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媽能給寶寶的,不僅僅是一套好基因

爸媽能給寶寶的,不僅僅是一套好基因

分享最實用的成長心理學

遺傳,幾乎能決定我們的一生。比如說,姚明的身高,是他成為世界籃球明星的基礎。但有些時候,我們也會誤解遺傳,甚至把它神話。

我們常說的遺傳,是指爸爸和媽媽身上各一半的基因(DNA),傳給寶寶。遺傳能決定人的很多特質,比如,性別,年齡,身高,甚至容貌。看看下面這張圖,左面是真人的容貌和身體特徵數據,右邊是根據血液中DNA推測出的特徵結果。兩者是不是非常接近。

截圖來自TED演講,How to read the genome and build a human being

寶寶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很多特質就被定下來了。好像姚明,註定有個NBA球星的身高,而郭敬明就沒有。

DNA能決定這麼多特質,那它豈不是能左右命運嗎?確實,這個世界本身並不公平,但它很平等,因為它給了所有人童年。科學家們發現,童年對人生的意義,不亞於基因。

遺傳 ≠ 天生,也看環境

遺傳基因和後天環境,哪一個更重要?哪一個更有話語權?這個問題,科學家們爭論了半個世紀。一開始,大家認為遺傳和環境是對立的,就像拳台上的對手。

直到20年前,科學家們才得到證據確鑿的答案:基因決定可能性,環境決定最終結果,它們的關係不是對抗,而是合作。

一個特殊的基因

人類DNA是個龐大的集合,裡面有大概2萬個基因。在這2萬個基因里,有一個基因很特殊,它叫DRD4。

大概5萬年前,DRD4發生了突變,其中一個變體叫做DRD4-7R。之後它被廣泛的傳播。現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這種基因。它為什麼特殊呢?

科學家在一半的多動症兒童身上發現了DRD4-7R。它被確定為一種多動症的致病基因。但經過長期跟蹤研究,科學家又發現,並不是所有攜帶DRD4-7R的孩子都有多動症。很多攜帶DRD4-7R的孩子,不僅沒有多動症,他們的發育還在很多方面超過了其他孩子。

蒲公英和蘭花

帶有DRD4-7R的寶寶,有一些難得的優點。比如,才3歲,就能主動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社交能力強的表現。

更神奇的是,在不同的家庭里,這樣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趨向。在溫暖、充滿支持的家庭里,他們不僅不會發展成多動症,反而會比普通寶寶更乖,更出色。相反,如果他們在冷漠,甚至充滿暴力的環境中長大,就會表現成叛逆和多動症。

過年的時候,很多人會在家裡擺一盆蘭花。它雖然漂亮,卻對生長環境特別挑剔,離開南方,蘭花就必須在溫室里才能生存。

優美,卻對環境挑剔,科學家們把攜帶DRD4-7R的寶寶,比喻成蘭花。只有在溫室里生長,它們才能發揮出超常的天賦。其他沒有DRD4-7R的寶寶,他們就更像是蒲公英,在大多數環境里,都能正常成長。

上面的科學發現,主要集中在歐美,因為DRD4-7R在亞洲人體很少見。在很多漢族人體內,有DRD4的另一種變體,DRD4-2R。它的作用和-7R很接近,也和多動症有關,所以你我的身邊應該就有很多蘭花寶寶。

成長的力量

即使是蒲公英,也有無法生存的環境。科學家發現,成長並不是孩子的必選項。在一些特殊環境里,孩子會放棄成長而選擇生存。

二戰結束後,很多孩子的心理遭受了嚴重的戰爭創傷。比如說,猶太集中營里生還的孩子,希臘內戰中的孩子。這些孩子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發展問題。心理學家在救助他們的同時,也對他們做了長期的跟蹤研究。

結果心理學家發現,只有少數孩子能從創傷里恢復過來,並且生命里旺盛。就像石頭縫裡長出來的小草,充滿了成長的力量。而大多數孩子都被創傷打垮了。他們成年後展現出了各種心理問題,比如,性格暴躁,抑鬱,酗酒,犯罪,甚至反社會。

這種現象給心理學家提出了兩個問題:1. 是什麼影響了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發育?2. 是什麼幫少數孩子戰勝了創傷?

