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

「匠心傳承—徐竹初、徐強父子木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300餘件(組)徐竹初、徐強創作的木偶藝術作品,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頭雕刻」的藝術神韻與文化內涵。

徐氏布袋木偶包拯

漳州木偶雕刻及製作是以師徒相繼的形式流傳,尤其以家族傳承為主,其中徐氏木偶作品以福建「北派」布袋木偶為主,兼及提線木偶、鐵枝木偶,表情豐富細膩,衣飾精緻嚴謹,在20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深得閩南人的喜愛。

布袋木偶,又名「指頭木偶」「手托木偶」「掌上木偶」等,明末清初已在福建地區流行。布袋木偶頭部中空,頸下縫合連綴四肢的布內袋,內袋外根據角色穿著不同戲服。演員將手掌伸入布內袋,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表演各種動作。早期木偶戲台僅能容納兩位表演者同時表演,因此這時的布袋木偶尺寸普遍較小,約6寸(20厘米)左右。

徐氏太祖徐梓清(1768~1858年)是徐氏木偶雕刻可追溯的第一代藝人,他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在漳州北橋一帶(今大同路)開設了木偶、神像雕刻店,店號「成成是」。繼徐梓清之後,第二代傳人徐和(1807~1904年)與第三代傳人徐駱駝(1842~1923年)先後承襲家業。第四代傳人徐啟章(1890~1964年)繼承祖業創辦木偶、泥偶雕刻店,名為「自然」。

徐氏布袋木偶雷萬春

第五代傳人徐年松(1911~2004年)於1946年在漳州新橋頭開設木偶店,取名「天然」。這一時期的木偶戲台可容納三至五人同時表演,木偶的尺寸也隨之增至8寸(26厘米)左右。由於此時漳州木偶戲已改用京劇唱腔多年,因此被稱為「北派」木偶戲,與泉州以南調為唱腔的「南派」木偶戲加以區分。徐年松在漳州當地極富聲望,是「北派」木偶雕刻藝術家的佼佼者,他創作的木偶作品古樸圓潤,取捨得當,體現出紮實的寫實功力,與泉州「南派」木偶雕刻藝術家江加走並稱為「南江北徐」。

徐氏布袋木偶關羽

徐氏木偶雕刻第六代傳人徐竹初,1938年出生,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在秉承徐氏木偶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徐竹初融入了自己對傳統藝術與現實生活的感悟,將傳統漳州木偶布袋戲中的100餘種木偶造型發展至如今的五六百種。

徐氏布袋木偶鍾馗

徐氏木偶雕刻第七代傳人徐強,1965年出生,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徐強繼承了父親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以形寫神」的精髓,同時又吸取了當代美術的表現技法,發展出裝飾性強、更具藝術衝擊力的新造型。

漳州布袋木偶的製作過程

木偶戲是我國戲劇表演的一個獨特的劇種,而木偶雕刻及製作則是支撐該劇種的重要基石。作為我國工藝美術技藝的重要門類,木偶雕刻技藝在民間代代相傳,並形成了一套嚴謹的製作流程。

徐氏木偶製作以布袋木偶見長,兼做提線木偶與鐵枝木偶。作為漳州「北派」木偶製作的代表,徐氏木偶完整地體現了閩南木偶的傳統製作工藝,無論是選材與雕刻,還是裱繪與服飾,都展現出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被譽為小器大作的典範。其製作過程如下:

開坯

1.選材:閩南盛產樟木,因其防蟲防腐易保存,質地輕軟便於雕刻與演出,被認為是木偶頭雕刻的最佳木料。2.開坯:使用小斧將木料以鼻和雙耳為頂點砍成桃型,並將頸部掏空。

定形

3.定形:使用圓刀大致刻畫出木偶的「五形三骨」。「五形」指雙眼、口、鼻(二鼻觀)。「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4.粗刻:使用平刀雕刻出細部特徵。5.細刻:使用平刀修飾出五官等細部表情,完成整個木偶頭的雕刻。

修光

6.修光:使用平刀橫削表面,並用魚皮紗布、玻璃等打磨拋光。

上土

裱紙

7.上土及裱紙:將牛皮膠加熱並添加細土(金門黃土)製成特製土,修飾在木偶頭表面,使其表面更加飽滿光滑。之後將綿紙裱糊在外層,用於保護木偶頭,並便於日後翻新。

補土

8.補土:使用特製土或木屑修飾細節,讓木偶頭結構及面部特點更加清晰。9.上粉:使用特製配方調配的白粉塗刷底色。

開臉

10.開臉:使用礦物質顏料勾畫木偶面部特徵。

蓋蠟

11.蓋蠟:傳統木偶劇使用煤油燈照明,因此在木偶表面打蠟會讓木偶看上去更加新鮮亮麗。而現代木偶劇使用燈光照明,蠟質表面會讓木偶在表演過程中產生眩光,影響演出效果,因此現代木偶製作過程中,該步驟改用噴漆。

成品

12.栽鬍鬚、頭髮:通常根據木偶的性格特點採用真人發、氂牛毛、尼龍、模擬發等材料製作木偶的鬍鬚或頭髮。13.梳頭:用牛皮膠(部分細小發束使用白乳膠)將木偶頭髮固定在木偶頭上,然後根據角色特點製作出不同的髮型。14.雕刻木偶手腳15.穿布內套:將木偶手腳縫綴在白色棉布布袋周邊,與木偶頭縫製在一起。

徐氏布袋木偶服飾綉片

16.縫製木偶服裝:傳統漳州木偶服飾以綢緞為主要面料,其上採用漳州手綉工藝進行裝飾。早期漳綉是民間女紅,多以家學方式流傳,後經過徐氏家族的努力,漳綉服飾與木偶形象的結合度更高。

漳綉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刺繡工藝,是漳州織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藝之一,採用民間剪紙為綉稿,綉稿大都出自名畫師之手。刺繡的工具與原料考究,綉線使用真絲線與金銀線,刺繡針法有纏針、扣針、搶針、疊針等70餘種,其中空心打籽綉和墊凸金綉是漳綉特技。明清兩代,漳綉與漳絨一直作為皇家貢品進貢中央。

17.做帽盔/頭面:根據人物服飾製作帽盔或首飾。

徐氏布袋木偶「開漳聖王」陳元光

宋代皇帝對各種歷史人物及地方名人進行的敕封,在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場造神運動,諸如關公、鍾馗等一批信仰正是在宋代開始了大範圍的傳播。

木偶從其誕生之時就被當作通神的工具,因此在祭神消災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每逢歲時節慶、安土送煞等重要活動之時,漳州當地仍保留著表演酬神戲與驅鬼戲的習俗。徐氏木偶從漳州布袋木偶戲中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文化內涵日漸豐富。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滋養,徐氏木偶才能在200餘年的風雨發展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原文作者:李雪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5月刊《徐氏木偶與漳州民間文化》(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王翚畫竹:竹本非墨,墨可代青
慢下來,把每一種題材都做的有意思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