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旌德人民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

旌德人民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

原標題:旌德人民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6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軍隊在蘆溝橋向中國軍隊進攻,當地守軍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影響下,奮起抵抗。8月13日,日本軍隊又進攻上海,並準備向華中內地進攻,上海守軍起來抗擊。在此民族危亡關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展開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反抗鬥爭,從此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為了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了更進一步的努力。7月15日,黨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鄭重地向全國聲明「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同時,重申四項保證,表明了共產黨對於國事所採取的大公無私和委曲求全的態度。8月22日,黨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並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由於共產黨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要求,國民黨政府才先後公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和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名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命令,公布了國共合作的宣言,蔣介石也被迫發表承認中共合法地位的談話。於是由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抗戰期間,在黨的領導下,旌德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一是建立抗戰組織,開展救亡運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立以後,新四軍在太平等地設立兵站,舉辦訓練班,協助皖南各地黨的組織廣泛發動各階層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冬,新四軍政治部派代表來到旌德三溪,與中共地下黨員接上了關係,黨組織便在新四軍政治部代表的直接幫助下,於三溪地方召開知識青年會議,組織和動員人民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4年5月,中共旌德特支委員譚笑萍等人因參與北鄉大禮村區委組織的「六?一」暴動遭通緝,便化裝成賣藝人避難於浙江桐廬而脫離了組織。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逃亡外地的譚笑萍、呂一鶴等人返回旌德,成立抗日救亡群眾組織,投身抗日熱潮中。


1937年冬, 在縣城建立了以共產黨員為領導核心的抗日救亡組織——抗日戰地服務團。這是一個包括各階層人民的統一戰線機構,黨組織派了自己的成員在團內擔任了主要領導職務,並團結了團內的大部分革命青年。知名人士汪易如任名譽團長,縣政府秘書楊德年任團長,呂一鶴任副團長,譚笑萍任組委,許普澍任宣委。戰地服務團內設有總務、宣傳、組織、慰勞、救護、繕印等10個隊,全團工作人員約百餘人。其主要任務是向各階層人民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組織群眾救護過境的傷兵和難民,募集物資,分赴各醫院和難民收容所進行慰問等。每個時期的宣傳中心都是根據武漢出版的《新華日報》和桂林出版的《救亡日報》的消息編成宣傳提綱,向全縣人民宣傳,動員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團結行動起來,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這時,旌德的國民黨當局,在人民的逼迫下,也不得不起來抗戰。但是,他們執行反人民的片面抗戰路線,為了統治民眾限制救亡運動,1938年4月,便把抗日戰地服務團改組為旌德縣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譚笑萍、呂一鶴在其中任職。在參加動委會工作的黨員的積極努力下,在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支持下,迅速建立起了工人、農民、婦女、學生、商界、文化界等抗敵協會。各鄉除建立了動委會分會外,有的還成立了人民的抗日武裝自衛隊。動委會出版了《抗戰情報》季刊和 《總動員》半月刊。黨通過這些群眾組織,對全縣人民廣泛開展了抗日救國的宣傳動員工作,發動各界人民努力生產,支援前線。一個遍及全縣的民族抗日運動,就這樣在黨的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為了更廣泛地團結與教育廣大青年投入抗日鬥爭,1938年5月,譚笑萍在西鄉組織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成立後,很快在旌德西鄉一帶及城區發展隊員100多人,在抗日中起到了骨幹作用。其中有一部分隊員參加了旌德縣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所設立的「青年工作團」工作。呂一鶴任青年工作團團長,團員大多為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骨幹。這個團是由共產黨員直接領導的,是當時進行抗日救國活動最積極最有成績的一個組織。他們在向城區廣大人民廣泛開展宣傳的同時,又不辭勞苦克服各種困難,深入東鄉和西鄉各村及旌、太邊境的龍山嶺、雀嶺等茶區開展活動。每到一村,都要編繪大幅圖畫、標語,進行個別訪問,開座談會、講演會、遊藝會,分發「告全縣同胞書」、「告全縣農民書」。在開展宣傳活動的同時,還在各地調查抗屬生產生活情況,進行慰問,有困難的給予救濟;組織擔架隊、救護隊等等。青年工作團在廣泛開展宣傳活動的同時,又向本縣各地的小學教師和在外縣中學讀書的學生推銷我黨出版的《新華日報》,銷售數有幾百份。在日軍滅絕人性地向抗日軍民施放毒氣的時候,青年工作團一面發出通電進行控訴,一面發動群眾捐款為前線戰士購買防毒用具。


此外,青年工作團還發動團員集資籌辦了「救亡書店」。大量推銷毛澤東、斯大林等革命領袖的著作和周恩來、王稼祥等人的言論文集《走向革命勝利之路》。當延安「劇眾」雜誌發表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文章時,一面廣為印發和推銷,一面向群眾宣傳講解文章的精神和意義。為了對青年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黨組織曾經通過「青年工作團」吸收社會青年和小學教師舉辦了一次短期訓練班,學習「大眾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在「七?七」抗戰一周年的時候,黨又通過這一組織,在縣城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獻金救國運動。城區各階層人民在共產黨的號召下,人人爭先恐後,個個踴躍捐獻。青年工作團的活動和全縣人民的積極行動,充分反映了黨依靠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的無比正確,也充分反映了在黨領導下的旌德人民對民族敵人有著無比的仇恨,對抗日救國有著無限的熱情。


