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大基因要求員工活到百歲後續:不開電梯 員工站著敲鍵盤

華大基因要求員工活到百歲後續:不開電梯 員工站著敲鍵盤

劃重點

華大基因:致力預防預測的基因行業「名片」

20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基因測序一無所知,如今,數百萬准媽媽已通過華大基因提供的產前基因檢測服務,準確了解了自己體內胎兒的健康狀況。這不僅是科技進步的結果,更是人們對基因這個新興行業的認知進步的體現。其中,作為基因測序行業的「名片」,華大基因在推動行業認知上貢獻卓著。

華大基因耀眼的,是中國唯一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機構,也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上發文超過百篇,展現出極強的科研實力;自與資本市場「結緣」後,被投資機構「瘋搶」,更以「基因行業第一股」的身份登陸創業板,上市之後市盈率最高達800多倍,市值超過千億元……

華大基因也是一家特立獨行的公司,創始人總以大膽敢言聞名。就在最近,董事長汪建的「員工活到100歲,所有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等言論引發軒然大波,最終,華大基因表態稱「這是董事長對員工健康的一種期望」,平息了風波。此外,華大基因的估值是否過高?市場也一直存在不同意見。一如華大基因首席執行官尹燁所言:華大基因一直在爭議聲中不斷成長壯大。

華大基因還是一家飽含情懷和充滿責任感的企業。日前,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採訪報道團到華大基因位於深圳鹽田的辦公區採訪,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華大基因在公益事業方面所做的努力。尹燁對採訪團表示,華大基因的願景是:希望在為人類預防預測腫瘤方面做出貢獻。

採訪團也了解到,華大基因在商業布局上也領先同行,如在測序儀上的大手筆投入,在大數據上的發掘及再應用等。領先的科研實力加上全產業鏈布局,構成了華大基因的核心競爭力,使其具備了代表中國企業與世界級巨頭競爭的實力。

當前,基因測序行業呈現爆髮式增長,有機構預計,到202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增長至300億美元。

但華大基因始終強調自己並非一家只注重盈利的企業。公司一直在推進民生項目,要實現國內外民生全覆蓋,公司在實現精準醫療普惠上做了很多工作——將行業做大,對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確很有利。

致力解決人類腫瘤防控難題 不只情懷更有核心競爭力

帶有華大基因署名文章的世界頂級的科學雜誌《Nature》《Science》的封面被列印出來貼在牆上,因為文章太多,圖片太多,整面牆都給佔滿了。數百平米的大展廳內,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身份的參觀者,帶著朝聖般的目光,看著現場展示的測序儀,或許開始什麼也看不懂,在聽懂了現場人員的介紹後,不由自主地發出了嘖嘖的驚嘆……

這是華大基因,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基因企業,在位於深圳鹽田展廳的日常一幕。

從2017年7月以「基因測序第一股」的身份登陸A股,曾經19個漲停,市值過千億,到如今市值不足600億,關於華大基因的市盈率是否過高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但無可爭議的是,作為新產業的代表,華大基因不只是行業龍頭,更在推動行業進步和社會普及上功不可沒。

日前,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採訪團走進華大基因,並對華大基因CEO尹燁進行了專訪。這個在1年前上市時宣布「華大基因不做市值管理」的CEO,再次表示「華大基因不會僅僅為股價、市值打工,而是要為社會和股東創造長期的價值」,華大基因當前的目標是「減少出生缺陷,加強腫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實現精準治癒感染,助力精準醫學」。

領先奧秘:研發優勢+全產業鏈

華大身上有許多亮麗的標籤:被稱為深圳「企業三寶」,與騰訊、華為等知名企業齊名;是中國唯一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機構,也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運營全球第四、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

上市公司華大基因以華大醫學為主體,無疑是華大基因資產中最具投資價值的板塊。2017年,有「基因測序第一股」之稱的華大基因登陸創業板之後,股價一騎絕塵,首發之後連續19個漲停板,股價歷史最高達到261.99元/股,IPO時市盈率高達814倍,公司市值最高時已突破了千億,意味著它成為了中國新誕生的千億級科技公司。

如今,華大基因的市值不足600億,距離最高點已近「腰斬」,但依然維持了近140倍的市盈率,在申萬醫療器械行業中市盈率排名第三位。

華大基因憑什麼值這麼多錢?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從華大基因的財務報表中可看到一些答案: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總收入20.96億元,同比增長22.44%,歸母凈利潤3.98億元,同比增長19.66%。2018年一季度,華大基因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3.13%和6.71%。

華大基因共有四大業務板塊:生育健康類服務,2017年的營業收入達11.36億元,同比增長22.28%;複雜疾病類服務,2017年營業收入達4.57億元,同比增長19.11%;基礎科研類服務去年的營業收入為4.04億元,同比增長22.80%;藥物研發類服務營業收入達9085.68萬元,同比增長52.95%。

