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若太平軍再次北伐,能最終獲勝的機率有多大?

若太平軍再次北伐,能最終獲勝的機率有多大?

1856年6月,秦日綱、石達開、陳玉成等率太平軍主力摧毀江南大營,統帥向榮兵敗自殺,天京之圍宣告解除,太平天國也達到軍事上的全盛時期。令人遺憾的是,同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陳承瑢等死於非命,翼王負氣出走搞單幹,太平天國由盛轉衰。那麼,如果太平天國沒有出現內訌,而是趁此機會再次揮師北伐,勝利的希望有多大呢?可否一舉攻破燕京,將滿清趕回關外呢?對此,「縱橫國史」認為,獲勝幾率是百分之九十。

太平軍精銳眾多,碾壓清軍

1859年7月,石達開親率30萬大軍從江西怒氣沖沖地殺向湖南寶慶,無奈卻被駱秉章、左宗棠麾下的兩萬多雜牌軍打得落花流水,灰溜溜地逃往廣西,回到了起義的始發站。就此而言,太平軍可謂是不堪一擊,儼然如同烏合之眾,不足為懼。但是,在「天京事變」之前,得益於東王的「精兵路線」,太平軍戰士均是百戰精銳,遠非石達開、李秀成等大規模擴充之後的部隊可比。無論是部隊的戰鬥力,還是革命信念,1856年時的太平軍均達到史上最佳狀態,堪稱晚清第一勁旅。要知道,後來縱橫全國的湘軍,在湖口、九江、樟樹鎮等地方均被當時的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太平軍可用的精銳估計有二十萬,足以碾壓北方清軍,因為堪稱對手的只有僧格林沁所部的兩萬多騎兵。不過,在火器時代,騎兵在裝備有洋槍和火炮的步兵面前就是靶子,構不成多大的威脅。

太平天國名將如雲,且各有專長

一場決定國運的戰爭,除了需要有百戰之精銳之師,還需要優秀的指揮將領,以及合理的戰術配合。例如,秦趙決定國運的「長平之戰」,秦軍實力碾壓趙軍,若是廉頗堅守,白起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撤兵了事。但是,趙王臨陣換帥,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督師,最終慘敗。所以說,名將對戰局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性的。1856年,太平軍名將眾多,而且各有專長。例如,楊秀清戰略眼光獨到,適合統帥大軍團作戰;翼王石達開善於出奇兵,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陳玉成適合衝鋒陷陣,帶領前鋒開路;林啟榮善於防守,可以起到鞏固大後方,防止後院起火之作用。如果楊秀清挂帥北伐,石達開、陳玉成等隨軍北上,勤王林啟榮輔助天王鎮守南京,估計可以再現大明北伐元朝之輝煌,一舉將咸豐趕回關外。

曾國藩、胡林翼所部湘軍元氣大傷,不足為患

1856年秋,楊秀清若是能再次進行北伐,清朝在北方可用之兵只有僧格林沁所部的蒙古騎兵,幾乎構不成對太平軍任何威脅。那麼,清廷可否會下詔天下兵馬進京勤王呢?若是真的讓漢族地主武裝開往北京,和太平軍一決高下,誰人敢應詔北上呢?自從金田起義以來,唯一堪稱太平軍勁敵的便是江忠源、曾國藩、胡林翼所部的湘軍和楚勇。不過,江忠源於1854年戰死廬州,楚勇潰散;曾國藩於1854—1856年相繼大敗於湖口、九江、樟樹鎮,被迫困守南昌孤城,隨時有被石達開活捉之危險;胡林翼更加不妙,困守湖北一隅,四面受圍。可以說,湘軍不但主力損失殆盡,而且還被分割包圍在南昌和武昌兩地,況且武昌還在太平軍手中,湘軍自保尚不足,談何支援北方呢?即使曾國藩抱著必死之決心北上勤王,踐行忠君衛道之理念,估計也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列強傾向於支持太平天國,外部條件好

自從1840年海洋霸主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叩開中國大門以來,中國的內政與外交就不可避免要受到西方列強之影響。如果1856年秋季,太平天國再次進行北伐,就不得不考慮到西方列強的態度,畢竟天京靠近上海,與列強的勢力範圍近在咫尺。如果西方列強支持清政府,直接出兵攻擊天京,來一招釜底抽薪,估計形勢會立即逆轉,北伐大業功虧一簣。不過,這一點無需擔憂,因為當時英法等國正因貿易問題和清政府鬧得不可開交,雙方几乎到了兵戎相見之地步。此外,英法等國駐華公使見到太平軍實力強大,已經開始傾向於支持太平天國,希望能與之開展自由貿易;在上海的西方各大媒體在輿論上也支持太平天國,並預言其有可能在不久之後會再次揮師北上,與清廷逐鹿中原。

綜上所述,1856年秋季,太平天國若是能再次揮師北上,推翻清朝,將咸豐皇帝趕回關外老家,問題不大。不過,如果太平天國繼續堅持推行拜上帝教的理論和教義,各地的武裝力量不會歸附,全國陷於混戰的可能性非常大,太平軍可否能最終勝出,則是未知數。所以說,北伐勝利的幾率是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是未知數。各位說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各位關注,帶你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反叛失敗的原因:殺錯一人,看錯一人,做錯一事
康熙最強勁的對手,不是鰲拜,也不是吳三桂,而是此人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