旌德人民群眾普遍起來投入轟轟烈烈地抗日鬥爭,引起了旌德國民黨當局的恐懼和仇恨。他們立即採取一切手段,進行防範、阻撓和破壞。1938年7月,旌德的國民黨頑固派就派遣了一些特務和反動骨幹分子,進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擔任要職,對群眾運動百般阻撓和破壞。他們反對共產黨員採取的深入工農、自下而上發動群眾的工作方針,停發活動經費,接著又查封了「救亡書店」一部分進步書籍,並用中途扣押的方法斷絕書店的新書來源。住旌德西鄉江村的寧屬六縣聯中反動校長江康世及一些地主階級的當權派,這時也帶了一批人來縣城,到處進行反動宣傳,製造黑名單,大肆破壞群眾抗日工作,結果共產黨和「民先」在這些群眾組織中工作的成員就被迫紛紛離開。根據黨的指示和介紹,秘密地前往涇縣茂林,投奔新四軍。「救亡書店」也從旌德搬到了涇縣雲嶺。

二是發展地方工業,支援新四軍抗戰。


「七?七」事變後,大片國土淪於日寇之手,沿海大部分工業毀於戰火,成千上萬的失業工人和難民流亡內地。面對這種情景,上海各界愛國人士胡愈之、徐新六以及國際友人路易? 艾黎和埃德加?斯諾等為了動員後方人力、物力從事工業生產,提供軍需、民用物資,支援抗戰,共同發起籌組「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艾黎在籌建「工合」時,得到周恩來等人的鼓勵,周恩來提出:中國「工合」一定要同國民黨政權配合,但要保持自己的社會團體面貌,使「工合」成為一個群眾性組織。它的主要任務必須推動蔣介石抗戰,不讓他投降,並儘可能多的爭取美國和其他國家對「工合」的支持。艾黎在周恩來等人的支持下,經過多方努力,於1938年8月5日在漢口正式成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1938年9月,艾黎到江西贛州籌建「工合」東南區辦事處。經中共黨組織安排,「工合」總會派孟受曾去贛州協助艾黎籌組「工合」。次年初在西津路中華聖公會正式成立「工合」東南區辦事處,艾黎兼主任,負責組建和指導江西、廣東、福建、浙江、安徽5省「工合」工作。在皖南開展「工合」運動,直接支援新四軍抗日,是艾黎的願望。同年5月,艾黎視察皖南、浙北後,準備建立皖浙辦事處。1939年7月,他親自在屯溪督辦安徽第一個「工合」事務所,初設上黎陽河沿45號,後遷中山正街(現老街)還淳巷5號和下街114號。在「工合」皖浙辦事處成立後,章秋陽、孟受曾先後任辦事處主任。新四軍軍部派來了共產黨員葉進明、蔣傳源、侯蔚文到辦事處任職,葉進明任事務員,蔣傳源任技術員,侯蔚文任合作指導員。


1938年4月,新四軍軍部從南昌移至岩寺,同年8月又移至涇縣雲嶺。在新四軍的支持下,皖南地區的「工合」運動發展很快,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培訓了「工合」幹部,興辦了各類生產合作社,生產出各種民用、軍需物質,為發展地方工業、支援新四軍抗戰,作出了貢獻。

建立事務所,辦好合作社。事務所是「工合」的基層組織,是指導生產合作社的指揮部。事務所一般設在原料豐富、有一定工業基礎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以便指導組建各類生產合作社。皖浙辦事處除在浙江的麗水、蘭溪設立事務所外,在皖南設有屯溪、涇太和旌德3個事務所。


旌德事務所:1939年11月1日,在旌德夫子廟中心保116號正式成立,章周芬任主任。事務所成立後,立即籌建各類生產合作社。首先通過各種形式,宣傳開辦生產合作社的目的、意義,動員失業工人、有技術的難民和出征軍人家屬進行登記。通過登記,凡有同業技術7人以上自願結社的可推選籌備員,進行組社工作的籌劃,並向當地事務所進行組社申請,經組織、技術、財務、籌款等考查認為條件符合者,可予批准;其次訂立社章,召開社員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理、監事會及其主席,負責全社生產經營事務;第三,各類生產合作社在獲得上一級辦事處承認並向當地政府登記後,方能向銀行貸款投產;第四,生產各類產品,按總會統一規定,一律採用三角形中加「工合」字樣的社徽為註冊商標。各社所得的利潤按四六分成,用於集體的40%,其中 20%公積金、10%添購設備金、10%公益金;分配社員的60%,一律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從全縣合作事業發展來看,辦得較有成績的是三溪鄉合作社,這與當地的商業基礎是分不開的。三溪是旌德縣的首鎮,它擁有十幾爿大店,近百家小店,方圓七八十里範圍的男男女女,經常到這裡來買賣東西。這些大店家有的還在涇縣、蕪湖設有分店,資本相當雄厚。



