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跑鞋的分類及各部位使用技術

關於跑鞋的分類及各部位使用技術

Part 1 本文討論的路跑跑鞋範圍

Part 2 跑鞋的分類

Part 3 足內旋及由此產生的跑鞋分類

Part 4 跑鞋各部位技術

Part 5 好跑鞋判斷標準

Part 6 跑鞋品牌簡介

Part 7 最後

近幾年,

除了因為在中國舉辦冬奧會讓部分人群突然愛上了冰雪運動

真正在神州現象級爆發增長的全民體育,

運動應該非跑步莫屬

GIF

都說跑步是對裝備要求最少的運動,

有雙跑鞋就夠了

(我覺得這麼說的人太流氓了,有種你別穿褲子跑一下給我看看)

不過,選對跑鞋可真心不簡單

Part 1 本文討論的路跑跑鞋範圍

首先,你要確定這是一雙跑鞋。

雖然現在跑步比賽中你可以看到各種非傳統意義的跑鞋。。。

對的,鑒於部分細心讀者看到作者名字後,覺得之前寫過威士忌文章(威士忌(上) | 關於威士忌分類及蘇格蘭威士忌介紹)的人又開始寫跑鞋可能屬於四處摘抄的騙子。

就給你一張作者的照騙看看

嗯,筆者是穿拖鞋跑過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的,成績還不差,所以……

GIF

扯完上圖這種比較離譜的「路跑跑鞋」,繼續排除一些本文不太想聊的。

你先要排除掉白飯魚吧。

雖然這很可能是你小學體育課時運動鞋的標準配備。目前,對於城裡的成年人來說,基本只剩下文藝青年一個符號功能了。

其次,籃球鞋這麼明顯你總能區分吧。

即便是低幫的,但也是基本不透氣的鞋面。因為籃球鞋要足夠結實適合橫向移動,當跑鞋就太悶腳了。

再有很多流行線的鞋款也給人可以當做跑鞋的錯覺,實際上是不適合跑步的。

先看兩個例子,文章後面會有詳細些的解讀。

比如,AIR MAX 是很漂亮啦,不過穿這型號跑步在稍有經驗的跑者眼中就剩下「菜鳥」倆字了。

NEW BALANCE 又號稱總統鞋,但是你確定總統跑步穿的是這個型號么?

當然,一定有部分人穿著綜合訓練鞋就上了跑道。雖然也不算大錯誤,只是一定不如專門的跑鞋跑得舒服。

Part 2 跑鞋的分類

公路訓練用跑鞋

設計功能主要用於平時訓練。

目前的市場在傳統型的基礎上逐步給有一定能力的跑者提供了極簡型的跑鞋:

· 傳統訓練用跑鞋

Asics Kayano

大多數也可以被稱為慢跑鞋,無論廠家繼續將其細分什麼緩震、支撐、穩定、控制……

實際上這還是目前絕大多數跑者的參賽用鞋

· 極簡訓練用跑鞋 Minimalist Running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Bikila

從 Vibram FiveFingers 的五趾鞋及其模仿者們直到 Nike 的 Free 系列的設計概念。

注意這裡的「極簡」和製造簡化無關,主要是其設計理念讓使用者盡量脫離現代跑鞋的束縛可以回歸原始的跑步姿態

進階 - 極簡跑鞋

極簡跑鞋(Minimalist Running Shoes)並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界定,但是有以下特徵才會被跑者和業界認為貼近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