其中,生育健康類服務對營收的貢獻超過50%,也是華大基因業務板塊的一大重心,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又是這類服務的核心。較之於傳統對孕婦產前檢測採用的羊水穿刺的方式,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避免了羊水穿刺,減少了流產風險,也能對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行有效判斷,因此受到了廣大孕婦的歡迎。據華大基因披露,截至2018年4月,完成超過30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近年來呈快速增長趨勢,靈敏度和特異度均大於99%。截至2017年末,檢出了3.8萬餘例染色體異常胎兒。此外,超過153萬名新生兒或孕婦接受了耳聾基因篩查的檢測服務,幫助約8萬攜帶者防聾控啞。

不過,貝瑞基因、迪安診斷等多家企業也以無創產前診斷為主業,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服務的市場比拼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華大基因的優勢又在哪裡?奧秘在於:華大基因在掌握了測序儀的自主技術之後,獲得了成本控制的主動權。早在2010年年初,華大利用6億國開行貸款,從美國Illumina公司購買了128台新一代測序儀HiSeq2000。這後來成為華大基因的核心競爭力——測序能力的支撐,也成為它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2013年,華大完成了美股上游公司CG的收購。當時華大曾解讀認為,收購CG增強了華大在技術研發上的硬體優勢,與華大基因本身在測序服務上的優勢形成互補,也直接讓華大在國內同行業再無對手——單個領域會有專門的機構或者公司在做,比如有的做無創產前,或是科技服務,而不像華大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綜合體。

華大基因方面向採訪組介紹,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家美國和一家中國的企業能製造臨床用的測序儀,中國的企業就是指華大。三家企業的測序儀技術本質上都源於美國,但是華大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對該款測序儀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自主研發新一代測序儀,近日已經註銷了該舊型號測序儀(BGISEQ-100和BGISEQ-1000),在測序儀技術上能和國外企業相媲美,價格上華大更有優勢。

此外,華大基因與全國多個地區、醫院和相關醫療機構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促進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基因檢測等細分業務的快速增長,加上其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形成技術壁壘,以及成本上的優勢,使得華大基因在比拼日益激烈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依然保持領先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誰掌握工具誰就贏。」尹燁對證券時報採訪團表示,華大基因的「護城河」正是基於此。由於目前國家對基因測序行業實行准入制度,外資企業不得單獨從事基因測序服務,而華大在當時憑藉自身的實力和口碑,成功實現了收購上游企業,自此實現了基因測序的設備這一核心環節的自主可控,降低了成本,從而提高了華大基因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等臨床和科研服務方面的競爭力。

尹燁表示,隨著測序服務不斷開展,樣本不斷擴大,大數據的再開發利用也為華大基因提供了新的開拓空間,「比如本來無創產前基因測序測的是胎兒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這個准媽媽的基因中有腫瘤,樣本多了,我們總結髮現,大概5000個孕婦中會發現一例罹患腫瘤,這就可以衍生出一種新的服務。」尹燁表示,從「數據大」到「大數據」,華大基因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還有強大的衍生運營能力,這些都讓華大基因的「護城河」更深厚。

特色商業邏輯:行業價值甚於企業價值

除了以華大醫學為主體的上市公司的部分,華大其實包含很多個單元。僅2017年就有很多新的「單元」產生:華大員工健康影像中心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華大北方中心、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正式啟用,建設全球首個國家海洋基因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授牌等。

在登陸資本市場以前,華大的事迹就廣泛流傳:SARS肆虐期間,華大迅速破譯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檢測試劑盒;雖然是一家民營研究院,但發論文的能力遠超過了國內的公辦科研機構,有華大基因成員的署名文章屢屢斬獲《Nature》、《Science》等世界頂級刊物的封面,迄今為止在頂級科研雜誌上發文超過了百篇。

翻開2017年的大事記,華大基因登陸資本市場的消息只是放在了中間的位置,而排名第一位的大事件是:在藏區開展包蟲病篩查防治工作、與多家醫院開展合作防控傳、感染疾病,推出第一款探索互聯網模式的基因檢測產品——SeqHPV分型基因檢測。

華大基因對外展示的,更多的其實是科學研究機構的角色。較之於在資本市場,華大基因顯然在公共事件和社會事件的表現上更加活躍。

從當初融資的時候,董事長汪建對投資人的強硬態度,到上市後第一天,汪建就表示「5年內不減持,遺傳病不減少不減持」,再到尹燁表示「華大基因不做市值管理」,對採訪團直言「不僅僅只為市值打工」,可以看出,華大基因對資本刻意保持一種距離。有人評價它是一家充滿理想和情懷的機構。

