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種子的遐想——Saint Mbembo展後感言

種子的遐想——Saint Mbembo展後感言

《 我的人民》釉畫25.5x13.5cm 2017年

夏的田野,已看不到多少花兒了,草木都忙著結它們的種子。夏熟植物,如小麥、油菜,種子都成熟了。

二月蘭,也是夏熟的,金燦燦鋪滿一地。這天天氣晴和,我來到長江洲地上採集二月蘭的種子,藍天加金黃色的背景中,一個像蟲子樣晃動的黑點,那便是我了。

二月蘭是一年生越冬植物,屬十字花科,和蘭無關,我更願叫它「二月藍」。它早春開花,花朵呈淡藍、淡紫色。它成片成片地生長,在山野平地間形成清幽淡雅又明亮溫潤的景觀,這也許是人們稱它為「蘭」的原因吧。

此時的二月蘭,枝葉已經乾枯,但還直立著。枝幹上結滿細長的果莢,輕輕一碰,果莢裂開,種子便蹦了出來。籽粒小米樣大小,深褐色,你很難相信,這小小的一粒假以時日,竟會變成蔚然一片花的海洋!

這就是種子的意義嗎?結籽是植物收斂和凝聚生命力量的過程,也是生命繁衍的過程。由此想到動物界以至人類的繁衍,同樣遵循自然之道,只是形式不同。特別是人類的繁衍,更增添了精神層面的傳承。

日前,和光陶社畫廊舉辦了幾個非洲年輕藝術家的個展,我每次去看都能找到某種異樣的感覺。那些直接從泥土岩石中生長出的肢體和肌腱,那些因張顯思維而略帶誇張的面孔,那些厚重濃烈又特別清新明快的色彩無須調色板而直接來自太陽和自然。非洲藝術家有如此強烈的表現力,是因為非洲是生命的源頭,還是因為非洲是這個星球上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

然而,觀看作品所產生的異樣感覺終被一種認同和歸宿感取代,不僅因為我和作者是同樣的人類,還因為作品的主題都是「生命」,而一切表現生命的藝術都具備同樣強大的力量,也可以稱為「種子的力量」。

還有一種生命的傳承。近日從廣播上聽說,畫家吳冠中在離世前完成了一件畢生要做的大事,不是作畫,而是幫世人重新發現了他早年杭州藝專的恩師,名字叫吳大羽[注]。此人早已不在人世,其藝術造詣堪深卻不被當時的政治認可,一直被埋沒。吳冠中幾經周折終於找到恩師的後人,並資助後人將恩師的畫作和大量藝術著述整理保存下來,以期重見天日。由此,我同樣想到,有力量的生命,如同堅硬的種子,即便深埋地下,總有破土發芽的一天。吳冠中和他的恩師,以及所有珍愛生命並努力繼承和創造歷史的人,都可以成為這樣的「種子」。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為什麼要去野地採集二月蘭的種子,不僅因為它是一種美麗而堅強的生命,而且,我想借它寄託對我逝去的父母和對我生命過往的懷念。父母安息在他們出生的地方長江北岸老山腳下,年輕時,我也在這裡生活過。近年來,我常收集一些二月蘭的種子,同我的家人一道將它們撒在那一片青山綠水之間。

也許在世人看來,我父母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我來說,卻是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最起碼,我的父母讓我感知了生命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因此,在我採集種子、播撒種子和置身花海時,總有一種儀式感。我分明看到父母精神的再現,感到和父母同在藍天下的快樂和溫暖,特別是,感到自己還很年輕。

是的,我為什麼不能年輕?不僅年輕,我還可以成為一粒飽含力量而生生不息的種子!

大草

於2018年芒種

註:吳大羽(1903-1984年),原名吳待,油畫家,藝術教育家,中國現代藝術的開拓者之一,生於大清帝國江蘇省宜興市。1922年習藝術於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及波爾代勒雕塑工作室,與「四大校長」等成為第一批留法的中國畫家,留法期間受野獸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潮流影響,立志追求現代化的藝術表現。1927年返國後參與籌辦「國立藝術院」,即杭州藝專前身,並於1928年創校後任西畫系主任,同時是決瀾社成員。吳大羽與方干民和林風眠齊名,是當年浙江美術學院西畫系著名的三位教授之一,一生作育英才,畫家吳冠中、羅工柳、朱德群和趙無極都是他的學生。

《在一起》瓷塑 青花及色釉、鍍金銀裝飾 2016-2017年

:《自我表達》釉陶 高21cm 2017年

:《生活的平衡》青花 釉陶 高91cm 2016年

《和朋友交談》 釉上繪畫 25x10.4cm 2017年

《當今的生活》50x18x17x18cm 2016年

:《感受好了》26x28x16cm 2018年

:《好看》 28.5x19.5x13cm 2018年

和光陶社,南京市鼓樓區寧夏路1-1號左側

垂詢:顧力

Heguang Gallery,left gate, 1-1, Ningxia Rd, Gulou District, Nanjing, China

Sales enquiries:Gul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光陶社 的精彩文章:

TAG:和光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