a. 重量輕

對比現在男子 265mm 內長的跑鞋動輒單鞋300克的重量,

大概低於230克再來談輕吧。

b. 鞋底薄

雖然大家對這個厚度幾乎沒有概念,

但是量身高時是否穿鞋經常會有 25mm 以上的差異啊。

c. 前後掌高度差小

雖然不是內增高,

但是大多數跑鞋的前後掌差在 12mm 以上的。

有不少跑鞋已經做出0落差了,

有機會試穿一下你會覺得不習慣的(雖然你肯定光腳走過路)。

d. 缺少穩定結構

不少鞋足弓處會有較硬的塑料片露在外面,

那雙鞋就肯定算不得極簡了。

詳細的後面會講。

e. 鞋底靈活

你握住鞋底前後兩端然後前後左右各種扭動,

越象鐵板扭不動的自然越少靈活性。

競速公路跑鞋

New Balance rc5000

主要針對競賽中追求速度的跑者在減輕重量方面做了努力,所以在緩震保護等方面做出了讓步,並且使用壽命會比較短哦。

場地競速跑鞋

多威釘鞋

也就是常說的釘鞋。

此類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越野跑鞋

Salomom SLAB Sense Ultra3

Salomon 越野跑鞋鞋底

針對山地崎嶇、泥濘、石子等路況及更多的惡劣天氣所設計。鞋面會更結實(利於橫向發力),材料更細密、鞋口更服帖(防止小石子等進入鞋內),大底凸起形狀更多變、尺寸更大(提高抓地力)。

這類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Part 3 足內旋及由此產生的跑鞋分類

先說清楚了,沒事兒別亂搜我下面用的名詞,萬一搜到什麼傷害心靈和胃口的圖片不要後悔。

講到跑鞋對跑姿的影響,對於矯正腳跟著地或墊腳尖跑、矯正內外八字腳——跑鞋都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矯正你踝關節的 Pronation 問題對讓你更輕鬆地跑步是有幫助的。

Pronation 內旋

Pronation,是指你落地時足部的中線和小腿脛骨、腓骨中線在縱向存在一個角度。

GIF

我相信一般人都會或多或少有個角度,不過在一定範圍之內我們就認為是沒有問題了。

· Neutral 正常足

一般,這個沒問題範圍內的會被稱作正常足,對應的英文是 neutral。這種足類型最幸福,可以說鞋店的鞋大部分都可以穿。

· Over pronation 內旋過度

Pronation(更準確說應該是 Over pronation)就是內旋過度,相對小腿你的足部向外翻,你的足部有扁平足的傾向。

· Over supination 內旋不足

對應來說就是 Under pronation(也可以對應辭彙 supination),內旋不足,造成你的足部有高足弓的傾向。

總結一下:

正常足 = neutral;

內旋過度 = pronation = over pronation;

傾向:扁平足;俗稱:足外翻

內旋不足 = supination = under pronation;

傾向:高足弓;俗稱:足內翻

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足類型

網上的腳沾水然後看地面上足印的方法並不可靠,因為我們討論的是你跑步的姿態而非站立姿態!

各位跑友想知道自己足類型,有兩個免費的方法:

· 專業測試

去有設備的專賣店做專業測試。專業的情況下是讓你在跑步機上跑,然後他們在後方拍攝後定幀觀察步態。

· 鞋底

如果你比較羞澀,不想嘗試去專賣店碰釘子,那麼拿起你的跑步鞋看鞋底吧。

記得是跑步鞋,跑和走的姿態是不同的。

圖中紅色部位即為大底磨損嚴重部位,左面三雙是外翻足,右一是內翻足。大家注意,判斷的關鍵點是前掌,正常足的後跟也是先磨損外側的。

因為內旋過度或不足在跑步落地時會造成踝關節的壓力非正常,如果在鞋中底(稍後會介紹)添加不同密度材料就可以部分矯正相應的問題。所以各認真做跑步鞋的廠商多會有對應的系列供跑者選擇。

因為上面那些名詞專業且不會有美好聯想,所以各廠商會用各自的利於銷售的詞語來對應不同的系列。此時,了解系列的功能才是關鍵,千萬千萬不要去記銷售用語。

針對足外翻的跑鞋

大部分的矯正鞋型是針對足外翻的。

廠商推出的對應系列會冠以穩定、控制、支撐之類的名詞,英文可能是control或者stability或者support。大概也有矯正程度不同之分,這個買之前要認真看官網或者諮詢銷售人員吧。

但是業內較通行也方便消費者辨認的特徵就是在內側(左腳右側及右腳左側)中底用不同顏色來顯示。

上圖是 NEW BALANCE 經典的860跑鞋,大家可以看到中底有部分是灰色用來與白色區分,就明顯是針對外翻足的設計了。

但是(為什麼總有「但是」),中底顏色的不同未必代表材料密度的不同。

針對足內翻的跑鞋

針對足內翻的鞋似乎較少有廠家做

我想足內翻直接穿鞋底剛性強的中性足緩震鞋就夠了吧。

Part 4 跑鞋各部位技術

鞋子看似簡單,實際上可比服裝的技術含量高多了。

篇幅所限,只能給大家介紹一點點皮毛。

這幅圖基本描述出了跑鞋會涉及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選購跑鞋來說最重要的關注點應該放在以下幾個部分:

