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小編之前看到剪水鸌寫的一篇分析蘇35用L波段探測隱身飛機性能的文章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先簡單說說小編的看法,這篇文章分析過程有沒有漏洞呢,當然有。他再一次引用了靠譜博士的那個論文,實際上那個論文對各四代的rcs演算法本身並不準確,得到的RCS可信度自然就不高。儘管文章有漏洞,但是最後的結果認為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飛機的探測範圍不如機頭X波段雷達。這激發了小編的好奇心,於是準備自己建立一個模型來看看是不是這樣。下面是小編的簡單分析計算流程。

先簡單建立一個脈衝雷達模型,根據雷達方程推算威力範圍。為了方便起見,公式就選用基本的經典公式,代入發射機功率、天線增益、rcs,系統損耗、雜訊等等參數進行計算。

先看雪豹E。參數設定為,波長以10ghz為準,就是3cm波,系統總損耗13dB,天線增益38dB,峰值功率20kw。以上參數可以微調,但儘可能和毛子官方數據一致(比如峰值功率)。目標rcs可以變化,探測概率定為90%,虛警概率定為10^(-6)。

1、對於rcs為3平米的典型戰機目標探測距離為280km,切換成窄視角範圍,多積累波束(為普通搜索模式的10倍積累時間),即所謂凝視模式時,有400km的探測距離。

2、對於rcs為0.01平米的隱身目標進行探測時,探測距離為67km,凝視模式為97km。小編認為這兩個和其官方口徑較為一致,所以沿用這個模型對後續進行分析。

對於諸如F22 F35一類隱身目標,剪水鸌認為他們的迎頭rcs在0.001這個量級,這點小編不認同。國內參考資料多認為這兩者rcs在0.02~0.06平米這個範圍內,小編個人傾向國內資料,所以這裡對這類隱身目標迎頭rcs乾脆取個0.01平米吧。(RCS具體多少這裡不是重點,不作詳細討論)。所以根據之前的模型,

雪豹E0.01平米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在60-100km這個範圍內。

下面看看L波段襟翼雷達的數據。(關於這個l波段襟翼雷達,小編的資料比較匱乏,盡量選取能查到的俄羅斯設計所官方給出數據)。

工作頻率取為1.2GHz,波長是25cm。機翼一側是個12單元的線陣(AESA),這裡小編對該雷達儘可能高估優化。天線增益按口徑效率100%計算,為15dB左右。每個單元峰值功率為200w(根據官方宣傳值)。系統損耗為7dB(薩德的系統損耗在8dB左右,這裡小編給L波段雷達一個更低的值,buff一下)。隱身飛機的rcs在l波段,小編個人認為一般來說會比x波段高1各數量級左右,即此時為0.1平米。不過給點面子,乾脆給個1平米吧。

對於F22/F35,此時rcs為1平米。探測距離為30km,凝視模式下為40km左右。。。。

實在是慘不忍睹,不妨再多給點buff。首先,把系統損耗降低成5db(白日夢?),單元峰值功率增加5倍,即單機翼峰值功率由2.4kw變成12kw(整機耗電量增加了相當一部分啊,先不考慮這現不現實)。此時的探測距離為60km,凝視模式為80km左右。在如此不切實際的情況下,探測距離大概是這樣。

就是說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不會超過80km。實際上很可能僅40km不到。

最後是結論,L波段雖然在反隱身性能上具有理論上的優勢,但是在機翼上的線陣經過計算,探測距離相對於x波段機頭雷達存在相當劣勢。這還不考慮L波段線陣無法有效測高,角度解析度差等等不利因素。因此小編認為L波段AESA線陣的意義可能就是個大號IFF,說反隱身的話,可能最多就是邊緣大角度補盲一類的。這麼說感覺都有點牽強。小編的模型和剪水鸌給的有很大區別,但是結果卻較為一致,就是都不如機頭雷達。再次聲明,以上模型是個簡化版的模型,很多因素並沒有考慮進去,但是相信即便如此,也能夠反映一些問題吧。

L波段襟翼雷達示意

那麼問題來了,毛子把這貨裝上去是為了啥呢?看隱身機還不如機頭雷達給力,那還能幹啥?其實也很好理解。大家注意這雷達波段,是L波段,這個波段一般用於IFF、數據鏈等用途(LINK16數據鏈即工作在這個頻段附近),毛子用這貨除了可以給自己做iff用,還可以截獲對手iff以及數據鏈信號啊!而且在襟翼位置利用較為可觀的天線尺寸,做到了普通iff天線達不到的增益值,相當於提高了偵查接收的靈敏度。對於敵方的非隱身飛機,這樣做增加了對其數據鏈等信號的截獲能力;對於隱身飛機,因為一般會採取低概率截獲(lpi)技術,一般情況較難以截獲其數據鏈信號,L波段襟翼AESA則可以用高靈敏度的接收系統嘗試去破解這個難題。當然,L波段的AESA也可充當電子戰系統用途,雖然只能覆蓋L波段里一點頻率,但是可以充分發揮aesa的高性能優勢,去干擾對方iff、通信、數據鏈系統。

總而言之,這部L波段襟翼AESA,用來探測對手隱身飛機可能勉為其難,充其量作為補盲大致測向手段,其真正的亮點還是對IFF、通信、數據鏈系統的偵查接收以及干擾能力!

相對於機頭雷達有限的視角(一般為120度),襟翼和機頭兩側都是可利用的空間,合理利用這些空間,將會獲得更為全向,無死角的感測器探測感知範圍。所以其實不僅僅毛子在想辦法利用襟翼這個位置,美帝也是如此。F22,F35的襟翼部分也放置了不少電子戰天線,用於被動測向定位或者說是EW的接收偵查。

但是毛子應該算是第一家用上襟翼AESA技術的,其基本思路是值得思考和學習的。未來可以利用更加緊湊高效的TR組件,進一步縮小襟翼雷達體積重量並提升功率容量,做大陣列,從12單元變為24單元等等,增加系統靈敏度和功率孔徑積(當然還得提升發電機的供電功率),能夠進一步增加襟翼雷達的作用距離,獲得更好的探測與電子戰效果,實現真正的多功能雷達系統,兼顧探測感知和電子戰!

我們的殲20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浩漢防務 的精彩文章:

德軍最強大的坦克殺手竟然是他,性能不俗但綽號卻不起眼
昔日反坦克主流如今改行了,是什麼原因讓一種神槍日漸稀少

TAG:浩漢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