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給一年級學生上節氣課

我給一年級學生上節氣課

去年9月,我申請教一年級,還創立了一間「螢火蟲教室」。「讓每一個生命發光」是我們的班級願景,在平常的日子裡,我以課程為路徑,藉以抵達遠方,「節氣之美」課程是其中之一。而每到一個新節氣,「螢火蟲教室」總會氤氳一種特殊的氣氛——神秘、快樂、詩意。

二十四節氣本就是普通日子中的儀式,恢復它的儀式感,讓學生體驗其不同尋常是應有之義。從立春到立夏,每個節氣前我都會組織一次「新聞發布會」,喚醒學生對節氣的認知,從而對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充滿期待。

學生都愛聽故事,二十四節氣文化中有大量的傳說、故事、典故,簡直是一座富礦。穀雨時,我給學生講倉頡造字的傳說:傳說倉頡造字,上天歡喜地降下穀子祝賀文字誕生,鬼因為再不能愚弄人們而在黑夜中哭泣,因此人們便把這一天叫作穀雨,並在每年的這一天祭祀中國文字的創造者倉頡。故事配以圖片,學生們聽得著迷。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課程設計也應遵循遊戲化原則。席勒認為:「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的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節氣課程就是讓學生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人,成為一個與大地、自然、傳統建立深刻關係的人。

比如春分時,我與學生一起學唱《春分》歌曲,悠遠、清新的旋律就這樣朦朦朧朧地進入學生生命。「春分到,蛋兒俏」,學生們回到家,找來雞蛋彩繪,給雞蛋做各種「造型」,然後一家老小開展「豎雞蛋」比賽。

學生劉德凱在當天的「童心童語」中寫道:「我第一次豎雞蛋,沒有豎起來,有一點灰心。我又豎了一遍。終於,雞蛋立了起來。可是,我又有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在春分這一天雞蛋能夠立起來呢?」

一個追問,不經意間埋下了一顆探索的種子。豎雞蛋給學生帶來樂趣,也帶來科學的啟蒙。

同樣是雞蛋,清明時有另外的用途。「三月三,煮雞蛋」。清明前後,學生與父母一起到野外挖野菜、做菜湯、煮雞蛋。一蛋多「用」,學生吃下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雞蛋那麼簡單。

節氣課程帶給學生一份對時序的敏感,對物候的欣然。生活在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因為節氣課程,學生多了一雙發現的眼睛:柳樹什麼時候長出第一片新芽,燕子什麼時候開始銜泥築巢,春筍經歷了多少努力往地面上突圍……讓他們多一份體驗,增一份感悟。

學者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貢獻。農民藉助節氣,將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澆灌、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將時間和生產、生活定格到人與天道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

這段話也道出了我開設節氣課程的隱秘願望:幫助學生與傳統文化建立一種連接,讓彼此通過課程「穿越」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作者單位系湖南省長沙市青園中信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8年06月06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資源庫要與主題教學打好配合
「話癆」學生催我奮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