鞋帶

鞋子包裹性好壞的關鍵部位,

和後跟共同決定了鞋子跟不跟腳。

網布

其實叫做鞋面更容易理解。

透氣性主要看它了。

哦,還有女性跑者最關注的外觀。

中底

中底是過了及格線的跑鞋是否舒服最關鍵的部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就是緩震能力、結構穩定性是否達到基本需求。

大底橡膠

是否耐磨、適合什麼路面就看它了。

鞋帶(足弓包裹系統)

大部分鞋子設計都算傳統吧,主要看鞋帶孔位置安排是否合理,方便你繫上以後鬆緊合適又不會在跑動後變動鬆緊程度。

鞋帶本身就應該表面粗糙,確保不會跑一下就鬆脫掉。

關於鞋帶材料,一定是化纖啊。

某品牌跑鞋竟然用棉質鞋帶,我拿到手都傻了,沒彈性+重,完全不好用啊。

GIF

飛線 flywire

這裡不得不談到個人認為目前最好的鞋帶包裹系統是——飛線 flywire

從我有限的力學知識看,這個專利技術的確可以又快又平均用力地把你的腳包裹在鞋子里

下圖是結構全裸出鏡的款式,大部分的飛線為了清潔等原因還是藏在網布下面的。

NIKE PEGASUS 32

boa

當然還有些特殊的高強鋼纜+棘輪轉盤技術

如來自boa公司的同名技術和來自Puma 的 Disc以及其他模仿者。由於這個部件成本高,目前國際大牌都是用在戶外鞋、雪地鞋這樣不方便手系帶的產品上,用在跑鞋上更多是一種噱頭。

boa 技術

Puma Disc 技術

這個技術也不是沒有缺點。由於其鋼纜完全沒有彈性,對不同部分調節鬆緊程度是不可能的。

鞋後跟

和鞋帶共同負擔跟腳任務的後跟只要形狀正確並且沒有用光滑的裡布基本就可以了。但是為了讓有硬度的鞋底在彎折時不會將後跟帶下去,加強一下總是好的。

目前非常多的跑鞋用一個「圈椅」形式的 TPU 插片構造了整鞋的牢固結構。

李寧 輕十二

網布

這個基本是看是否耐磨、透氣。

耐磨和透氣似乎是剛好相反的材料需求,看到有不少跑鞋就是鞋面磨出洞,然後果然就透氣了,哈哈。

目前鞋面多是幾層網布,這個並不是說最外面的窟窿大就透氣,大家耐心研究一下才好做判斷,前提是不要為了追求透氣讓砂子容易跑進去哦。

比如藍色這雙細孔在下層,黃色這雙細孔則是在表面。

Saucony Ride 7

New Balance RC1400 v2

再一點就是如何加固和裝飾這個網布,較傳統的就是再車一層結實的材料上去。

Asics GEL Nimbus

新的技術則是為了美觀改為熱壓裝飾,缺陷是耐用方面有所不足(如上圖,對部分跑者或許是福利,買新鞋的借口啊)。

如果講最新的技術,那必須是工程編織了。可以利用少數幾種絲線通過編程直接一次性編織出鞋面的形狀和紋樣。工程編織的優勢是美觀、減少鞋面對腳部的摩擦。缺陷則是彈性大,包裹性減弱。

