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根溯源,聽李寶田老師講「北京城的海」

追根溯源,聽李寶田老師講「北京城的海」

大家知道,北京是人類的故鄉之一。從70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經「山頂洞人」、「東胡林人」、「雪山人」……等等。在這片土地上,從原始居民點形成,經過歷代都邑的發展,最終成為國都。其所以能由一個地區政治,軍事中心發展成為統治全國的「心臟」,主要是其所處地理位置重要。

什剎海

北京所處自然環境並不特別優越,尤其是在城市水源供給上始終是一大難題。無論是生活用水、農田灌溉還是漕運之需,都是歷代統治者、科學家面對重大課題。

周初,武王伐紂之前,在這片土地上有燕、薊兩個古方國。武王滅商之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薊國消失,燕國都於薊城。那時的薊城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研究,薊城在今和平門到宣武門一線以南一帶,即所謂薊丘。是永定河沖積扇脊上的一片台地。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春秋戰國時代和漢代古陶井150餘座。在陶然亭、廣內大街、北線閣、宣武門內順城街以及和平門外海王村等處也發現了大量陶井圈。為什麼在北京的這些地方會有這麼多的陶井呢?這是由於當時的永定河流勢兇猛,在永定河邊建設城址,一定要選擇在河岸的高台上,這樣居住在此處的居民,只能靠提取地下水解決生活用水。這是北京城市用水的第一個階段。

永定河

到了曹魏時期,「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候沛國劉靖……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式……乃使賬下丁鴻督士千人、以嘉平二年(250年)立遏於水,導高粱河、造戾陵遏,開車廂渠……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水流乘車廂渠,自薊西北經昌平,東經漁陽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

從曹魏時期劉靖開車廂渠引水永定河灌溉薊城北,東的農田開始,至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永定河水主要用於灌溉。如《金史,食貨志》記載,「放白蓮潭東閘(今後門橋處)水於百姓溉田」,以及有關文章說「開挑」「海子」……「流泉溉田,歲獲稻萬斛」。

古永定河從西漢到隋代,逐步向南擺動過程中,曾穿行今北京城中,經曹魏劉靖修戾陵堰,開車廂渠,開挖了高粱西段水道後,與另一條源於「薊西北平地泉(今紫竹院處)」的天然河道。在今白石橋附近匯合,東流至德勝門一帶,再合流分為兩支,一支東行經壩河入溫榆河,另一支南行是「三海大河」,(後曾稱蕭太后河)入濕河。後由於此河下游的高粱河淤塞,水流無法下洩,在其寬闊河谷窪地,逐漸水流積存形成湖泊。

到了金代,金遷都於燕,將已積水成湖泊「三海大河」改稱為白蓮潭。對此白蓮潭,據《金史》記載,金大定六年(1166年)開始在白蓮潭中南部(今北海處)大興土木營建皇家離宮。於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瓊華島上建成了大寧宮。這是在「三海大河」岸邊修築宮殿之始。

更為重大事件是金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令:「宜悉力使漕渠通也」。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12月開始,僅用50天就開鑿成金口河,但因水性渾濁,嚙岸善崩,加之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而失敗。至金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再次調遣全國軍夫六千,改鑿之。所鑿之今通州至中都的運河,就是閘河。水源改用白蓮潭所儲之清水,並在西北部(今西海、後海處)開挖了一條通往金中都北護城河的河渠,這樣運抵白蓮潭的漕糧,可以直接轉運至中都城內。白蓮潭成為漕河供水,調節水庫和泊船的水域,並成為金中都的漕運碼頭。那時的白蓮潭每年擔負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漕運任務。到元代(1279-1368年)什沙海的漕運功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什剎海在元代稱為積水潭,又稱海子。

在元代近百年的歷史時期內,據有關歷史記載,為增強其漕運功能,對積水潭進行大挖大修共進行5次,其中特別是第二次,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引昌平南的白浮泉附近諸水入城,使積水潭更加水深面闊,其狀「汪洋如海,水天一片」。

此時元大都城內的積水潭已成為大運河北端的終點碼頭。據《元史郭守敬傳》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因陳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畝舊源,別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翁山泊(今昆明湖)自西水門入城,環匯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比至通州,帝(元世祖忽必烈)覽奏。奏曰:當速行之.於是復置都水監,郭守敬領之。帝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倡工,待郭守敬指授而後行事。至元三十年(1293)秋告成。是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弊水,大悅。名曰通惠河,」賜郭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

通惠河的修通,使積水潭上游來水大大增加,不僅潭水水源更加充沛,也使下遊河道的水流更有保障。使大都城內的積水潭與南北大運河連通一氣,使積水潭成為大運河北端的終點碼頭。從而使大都城獲得了空前的漕運效益。

明代(1368-1644年)對什剎海的態度發生了重大改變,首先以上游重要水源白浮堰位於明皇陵之前而「有傷風水地脈」為由棄而不用。任其廢毀,致使水量變小,因而造成積水潭水面減少,造成淺水區域變成濕地或平地。濕地被闢為稻田,平地建成街巷居民。明初洪武時期將大都降為北平府,江南糧食不再運往北平。積水潭作為大運河北端碼頭的作用也就不那麼重要。加之永樂初年防建文帝黨羽乘機潛入京城,也一度下令不準漕船進城。再後,皇城東城牆稍向東移,將元代流於皇城外的通惠河(又稱御河)圈入皇城內。致使漕船再也不可能駛入積水潭了。這樣,在元代曾是大運河終點碼頭的積水潭的功能就全部消失了。原來作為終點碼頭的繁華的商業盛況,被相對寧靜的風景名勝所取代。在積水潭岸邊,庵觀寺廟,權貴園囿等人文景觀大增。同時,由於明代從永樂時代起,就實行北京城內道路實行凡跨河處必須修橋,在積水潭湖面急劇縮小的情形下,由於修橋將什剎海分成多個小水面。

從金代開始,曾經在漕運功能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以什剎海為代表的北京的「海」的漕運功能,就結束了。從此,什剎海開始在北京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元大都遺址公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閱讀季 的精彩文章:

第八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啟動活動丨孫機:古代物質文化
2017年度中國好書入圍書目,一起看看花落誰家!

TAG:北京閱讀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