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紙中之王是宣紙,這是大多中國人皆知的常識。宣紙的聞名始於唐朝,產於涇縣,歷代沿襲,傳承至今。涇縣屬宣州府管轄,所以此地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宣紙「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再加上其經久不脆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易於保存等特點,故有「紙中之王」、「紙壽千年」的美譽。宣紙之名貴,享譽天下。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位於涇縣烏溪鎮。這裡是吾國唯一正宗的宣紙產地,這裡生產的紅星牌宣紙是最好的紙種。那麼宣紙是怎樣製成的呢? 來到位於烏溪鎮的宣紙文化園就可知道答案。這裡至今仍沿用著明清繁盛時期生產宣紙的全部108道純手工工序,來觀光的遊客可以參觀傳承千年的「古法宣紙」製作工藝流程。簡單說來,由原料選檢、碓(dui)皮、切皮、踏料、袋料、撈紙、曬紙、檢紙、剪紙等部分組成。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生產宣紙的主要原料就是眼前的青檀樹。青檀很多,但用來造紙唯有涇縣。這是因為涇縣屬皖南山區,地質構造主要是侵蝕剝蝕丘陵和喀斯特丘陵,是青檀樹的理想種植地。青檀屬榆科,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長後具有纖維細密、質厚均勻、造紙成漿率高的特點,容易提煉。涇縣又地處中緯度南部,屬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氣候溫和,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質優良且富含酸鹼,這些也都為宣紙原料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和充沛陽光。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青檀的樹皮已被剝光,那是宣紙的原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生產宣紙的原料,除去青檀皮,還有燎草,藤汁等。

涇縣籍近代名人胡韞玉在《宣紙說》一文寫道:紙之製造,首在於料。料用楮(chu)皮或檀皮,以生於山石崎嶇傾仄之間者,方為佳料。

燎草,就是收割的稻草在去穗、撕枯葉、破節、石灰浸、晒乾堆垛後,經過蒸煮、灰浸等幾十道工序,使其天然漂白而製成的草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青檀皮和燎草料經過一定配方,送去選檢。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皮料選檢。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碓房。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碓房裡傳出隆隆的打擊聲。巨大的木槌在夯實燎草、燎皮,把其中的纖維打碎,木槌幾近一個人的高度和重量。原材料被反覆捶打直至薄薄一層紙膜,以便用於後面的工序。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師傅戴著隔音器,不停翻邊。並經過多次敲打的燎皮,形成了一塊長條,叫做碓皮。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碓皮被整齊地疊在一起,它們正等著下一道工序。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碓皮疊在一起,把它們切成小斜三角形狀的碎片。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切皮。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碓好的長條皮料切碎後與草料按比例混和好後,將原料裝在布袋裡,送到專門的池子里進行漂洗,師傅通過布袋的細縫,在清水裡反覆漂洗,把一些雜質、灰塵等過濾掉。這一道工序結束後,布袋裡剩下的就是潔白的紙漿了。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漂洗工序後就是踏料工序,即在缸里把漂洗後又加入植物膠(如楊桃藤汁)經充分攪勻調和後而形成的紙漿用腳踩踏(穿長統套鞋踩),使之成為類似粥狀的稠稠的紙漿泥。加入的植物膠質 ,可以增加紙漿的粘度,使漿液更為均勻,撈出的濕紙便於疊放,提高出紙率。楊桃藤,又名獼猴桃,也是宣紙生產不可缺少的原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踏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接下來是紙漿配比工序,配比間不讓參觀,這是宣紙製作中最神秘的環節。但配比紙漿後的撈紙是更具難度與技術含量的環節。在放滿紙漿的撈槽前(撈紙的水,取自後山上的山腰泉水),兩端各有一個師傅,端著長方形的細密、工整的竹簾床,配合著側著往紙漿槽中浸下,反方向再浸一次,抬起帘子,水從竹簾縫中滲出,做紙的纖維則平鋪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棉絮狀的一張濕潤的宣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掌簾師傅隨即挑出,將依附在紙簾上的宣紙小心翼翼地落放於堆積了的宣紙上,掀起帘子,一整張宣紙便落在紙架上,整個過程不到10秒。宣紙薄厚好壞全在這一浸一挑的特殊手法之間,抬簾的角度、速度、高度都要拿捏得當,多一分嫌厚,少一分嫌薄。這活技術含量很高,據說一個工人要煉上好幾年才可以煉就。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薄薄的、棉絮狀的濕潤的宣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打撈出的濕潤宣紙先在日光下初步晒乾。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接著在烤牆上烤乾。烤牆控制溫度在60度左右,四季如此。曬紙工人要把撈出後的、經初步濾干水份的宣紙小心地一張張從紙架上取下。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烤爐,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模樣。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高溫下的曬紙工人。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經過烤牆烤乾後,取下的宣紙。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紙張經檢驗合格後,再下一道工序就是裁剪和包裝了。宣紙由女工用特製的、有好幾斤重的大剪刀裁剪整齊,整理成張。一剪刀要剪100張宣紙,所以當時就定「刀」為宣紙的計量單位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刀紙」。宣紙被剪切成不同大小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紅星牌宣紙按規格可分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丈八(檀香宣)、二丈等。現在已有國家標準編號為《GB/T 18739-2008》。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四尺宣紙,每張69x138平方厘米。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宣紙是文人的最愛,有些文人就難免對訂購的宣紙提出自己的要求,想在宣紙上印上特殊標記。這就要在撈紙的竹簾上綉上文字圖案,用它所制的宣紙,迎光而視,可見清晰的水印。這樣可以從源頭上控制那些假冒的宣紙書畫製品,尤其是一些名人的宣紙書畫作品。

「白鹿」是老字號傳統宣紙水印,失傳於清末。1981年,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制簾工藝師根據藏品辨識比對,製成「白鹿簾」,使這老字號水印宣紙能夠傳承。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韓美林專用宣紙,水印為「齊魯海右人美林」,即山東濟南人氏之意也。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涇縣人、書畫家吳作人專用水印。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徐州人、書畫家李可染專用水印:「師牛堂」。可染以牛為師,甘做人民的老黃牛。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邢春榮被指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9月30日,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宣紙文化園旁邊,將建設中國宣紙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張張宣紙摞成的形狀,由俞孔堅領銜設計,現主體已基本完工。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吾國自大清朝至今,與外國簽定了許多平等或不平等條約,幾乎全用宣紙記錄。吾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言到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原件保存在日本和台灣各一份。滿紙辛酸,無望屈辱。唯有吾國的宣紙,百年過去,依然堅潔如玉,細薄光潤,日本的原件早已黯然無光。這也許是中華最後的光榮。吾人應珍愛國之瑰寶,繼承發揚,不負先人。終有一日,宣紙將成為中華之妙味, 書寫檄文萬卷,響遏行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