大底

在耐磨上沒什麼好說,那鞋底為什麼不全用耐磨橡膠呢

因為耐磨橡膠彈性差並且密度高會增加重量啊。

黃色八角形標誌的 Vibram 來自義大利,是很多戶外鞋拿來提高身價的大底,不過在本文討論的路跑跑鞋上暫時出現不多。

V 底增加鞋企成本,況且鞋底太結實沒意義,最好的產品是全面同時壞掉。

有跑鞋品牌和輪胎品牌合作,例如跟馬牌(Continental)、固特異(Goodyear)都有過合作。

相信合作是為了讓消費者對鞋底耐磨性有信心,但實際上很多品牌的自有鞋底配方絲毫不差。

Adidas & Continental

大底另一個關注點就是看設計是否合理。比如上圖的 Adidas 碎釘底肯定是越野底。

慢跑底和競賽底看大底橡膠接觸面形狀,如果都是較大塊的一般是慢跑底,如果前掌是很細碎的安排則是競賽底(輕量+增加摩擦)了。

Brooks Ravenna 鞋底

Nike Flyknit 鞋底

千萬別以為簡單啊,某國產大底設計是這樣的。

如果把前掌跖骨受力最多的位置設計成中空的形狀,那應該是有點問題吧。

中底

中底與 EVA 幾乎要被捆綁在一起了,因為 EVA 是長久以來中底的首選材料——恰到好處的彈性以及性能穩定。

直到現在這個狀況對整個運動鞋製造行業也沒有太大改變。

EVA

是一種塑料物料,由乙烯(E)及乙烯基醋酸鹽(VA)所組成,特點是柔軟耐腐蝕,剛好符合鞋底需要減震、耐用的需求。

由於人類對技術進步是有追求的,一個簡單的 EVA 必須被不斷比較,各大品牌自行研發或購買專利材料才有銷售力啊。

當然新材料肯定要有優勢,這個優勢一般是:我比 EVA 輕,或者我比 EVA 彈性好。

強調我比 EVA 耐操的也有,不過對於跑量低的人根本木有吸引力,中底還沒有被踩塌就氧化成粉的大有人在吧(特別是那些收藏鞋的人,對此該深有感觸)。

再次引用部分跑友的話,中底耐操絕對不是賣點,你不壞哪有借口買新鞋是吧哈哈哈。

江山代有才人出,

這裡只介紹目前各品牌的主推中底技術吧。

Nike Lunarlon

Nike 在推的 Lunarlon 主要訴求是比普通 EVA 大比例降低了密度。

Nike Lunarlon 中底

Adidas boost 中底

Adidas 主推的是 boost 專利材料。

小 TPU 顆粒發泡,訴求點是超凡的彈性以及穩定耐用。這個材料比 EVA 密度稍高,所以全 boost 底的鞋都會比較重。

李寧 雲材料中底

國產品牌李寧推出雲材料是改良 EVA。

訴求是反彈、耐久和避震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其他大同小異的不贅述。

只改良材料變化不夠快,

各鞋廠也都動了腦筋,

向中底內植入各種小物件。

Nike Air 氣墊

最炫的當然是 Nike 的 Air,初出江湖時便一鳴驚人。Air 是氣囊,Nike 在中底內放置過很多款不同大小的氣囊。Air 緩震系統為足部提供出眾的減震防護。

VAPORMAX 已經讓氣囊充當全掌外底的功能了。

NikeLab Air VaporMax Flyknit

氣囊剛性有限,我認為這樣的厚度已經不適合跑步了(不穩定,你見專業運動員穿 VAPORMAX 跑步么,即便是訓練?)。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一開頭我提出你穿大開窗氣墊鞋會被認出是「菜鳥」。

Nike Zoom Air 氣墊

不過,Zoom Air 絕對是低調奢華的科技典範。

如果你在中底側面見到 Zoom 字樣,那對應位置就會有內置的 Zoom Air 氣囊(比較少有開窗的)。

Zoom 氣囊很扁,裡面有很多彈性纖維,這些纖維的拉伸作用可以使氣囊更快地給足部反饋。

圖片是我切開的 Zoom 氣囊,大家看到的黑色物就是切斷的彈性纖維了。

Asics GEL 減震膠

有跑鞋之王美譽的 ASICS 看家本領則是 GEL。

GEL,顧名思義,啫喱果凍狀的材料,彈性非常優雅,在中底的合理位置配搭下使反彈、穩定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類似的內置材料還有 BROOKS 的 DNA。

Asics GEL NIMBUS

Saucony PowerGrid

也有內置從減重思路下手,比如 Saucony 的 PowerGrid,不僅輕量,彈性、耐用性方面也得到提升。

類似思路的還有 NEW BALANCE 的 N2 技術。

Nike 內置碳板

Nike 用在「破2計劃」(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全程)中的非市售 Zoom Vaporfly Elite 中提到的碳板,之前一直只用在高端籃球鞋中。