尹燁坦言,這種對商業、資本的審慎態度引來了很多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認為華大基因破壞了「在商言商」的規矩。上市一年來,自己反思與資本打交道的過程,從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轉變成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學會更多的,是如何實現華大基因在商業性和社會性之間的平衡,「溝通是很重要的,要讓別人理解你的行業的價值。華大基因的市值幾百億,但行業的價值是幾千億甚至更多。要讓人相信行業,才會相信你的企業,和你一起走下去。」

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正是華大基因的商業邏輯所在:企業在參與社會事件中的積極態度,極大地普及了人們對行業的價值認知。大概華大基因早已明白,身處基因這個極具專業性和超前性的行業中,比起社會對單個企業的認同,先普及人們對行業的認同恐怕更加重要。

從創始人汪建,到CEO尹燁,以及華大基因的員工,華大基因成為基因行業最勤勉的代言人。諸多企業故事的最後,都是圍繞強調基因行業對社會的不可或缺而展開。華大基因一直在強調檢測的重要性,認為檢測比治療更重要,甚至因為過於強調「防重於治」,招來很多專業人士的怒懟。

比較典型的一次,是汪建直言「老百姓打宮頸癌疫苗沒必要,是浪費錢」。他的邏輯是基於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從HPV感染到宮頸癌的發生,有10年左右的癌前病變階段,所以,在宮頸癌的發病過程中,預防HPV感染,定期監測HPV感染情況,對HPV引起的癌前病變進行妥善處理等可以防止宮頸癌的發生。

5月28日,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汪建又語出驚人,提出要求員工活到100歲,還制定了三項規定:第一,不允許員工的新生兒有出生缺陷;第二,不允許比醫院晚發現腫瘤;第三,不允許放心臟支架。

在華大基因的辦公樓內,採訪團的確看到只有貨梯可以乘坐,普通電梯處於未開放狀態。辦公室擺放著健身器材,格子間設置了鼓勵員工運動,可以站著辦公的小隔板,午飯後可看到有員工站立著敲鍵盤。細節中確實彰顯著這家科技公司對健康的重視。

華大基因反覆強調的行業藍海,大量的科普,確實起到了效果。較之於10多年前,人們對基因一無所知,如今人們對這個行業的認知不斷進步,精準醫療、基因治療等新興技術的興起,當前,基因行業被公認為是極具成長空間的產業,甚至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湧現出一大批同行業者,華大基因也不再是孤軍奮戰的「勇士」。

也是因為一直扮演著行業「先鋒」的角色,如今的基因行業中,有一半以上的從業者有過華大的從業經歷。華大被稱為基因行業的「黃埔軍校」。對於這些從華大走出去後創業的同行,華大稱之為「華小」、「華創」,汪建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孩子」,表示「他們都是華大的孩子,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這樣的生態和這麼大的事業,我們覺得多一些人來做更好。」

下一個發力點:聚焦腫瘤診療

華大基因方面對採訪團表示,行業普及還不夠,這也是當前華大遇到的最大的障礙之一。如何更迅速地普及基因檢測,儘快迎接「人人測序」的時代到來,讓全中國人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基因組,是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基因測序產業經歷了無監管、叫停、試點申報、取消申報試點四個階段,現已經走向規範,進入健康發展的高速軌道。我國擁有200多家高通量基因測序服務公司,主要集中在疾病預防與早篩、輔助疾病診斷、伴隨診斷和大數據服務等領域。

在業內專家看來,對於整個基因產業來講,它還處於初期階段,基因檢測產業實現商業化的部分僅僅是冰山一角。未來基因測序還存在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和開發價值。伴隨診斷、個性化治療、指導用藥、合成等領域,均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基礎研究、工程技術、政策等因素還未成熟,尚需一定的時間才能實現商業化應用。

其中,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腫瘤診斷與治療有望成為下一個爆發點。華大基因對採訪團表示,未來布局的重點在於腫瘤基因檢測。這塊是華大基因目前最熱的領域,也是華大基因未來重點的業務發展方向。腫瘤基因檢測可以有效輔助早期診斷和進一步指導個體化診療,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和生存質量,但目前距離全民普及依然非常遙遠。

此外,華大基因還將加強國際化布局。據披露,華大基因目前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銷售代表。「華大基因在海外不僅僅是建立銷售公司,也並不是只想把美金、歐元帶回國,華大基因需要傳遞技術,希望把技術留在當地。由於臨床業務的發展,華大基因的產品不光是無創產前,腫瘤、孕前、遺傳病診斷等都是重要的產品補充。」尹燁表示。

但華大基因方面坦言,隨著公司海外市場規模的擴大,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可能存在難以適應國際化要求的情況。公司在組織設計、運營管理、內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2018年需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以應對公司的國際化規模擴張和激烈的市場競爭。

轉載自:證券時報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羅永浩的次世代:鎚子科技不可抗拒的商業冒險
快手成A站救命稻草後者估值約18.7億元不及B站零頭

TAG:李大嘴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