毒性壓力

當面對壓力,人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身體內的壓力激素增加,臟器里的血液流向肌肉組織,身體進入「應激狀態」。普通的壓力,如果持續時間很短暫,並不會對寶寶產生太大影響。但如果壓力過大,並且持續很長時間,就會變成毒性壓力

為了應付毒性壓力,寶寶的大腦會從發育模式,轉向求生模式。腦科學和遺傳學研究甚至發現,毒性壓力還能影響遺傳基因的表達,導致一些大腦功能的異常發育。結果是,本該性格溫和、聰明伶俐的寶寶,長大後變得木訥、易怒、多愁善感、注意力渙散,學習和做事的能力都很差。

毒性壓力對大腦發育的影響,是很重要的腦科學發現。和上面蘭花寶寶一樣,它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遺傳只是基礎,環境才是寶寶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它們必須彼此配合,才能得出滿意的結果。

關愛的力量

在相同的惡劣環境里,為什麼少數孩子可以熬過創傷?

心理學家推測,一定存在某種力量在幫助這些孩子。他們給這種力量起了個形象的名字,韌性(resilience),一種被創傷擊倒後,又能反彈回來的力量。

經過60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如果孩子能和一個成年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並從中獲得關愛和支持,他會更好地面對挫折,並且有能力在一些創傷後恢復過來,獲得韌性。這個成年人,通常是父母,祖輩,或者保姆,哥哥姐姐。(就是我們之前分享過的安全型依戀關係)

在最初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當孩子面對壓力時,來自家人的安慰,會讓他們的身體從應激狀態恢復到正常狀態。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關愛,不僅能幫孩子獲得韌性,還能改變遺傳基因的表達,從而保護大腦的正常發育

環境改變基因的表達

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科學家想通過實驗知道,鼠媽媽的育兒方式,對鼠寶寶的發育有什麼影響。

實驗者把鼠媽媽分為兩種,一種是愛撫媽媽:對寶寶很熱情,常常舔鼠寶寶的毛;另一種是冷淡媽媽:對寶寶比較冷淡,很少舔寶寶。

等這兩種媽媽的寶寶們長大之後,愛撫媽媽的鼠寶寶面對壓力時,會表現得很淡定,能自如地探索陌生環境。相反,冷淡媽媽的鼠寶寶面對壓力時,反應很誇張。它們很懼怕陌生環境。也就是說,小時候常被愛撫的鼠寶寶,長大後具備了一定韌性,抗壓能力更強。

當科學家們繼續觀察,他們發現了有趣的事情。等這一代鼠寶寶也成為鼠媽媽之後,它們繼承了自己媽媽的育兒方法。愛撫媽媽的寶寶,繼承了愛撫;而冷淡媽媽的寶寶,繼承了冷淡。這種繼承現象,是不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呢?

實驗還沒結束,更有意思的還在後邊。

科學家把第二代小老鼠的孩子(第三代小老鼠)做了個掉包。也就是,遺傳了愛撫能力的媽媽,負責哺育冷淡媽媽的寶寶;而繼承了冷淡態度的媽媽,負責哺育愛撫媽媽的寶寶。

結果,科學家發現,原本和冷淡媽媽有血緣關係的寶寶,被愛撫媽媽哺育後,居然繼承了愛撫能力,並且在面對陌生環境時,表現得很冷靜。相反,原本和愛撫媽媽有血緣關係的寶寶,因為被冷淡媽媽撫養,所以變得懼怕陌生環境,並且缺乏愛撫能力。也就是說,性格和養育下一代的能力,雖然可以遺傳,但並不是通過基因遺傳,而是通過其它方式

如果研究到此為止,那它就算不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研究。科學家還要知道最根本的原因。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他們利用了生物學手段分析小老鼠的大腦發育和遺傳基因。結果,他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後天環境可以影響遺傳基因的表達,從而塑造大腦的結構,並永久性地改變動物成年後的行為習慣。

科學家發現,基因也有開關,而環境能決定開關的狀態,在一種環境里是開著的,在另一種環境里可能就是關上的

科學家也在人體里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比如說,有一種受貧窮環境影響的基因。如果孩子在貧窮的環境里長大,這種基因的開關就會被打開,然後遺傳給至少兩代子孫。另外,也有科學家推測,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中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可能會提前停止發育。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更仔細地去琢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能嬌生慣養」,「不要做溫室里的花朵」。這些話聽上去挺有道理,但如果你只去理解字面的意思,可能就會被誤導了。

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寶寶的東西很多。如果你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把最好的基因遺傳給了寶寶,那千萬別忘了,給它再加上一點愛。如果你不夠自信,也不要緊,你可以用愛把自信印到寶寶的基因里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又出事了,不管多熱,別再給寶寶睡「涼席」了
台灣來的寶寶這次來到了北京……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