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山秀水、田園風光、淡淡鄉愁…這個美麗的小山村裡竟然都有

青山秀水、田園風光、淡淡鄉愁…這個美麗的小山村裡竟然都有

鄉愁,永遠無關那冰冷的水泥鋼筋、喧鬧的車水馬龍。一份剪不斷的鄉愁,是寄於遠方故鄉間,寄於蜿蜒田野邊,寄於土牆泥屋間,魂牽夢縈,揮之難去。峽口村,一個如雲彩般柔軟美麗的古村,不知是多少異鄉遊子的夜半夢回地。

山環水繞的峽口村一角

峽口村隸屬南漳縣西南的巡檢鎮管轄,位於南漳、保康、遠安三縣交界處。一條沮河穿村而過,四周青山環繞,河流兩岸是大片良田,具有典型的河谷地貌,風光旖旎,物產豐饒,人稱「小江南」。2017年11月,峽口村入選第八屆「中國景觀村落」名錄。

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熊明銀 丁濤 攝

峽口村因坐擁河谷平地,其景觀也與西南山區所見景象大為不同,那壯麗神奇的峽谷風光、體系完整的農耕系統、山崗上的大片柑橘園讓人不知不覺間就沉醉於此。

高顏值的河谷村落

《左傳》載:「江漢沮漳,楚之望也。」流經峽口的沮河哺育了幼年時期的楚國,像一條婀娜多情的綠絲帶流淌在荊山山脈的最深處。

古稱沮水的沮河為沮漳河的一級支流,全長226公里,其中南漳境內長98公里。沮河正源發源於保康縣響鈴溝,向東南依次吸納楊家河、歇馬河、深溪河、雞冠河、重溪、白臘河、峽峪河等保康縣境內山間溪流,到南漳又有趙家河注入,於百福頭入遠安縣境。

峽口村風光

沮河流域內多高山峽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當它匯入眾多小支流後來到峽口時已經成浩然大河。峽口也因河岸對峙形如關口而得名。

峽口村地處沮河河谷,河流造就的小型沖積平原賜予這個村子世代耕種的農業資源。白牆紅瓦的村民民居沿沮河兩岸布局,每當夏秋季,雨過天晴的早晨,沮河的水汽蒸騰,把整個峽口村以及附近的漢三等村落籠罩在雲霧之中。遠山和田野雲遮霧罩,村舍時隱時現。

霧漫峽口 開心驛站攝

那霧有時像煙雲滾滾,氣勢逼人;有時像輕紗飄逸,柔情綿綿;有時像瀑布飛渡,驚心動魄;還有時像綠帶環繞,纏綿不絕。當太陽初升,雲霧漸漸隱退,天空一片殷紅,又把峽口沐浴在霞光之中。置身恬靜怡情的鄉村田園,吸納大地的清新空氣,體悟和感受大自然的無窮變幻是一種愜意的體驗。

峽口的早晨 王傑凡攝

在觀景台上,河流、村莊和田野盡收眼底。遠處的群山綿延起伏,油綠的桔園布滿山崗,新建的高速公路歷歷在目。近處的岡巒綠樹吐翠,田野中的阡陌縱橫交錯。山川、河流、田園、村舍、綠樹、繁花,一幅自然而然、不事雕飾的美麗畫卷。

峽口菜花黃 付昌安攝

特別是在春季的油菜花季,峽口成了一片金燦燦的海洋,無論是從巡檢方向沿盤山公路還是從保宜高速公路進入,都能在路上發現俯瞰角度極佳的觀景台,讓你不時停下匆匆的步履。正是因為如此,每年春季,峽口都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攝影發燒友,拎著「長槍短炮」,流連忘返。

商貿繁盛的「小漢口」

峽口的興盛也仰賴於沮河的航運和航運帶來商業的興盛。貨船上可到保康馬良鎮,下可通達遠安、宜昌、沙市,山區的糧食、藥材、土產以及下游上行的洋貨和生產資料源源不斷通過沮河運輸交換。

清咸豐年間,峽口新建了一條街道,位於沮水與小河交匯的「九龍捧珠」之地,整個街道坐北向南布局,街口有青磚砌成的城門。街道兩邊是徽派建築風格的商鋪,青磚布瓦,飛檐翹角。街道長700餘米,當時有商戶130餘家,經過數十年發展,成為航運、造船、商業、副食加工、紡織、小手工等各類行當集中的商業街。江西人修建的江西會館現舊址仍在。峽口以當時的繁華一度被稱為「小漢口」。

峽口的早晨 宗華攝

上世紀70年代,隨著沮河中下游水利工程興建和公路運輸的發展,沮河航運衰微,但沒有影響到峽口的繁榮,這裡一度作為南漳西南山區的區域性經濟中心而存在,直到2000年原峽口鎮與巡檢鎮合併,峽口鎮成為一個社區,實行村社合一管理模式。

壯麗神奇的「小三峽」

驅車出村沿沮河駛向上游,只見一座雄偉壯觀的曲面水利大壩赫然出現眼前。這就是峽口水電站。

站在高差近百米的大壩上可以看到沮河創造的沖積平原和寬闊的河床。遠方的山崖為指山岩,懸崖絕壁,斧劈刀削一般,近在眼前,猶如一道遺世獨立的天然屏風。身後的水面一片深藍,兩山夾峙,蒼翠欲滴。

