擴大入侵的借口。

(1900年清末東南互保)

【建設天津的群臣之首】

1901年(42歲),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成為群臣之首。他順利地從八國聯軍手中接過天津,並開始推行新政。他在海河以北建設天津的新城區——「河北新區」。這是中國第一個用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建設的城市,初步奠定了今日天津的城市格局。

他建設了新火車站(今天津北站)、植物園、博物館、新式學校、郵局、勸業會場(今中山公園)等等。他建設了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北洋軍醫學堂(今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台灣國防醫學院前身)。

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支新式警察隊伍,第一個近代議會組織-天津議會,並試驗地方選舉、地方自治和司法獨立等等。天津成為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興建河北新區時的天津地圖)

【隱居鄉下的北洋軍魁】

袁世凱以小站練兵為基礎,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六鎮,總兵數達7萬人。1905年,在河間府舉行了河間秋操,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現代化野戰演習。第二年,又舉行了彰德秋操。他邀請全國各地官員參觀,震驚全國。

1906年9月,慈禧太后宣布預備立憲,袁世凱是這次政治改革的真正領導人。然而,改革方案出爐,因對滿清親貴不利,遭到反對。慈禧只得罷免袁世凱,改換其他大臣,最後制定出對滿清親貴有利的方案。

1908年(49歲),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袁世凱遭到排擠,只得稱病回到家鄉,隱居在今河南安陽洹上村,他韜光養晦,仍然留心政事。

(1903年,袁世凱(中)視察京師大學堂譯學館)

【差點被炸死的議和】

1911年10月(52歲),武昌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袁世凱被起用為湖廣總督,派兵南下鎮壓起義。11月,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謀求與革命黨人議和。

12月,袁世凱和黎元洪各派代表,在上海就政體、清皇室善後、大總統等問題展開討論,達成共識,正常情況袁世凱將當選為民國的首任總統。

然而,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願意接受,連夜在南京開會,成立了臨時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1月16日,袁世凱親自上奏,勸隆裕太后退位,回家路上,遭到同盟會的炸彈暗殺,侍衛隊死傷數十人,袁世凱幸免於難。

【同盟會內閣的制約】

為避免內戰,袁世凱妥協,達成和談。在北洋軍將領再次逼宮下,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清朝統治宣告結束。

3月,袁世凱定都北京,成立北洋政府。孫中山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變總統製為責任內閣制,制約袁世凱。由加入同盟會的唐紹儀組閣,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被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

6月,唐紹儀任命新加入同盟會的王芝祥為直隸總督。袁世凱極為不滿,不予承認,另行任命。唐紹儀憤而辭職。袁世凱改提名由無黨派的陸征祥組閣,卻遭到參議院反對。袁世凱只好任命趙秉鈞代理。

(唐紹儀內閣閣員,有4名同盟會成員)

【失敗的二次革命】

1913年2月(54歲),在首次國會選舉中,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大獲全勝,正常情況將由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不料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殺。時人普遍認為是袁世凱授意暗殺的,引發全國聲討。幾天後,孫中山抵達上海,與黃興會晤,號召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黨內人士反對,未能組織起來。

4月26日,因政府資金緊張,袁世凱未經國會同意,以全部鹽稅收入作為抵押,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2500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

由於,風傳該筆錢將用於北洋軍來對付國民黨。7月,江西李烈鈞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隨後,安徽、廣東、福建、湖南、上海和重慶相繼宣告獨立。北洋軍出兵討伐,「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人逃亡日本,組建了對個人效忠的中華革命黨。

(二次革命期間,孫中山、黃興等人合影)

【可以連任的大總統】

1913年10月6日,在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中,袁世凱以未達到法定3/4的票數,當選為正式大總統。隨後,發布《天壇憲法草案》,要求國會擴大總統職權。國會不理會,予以拒絕。袁世凱向全國各省軍民長官發出通電,各省回電均對袁世凱表示支持。

11月,發布《解散國民黨通令》,取消國民黨籍議員資格。1914年,將國會解散,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將責任內閣制改為總統制。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接見各國駐華使節)

【二十一條的國恥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日本卻佔領了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袁世凱兩次要求日本撤軍未果。

1915年2月2日,基於當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日本趁歐美各國無暇東顧之際,向袁世凱提出了五號共計二十一個條款(簡稱《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

到5月7日,歷時105天,袁世凱政府與日方反覆談判20多次,刪除了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要求。日本擺出要大戰一場的姿態,軍艦在渤海一帶游弋,山東、奉天兵力增加,關東戒嚴,日僑紛紛回國。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5月9日下午6點前答覆。

5月8日,袁世凱召集政府要員開會,接受日本條件,並宣布5月9日為中國國恥日,史稱五九國恥。

(袁世凱簽名的《中日民四條約》,即《二十一條》)

【全票通過的君主立憲】

1915年,由於採用共和政體以來,一直亂象不斷,輿論大多認為君主立憲制比共和制更適合中國。8月,支持君主立憲的籌安會成立,並召集各省官員進京商討國體,除少數表示擁護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須改變國體。

蔡鍔第一個簽字,代表北洋軍人,請願採取帝制。各地的請願團也紛紛向參政院請願,要求召開國民會議,票決國體。但以梁啟超為首的共和派強烈反對,在他的幫助下,蔡鍔逃離北京,東渡日本。

隨後,依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全國選出國民代表共計1993人。1915年12月11日,對國體變更問題投票,結果全票通過:採用君主立憲制。

【83天的中華帝國】

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次年為洪憲元年,即皇帝位。袁世凱擬定了《新皇室規範》:「……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製度;永廢宮女採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

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人宣布雲南獨立,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組織北洋軍征伐滇軍,互有勝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和日本趁機活動,支持反袁勢力,戰局變得複雜。

隨著戰勢的加劇,人心不穩,黔、蜀、粵等省相繼宣布獨立。1916年3月18日,馮國璋聯合5名將軍發密電致各省將軍,要求取消帝制。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君主立憲國體,退回各省區的推戴書,中華帝國宣告結束。

(袁世凱北洋政府時期,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國徽)

【為日本去一大敵的遺言】

袁世凱在《撤銷帝制令》中申明:「蓋在主張帝制者,本圖鞏固國基,然愛國非其道,轉足以害國;其反對帝制者,亦為發抒政見,然斷不至矯枉過正,危及國家,務各激發天良,捐除意見,同心協力,共濟時艱,使我神州華裔,免同室操戈之禍,化乖戾為祥和。總之,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3月27日,袁世凱身體出現不適,聲音嘶啞,疑係中毒。5月,病重,顏色憔悴,飲食銳減,不能入寐。6月,病情加重,飲食即吐,小便不通,不時猝暈。6月6日上午10時,袁世凱病逝,得年57歲。

據說,謝世之日,在書桌上留有他親筆寫下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1916年,為袁世凱舉行國葬)

(本文是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41篇作品,營員「東西望」的第11篇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象歷史 的精彩文章:

43年前的今天,一輩子的掏糞男孩,全國聞名的大勞模時傳祥逝世
40年前的今天,抗日戰爭中拜會過汪精衛的傳奇紅色特工潘漢年病逝

TAG:萬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