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近幾年來,泊頭出口梨園面積不斷擴大,但隨著原有特效藥有機磷農藥的禁用和毒死蜱等的限用,加之大量不合理用藥導致害蟲抗性提高和天敵減少,造成梨小食心蟲日益嚴重。這幾年出口園套袋梨平均蛀果率達7%~8%,裸梨蛀果率在70%以上,全市年損失在5 000萬元以上。梨小一旦蛀入即成殘次果,少量蛀痕不明顯,果實採摘後加工主要靠人工剔除,如出口前未脫果,無法剔除,造成退櫃,給出口商造成巨大的經濟和信譽損失。防治中用藥次數和用藥量的增加也給梨果質量安全帶來極大隱患。泊頭市東方梨園、亞豐梨園從2012年採用性誘劑迷向法防治結合清園滅蟲繭,剪蟲梢、套袋、糖醋液誘殺及關鍵期藥劑防治等綜合措施,大大降低了梨小食心蟲多的危害。目前,該技術在全市梨園推廣。

1 梨小食心蟲的生活習性和危害特點

1.1 生活習性

梨小食心蟲以老熟幼蟲在梨樹和桃樹的老翹皮下、根頸部、枝杈、剪鋸口、草把、樹榦周圍淺土層等處結繭越冬,主枝杈、果袋中也有越冬幼蟲,地下越冬幼蟲主要來自落地蟲果內。通過為其創造越冬場所,能達到誘集消滅部分越冬幼蟲的目的,壓低來年的蟲口密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由於梨小食心蟲有轉移寄主的習性,因此在桃、杏、梨混栽的果園危害比較嚴重,成蟲白天靜伏在枝葉上,日落前後活動交尾,對糖醋液及黑光燈有強烈的趨性,對性誘劑有專一趨性。據多年監測記錄,從4月1日至9月30日,5個性誘劑盆誘到雄成蟲1 500餘頭,一盞殺蟲燈誘到100餘頭,通過多種誘捕器的誘捕結果可以看出,性誘劑效果最好。

1.2 梨小食心蟲的危害特點

梨小食心蟲屬於鱗翅目小卷葉蛾科。是危害梨、桃樹的重要害蟲,梨小食心蟲除危害梨、桃樹外,也危害杏、蘋果等,嚴重影響果品質量和產量,降低果農經濟收入。該蟲在泊頭市每年發生3~4代,以第3、4代蛀果危害最重,套袋梨主要從果柄與紙袋縫隙入袋危害果品,裸梨從果面蛀入。4—5月份梨小食心蟲幼蟲主要危害桃梢(圖1)。6—7月份小部分幼蟲危害桃梢,大部分危害梨果,8—9月集中危害梨果。危害嫩梢幼蟲從被害梢第2~3個葉柄基部蛀入,向下蛀食至半木質部,被蛀食的嫩尖萎蔫下垂,在蛀孔處有流膠及蟲糞,不久新梢頂端萎蔫枯死。5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蛀梢盛期。初孵幼蟲蛀食果實多從萼、梗窪處蛀入(圖2)。蛀食果肉危害,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蟲糞排出,後期被害則無蟲糞。被害果常在蛀孔處腐爛,呈黑膏狀(圖3)。套袋梨幼蟲蛀食果柄周圍果肉,造成落果。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圖1 梨小侵害嫩梢狀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圖2 梨果從梗窪蛀食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圖3 梨小使被害果蛀孔處呈黑膏狀

2 生活史

根據泊頭市梨小食心蟲監測點連續多年調查,通過分析性誘劑、殺蟲燈誘集到成蟲的數量和發生的高峰期,發現梨小食心蟲在泊頭髮生規律如下:1年發生3~4代,越冬代成蟲最早3月22日始見,越冬成蟲發生高峰期4月中旬至4月下旬,5月初始見第1代幼蟲蛀桃梢危害;第1代成蟲發生高峰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6月上中旬為幼蟲蛀桃梢盛期,同時蛀食梨嫩梢、果台;第2代成蟲發生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幼蟲繼續危害梨、桃梢,開始陸續蛀食梨果;第3代成蟲高峰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圖4)[吉山花瑤]。

出口梨園梨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治技術

圖4 性誘劑檢測到的亞豐梨園梨小的發生動態

幼蟲大量危害梨果。以後幼蟲量逐漸減少,10月中旬基本結束。老熟幼蟲9月中旬後陸續脫果轉入越冬場所。梨小食心蟲發生代數多,後期世代重疊明顯。氣溫23~28℃、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卵期3~5天,幼蟲期 10~14天,蛹期 7~10天,成蟲壽命 4~7天,每頭雌成蟲產卵70~80粒。月降雨量150毫米以上、空氣相對濕度80%~90%的條件下,成蟲產卵量大,孵化率高,幼蟲危害重。

3 綜合防治技術

梨小繁殖能力強,發生代數多,越冬地點多;幼蟲蛀入新梢、果實後,用藥及防治效果差,因此要採取多種措施控制。

(1)科學建園,新建梨園盡量避免多寄主混栽或避免梨園和桃園相鄰,以減少梨小食心蟲相互轉移危害。

(2)2月刮除主幹和枝杈上的老翹皮,消滅梨小食心蟲越冬繭。

(3)3月下旬,地面噴施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殺滅越冬繭;地面覆膜可以阻止成蟲出土,殺滅成蟲。

(4)梨果全部套袋,注意把袋口綁嚴。防止幼蟲從袋口鑽入危害。

(5)生長季及時剪除被害嫩梢,清除樹上、樹下的被害蟲果並集中深埋銷毀,減少下一代的蟲口密度。

(6)利用性誘劑、糖醋液盆(每畝掛5盆,均勻分布)、殺蟲燈誘殺(每3.3~4公頃安裝1盞),釋放赤眼蜂寄生梨小食心蟲的幼蟲。

(7)迷向法防治,適合於連片種植,相對獨立且園區形狀規則的梨園。迷向絲懸掛在梨樹樹冠的中下部,每畝用量60根左右,梨園外圍或坡度較高和主風方向邊緣處每株懸掛2根,園內每株懸掛1根。完成全年防治需懸掛2次,第一次在4月上旬(梨小食心蟲越冬代羽化前),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為了隨時監測迷向防治的效果,應在防治梨園每公頃放一套性誘捕器,及時調整防治對策。

(8)藥劑防治作為迷向防治的補充,蟲口密度較大時使用,關鍵掌握好第2代和第3代幼蟲的孵化蛀入前的防治,此時發生整齊,防治更有針對性,輔助效果更好。做好全市性誘劑測報、聯防聯治工作,可以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蟲對梨果的危害。通過試驗發現48%毒死蜱1 500倍液和1%甲維鹽乳油(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氰菊酯)2 000倍液防效較好。

(9)及時撿除蟲果深埋。封凍前,翻樹盤,殺滅樹盤下越冬的幼蟲。

(10)8月下旬開始在梨樹主幹綁草把、主枝綁布條或廢紙袋誘集越冬幼蟲,12月集中銷毀,降低越冬蟲口密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的栽培管理
防控核桃舉肢蛾技術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