峽口小三峽

現在峽口水庫蓄水發電後,不但可以坐船瀏覽峽谷風光,還可以探訪清代的兩個寨子,當地老百姓叫張家洞和簡家洞,沒修大壩前,得從山後翻山走小路才能進去,現在水庫水位提高80米以後,坐船去要方便得多。張家洞位於沮河左岸的峽口村,簡家洞則屬於沮河右岸的甘河村。

離開大壩約200米,幾分鐘就到了張家洞。水庫的水平面剛好和洞口平齊,人下了船就到了洞口。張家洞為穹窿狀的溶洞,外大內小,呈喇叭形狀,洞前石塊壘築寨牆,洞內呈拱形,西南角殘存房屋牆基,兩側洞壁上有人工開鑿的榫眼,南、北寨門各1處,在洞北部約150米設一哨卡,洞長38米,最寬29米,最窄處不到4米。

從張家洞看峽口水庫

洞口有一段約10米長用打制石條壘起的寨牆,其中一個寨門已被水淹沒,通向另一個寨門的絕壁小路也被水淹沒,因為現在水庫蓄水水位已達80米。原來張家洞地處懸崖絕壁之上,山民只可以通過山間秘密小徑才可出入。據當地群眾講,洞寨始建於清代,由張姓人家居首修建,洞名由此而來。因對荊山地區流民和戰爭史有研究價值,張家洞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名錄。

作家黃洪斌在《船過無名峽》中對沮水峽口有極美的描述:「船進峽門,撲面而來的是一個壯麗神奇的世界!夾岸高山蒼鬱,如削如斫,群峰競奇,互相軒邈。從谷底向上望,一座座峰巒直抵青穹,雄偉絕倫。有的一座山光溜溜的,沒有一株草木,看不到一條縫隙,活像個不惹塵埃的胖彌勒;有的一面崖痩骨嶙峋,寒樹斜生,藤蔓倒懸,恰似焦墨勾勒的水墨畫。置身空谷,四面蒼岩,河水曲折蜿蜒,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去向何處,只覺得一種不可捉摸的深邃。」

峽口日出 開心島 攝

水位上升後的峽谷仍然不失雄奇清幽,但對比蓄水前的自然河流,更多的美好想像只存在一些文人的記述中。「幽幽峽谷,層層疊疊,似乎原是一道道緊閉的山門,被一個力大無比的力士扳開了一絲縫隙,船透過縫隙順流而下,向峽谷深處。峽谷里的山川以雄渾見長,卻不失清麗。船至深峽,一座纖巧別緻的孤峰傍河獨立,宛如浣紗西子,楚楚動人。」

體系完整的農耕系統

在農耕時代,除了肥沃的土地,完善的農耕系統是保障峽口糧食豐收的關鍵。清代《南漳縣誌》上載南漳素有「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之稱,河堰就是灌溉農田的引水工程,當地村民所說的大渠。許多古堰至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灌溉作用。

峽口 胡德學攝

峽口村就有三大古堰,分別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的長樂堰、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成的恆豐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開鑿的盈寧堰,200多年過去了,這些河堰至今仍灌溉著其下游的數百畝良田。

上世紀80年代,盈寧堰部分渠段被提水泵站替代,上世紀90年代又因集鎮改造被填埋而消失。雖然盈寧堰作用不復存在,但矗立在漢三大橋和尚崖下劉家台的兩通盈寧堰清代石碑,仍然完好無損,默默陪伴著沮水河畔的一方良田。

峽口村盈寧堰清代石刻

長樂堰部分渠段仍然發揮作用,發揮作用最好的當屬恆豐堰。恆豐堰取永恆豐收之意,全長約10公里,灌溉面積2000餘畝。鼓擂崗山腳下河灘處的恆豐堰石刻,記載了這個水利工程的輝煌歷史,讓我們無比感慨古人在農耕時代創造的用水智慧。

致富一方的柑橘之鄉

如果說非要在襄陽找一個所謂的「橘鄉」,那麼非峽口莫屬。這裡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盛產有機蜜橘,享有「襄陽柑橘之鄉」的美譽。

峽口三萬畝柑橘基地

峽口谷地終年氣候濕潤,四季溫差適中,日照充足,生態環境優越,土壤呈弱酸性,是發展柑橘產業的理想地帶。峽口的柑橘產業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先後從湖南等地引進「南豐蜜橘」「太甜碰柑」等優質品種,對現有橘樹進行嫁接和改良,產品也由單一的柑橘發展為橘、橙、柑、柚四大類十多個品種。峽口柑橘因橙黃亮麗,色澤鮮艷,皮薄瓣碩,肉質爽口,酸甜適度,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橘產業是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每到秋天,萬畝橘樹掛滿了豐收的果實。家家戶戶,老老少少,拿著剪子,提著籃子,上山采橘。溝窪里山道旁,甚至房前屋後都堆滿了待銷外運的鮮橘,人來車往,呈現出一片豐收忙碌的景象。

裝車忙 張德國攝

如今的峽口村依託柑橘產業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柑橘和旅遊產業的蓬勃興起使群眾迅速脫貧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媒體支持:襄陽日報、襄陽晚報、楚天快報、襄陽廣播電視台、漢江網、襄陽市政府網

來源:艾子李秀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水襄陽 的精彩文章:

896.4億元!GDP佔比全省第一!襄陽的這份成績單很亮眼
看,襄陽又火了!

TAG:漢水襄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