1940年冬,在王瘦之、汪興仁、紀書年、汪雪品、王同年、王昌騫等地方人士的發起下,創建了三溪鄉合作社,社址設在三溪大橋東邊正街原倪萬順布匹絲線店內。合作社下設供銷部、運銷部,後來增設農業生產部。供銷部設在三溪大街中心,出售細鹽、粗布及各種生活必需品。生產運銷部設在三溪街後河沿,計有油榨兩段,每天可榨油100餘斤。並有水碓舂米、碾坊磨粉、燭坊制燭。其榨油、舂米均代社員加工。農業生產部由程世進負責,在高山經營水田3 0餘畝。合作社推行公共造產,發展養魚、畜牧等農副業。合作社還重視興修水利事業。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官壩水利, 1942年被洪水沖毀,合作社協助當地建立了「三溪官壩水利生產社」,於1943年修復了官壩水利。至於合作工廠方面,有「三溪婦女織襪社」,其產品有全絲襪、蠶絲夾紗襪,銷路大,所出之貨供不應求。「勝義棉織生產合作社」專織土布、毛巾之類,由於日軍的封鎖,紗線陡漲,成本很高,來源不易,採用土紗和機紗混織,既耐用銷路又好。為解決當地蠶絲滯銷,協助當地建立了「三溪聯豐綢廠」,織造各種紡綢,銷往屯溪、武漢及江西省。還協助地方搞一些生產攤子,既充實了當地和附近地區的物資供應,又解決了當地一些輔助勞動力的出路。

三溪鄉合作社資金來源主要是屯溪中國銀行,後是屯溪中國農業銀行的農貸款,每次貸款數量不等。1940年,屯溪中國銀行一次發放貸款1.2萬元。其次是股金,股金又分提倡股股金和社員股金。1941年起,肥皂、棉紗、布匹、礦燭、煤油、食鹽等貨物,由管良卿、沈寬宏帶著貨運員在抗日前線的宣城、郎溪的梅渚、江蘇溧陽一帶採購,同時還兼銷一些三溪鄉社加工的襪子、皮油、綢料等。採購員、運貨員都是步行,還要避開日軍的封鎖線,頗為辛苦。由於日軍的封鎖,食鹽經常發生恐慌,合作社把食鹽一項劃為自籌基金實行定量分配,就是每戶社員需要多少鹽,繳納一定基金,每月分兩期領取,其鹽由鄉社代辦,按照成本分配辦理,解決了社員淡食之苦。



三溪鄉合作社還分銷《東南》、《前線》、《皖報》、《宣報》、《中央日報》等報紙,社中置閱報桌一張,以供民眾閱讀。三溪鄉合作社興起於抗戰之中,衰落於抗戰勝利之初。1946年,經理汪興仁辭職,劉佩玉接任經理,王瘦之繼任理事主席,湯學興是最後一任經理。


經過廣泛宣傳和辦事處的多方努力,各類生產合作社發展很快,旌德三溪鄉合作社只是其中一例。據1941年3月統計,皖南各地先後建立各種生產合作社66個,社員660人,社員認股2.1433萬元,實繳股金0.593萬元,貸款22.2萬元,每月生產產品價值30萬元。特別是屯溪先後建立了縫紉、電池、皮革、漂染、織襪、皮件、製鞋、燒炭、印刷、鐵器、造紙等30多個合作社。


皖南「工合」運動與新四軍的軍需密切相關。生產合作社為新四軍制軍衣、做軍鞋、修軍械、修汽車,並通過募集國際捐獻支援新四軍。總之,新四軍支持了「工合」,「工合」也支援了新四軍。具有民主特徵的辦社原則和新的生產關係的「工合」運動,在中共黨組織和新四軍的支持下,開創了皖南地區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生產合作,推動了戰時經濟的發展。它是與政治上實行法西斯統治、經濟上實行官僚資本主義體系的國民黨利益相矛盾的。因此,「工合」運動越發展,國民黨當局越害怕。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後,國民黨當局千方百計地誣衊、破壞「工合」運動。至此, 皖南「工合」運動轉入低潮,儘管國民黨頑固派的百般刁難,但各地「工合」組織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皖南「工合」運動在黨的統一戰線指導下,為發展戰時地方工業生產,支援新四軍抗戰,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它的民主辦社的指導思想和公有制的經濟特徵,按勞分配方式以及在民辦公助的組織原則下進行各類小型工業生產,解決就業、服務群眾等組社方針,至今仍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系安徽省黨史學會理事、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杭鐵路(宣城至長興段)建設始末
「宣城畫派」的前世今生(三)——宣城畫派形成的經濟因素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