目前如果購買 Zoom Vaporfly 4% 則也可以體驗到全長碳板的威力。

官方的說法是可以減少小腿發力,還有傳聞有人要禁止這作弊的技術,我判斷炒作機會多點。

我在目前 Nike 官網看到說明又變成尼龍片了,咱先不理究竟是什麼,這個東西在我看來就是輕量化增加中底剛性。你看 Vaporfly 的中底都多厚啊,穩定性肯定欠佳。

結構減震

這個也是很正常的設計思路,材料固定的情況下,還通過什麼途徑改變性能呢?形狀唄。

Nike Shox

Nike 的 Shox 屬於外掛了,幾個零件組成一個小的氣柱。

Nike Shox

因為剛性強,所以小體重的人對這東西都踩不動,於是大家看到目前多是籃球運動中尚有 Shox 身影。

另一跑鞋大神MIZUNO 的 Wave也是針對大體重的避震設計,可以看出這基本和老式的火車、汽車避震都一個形狀了。

類似這樣結構的避震多到……幾乎每家都有唄。

再談一下個人認為詭異的中底技術,

讓大家放鬆一下神經。

Adidas 的 Springblade,隔幾十米就能聽到蹭在地面上巨大的聲響。我還比較關心這東西如果進了石子兒怎麼辦。

Adidas Springblade

361 NFO

這個 NFO 又稱磁懸浮技術也容我質疑一下。

你要是磁力夠強到可以反彈一個人的幾百公斤衝擊力的話——強磁力在飛機上屬於危險物品啊老兄,這鞋簡直是為不法分子造的啊。

鞋墊

雖然絕大部分跑鞋(例外馬上講)都配有鞋墊,但依舊有定製鞋墊或高級鞋墊回家自己剪切替換原裝鞋墊的生意存在。

鞋墊的存在有幾個意義:

傳統製鞋工藝決定了不加鞋墊你就踩在不舒服的材料上面

周圍的車線和你的襪子互相摩擦會造成某一方壽命不必要降低。

其次,

鞋墊可以做為中底彈性分布的延伸

這也是為什麼有高級鞋墊是多密度的,

以及定製鞋墊的原因。

好了,最後是來自 UA 的無鞋墊工藝。設計出發點是減少摩擦和方便排出潮氣,具體體驗可能每個人都不同。

我也嘗試過非常滑的鞋墊,簡直是跑鞋設計/材料上的噩夢,不說是誰了。

Part 5 好跑鞋判斷標準

又輪到那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廢話了。

千萬別因為廠家的介紹或價格去對比說哪雙鞋子最好。

比如,世界冠軍穿的競速跑鞋保護性很弱,底很薄,說不定你跑幾步就受不了了。

比如,一般一個品牌最貴的型號都是頂級穩定緩震款,你如果沒有足外翻就浪費了穩定,你不夠大體重就踩不動那頂級的緩震,反而會因為這兩個功能給鞋子帶來不必要的重量和不靈活。

個人推薦選鞋步驟

1.

首先判定用途

長距離訓練、短距離訓練還是競速;

2.

其次根據品牌鞋款的強項選擇自己的偏好

鞋底的緩震、整體的包裹性、

鞋面的舒適透氣等都是重點考慮的因素;

3.

最後是美觀和價格的考慮

如果你有一定買鞋經驗,那麼基本一雙鞋拿在手上一看就可以判斷得不離譜了。

進階 - 量腳儀

下圖為量腳儀,這個東西基本夠專業的鞋店都應該配備。

要知道,鞋子品牌最值錢的可能就是鞋楦,那是讓一款鞋子可以適應目標市場最大數量消費者的根本,都是花了無數金錢、時間統計出來的大數據結果。

那麼,亞洲人的腳相對歐美人會偏寬,所以針對兩地市場的同一款鞋很可能採用的就是不同鞋楦。

於是,更專業的品牌會對每款鞋在市場投放不同楦型產品,用量腳儀測出你的腳寬是 B/D/2E/4E 可以幫你選到更適合自己的鞋子

進階 - 鞋楦

鞋楦就是鞋的成型模具,我們沒法擁有私人鞋楦去做鞋的時候,只能接受腳去適應鞋廠產品的現實了。

以上為「跑鞋」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下期推送,內容包括:「跑鞋」品牌介紹及產品推薦

GIF

*全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aklip太離譜 的精彩文章:

衝鋒衣的功能、顏值都很重要
究竟是一件怎樣的衣服

TAG:taklip太離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