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知道貞節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稱奇的三座石坊,聽過沒…

只知道貞節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稱奇的三座石坊,聽過沒…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

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

所立的建築物。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

立牌坊是一件極為莊嚴隆重

且值得炫耀的事。

……

牌坊,不是誰都可以立,只有進入國子監讀書和獲得舉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經地方官府審核批准後,由官方出資建功名坊。至於立貞節忠孝牌坊、仁義慈善牌坊、德政牌坊者,要求就更嚴格,須經當地官府審查核實後逐級呈報,最後由皇帝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贈,方可建造。明清以來,從修築牌坊的目的來分,主要有:功名牌、道德坊、德政坊、標誌坊、陵墓坊、壽慶坊等。

蕉城區在明清兩代,立的木質和石質牌坊數量頗多,尤其清中晚期,人們更熱衷於建坊,有形成蔚然成風之勢。最著名要數城區「十八坊」,位於今天閩東賓館後側一直延至單石碑,非常壯觀,可惜在1950年被全部拆毀。目前蕉城區僅剩下三座清代石牌坊,分別是:七都冠英坊、八都節孝坊、漳灣青雲坊,仍然屹立在寧川大地上,向我們訴說著,其背後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劫後餘生——冠英坊

冠英坊屬於功名坊,位於七都鎮大廳村坊下坪,為林聰和林文迪兩人共立,林聰為明正統四年(1439)二甲十九名進士,世稱「會魁」。坊名「冠英」就是才學排在飽學儒士之前,可謂英名冠天下,故名「冠英坊」,坊名相當有水準,還相當霸氣。

七都鎮冠英坊

我們今天在七都街上看到的冠英坊為清乾隆五年(1740)重建的,冠英坊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後毀。坊為石構牌坊,坐西南向東北,兩柱一間,三樓,如意斗拱。通面闊4.15米,高5米,歇山頂。正脊中部有海浪朝陽雕飾,正中立坊匾,匾上豎刻「冠英坊」三字。坊匾下橫刻「翰林少保」,係為明刑部尚書、太子少保林聰而立。背面橫刻「奕世解魁」,係為林聰之侄——進士、刑科給事中林文迪而立,三處題刻均為楷書。為什麼一座坊,同時為兩個人而立呢?這是很少見的一種現象,原來是這樣的,七都的林氏在明代中期的時候,可謂名門望族,光是有名可考的牌坊就有5座:「冠英坊」、「特贈坊」、「傳柱坊」、「亞魁坊」、「解元坊」等。可惜以上諸坊皆毀於明代嘉靖倭亂期間。

到了清乾隆五年(1740),林氏族人想重樹明代的輝煌,重建牌坊,但受到財力的限制,無力全部重建,故而只將有科甲的林聰和林文迪合建一坊,仍沿用「冠英坊」的坊名。

冠英坊局部

重建的冠英坊屹立229年後,到了「文革」期間的1968年,劫難降臨了,在那個年代,誰都無法阻止「破四舊」的浪潮,本來「紅衛兵」要把整座石坊拆解砸毀。時任七都人民公社黨委書記黃如松,眼看文物古迹將要遭到毀滅,心生一計進行軟勸,以拆解下來的石構件可以用於修路鋪橋造福百姓為由,說服了「紅衛兵」只將冠英坊拆除,未對拆下來的石構件進行砸毀,最終保住冠英坊拆解下來的石構件,可算是逃過了一劫。冠英坊劫後餘生有幸保存至今,需要感謝黃如松書記在那個年代就有保護文物的意識。1990年林氏族人利用原來的石構件重新立起了冠英坊,除個別石構件遺失更換外,基本保存完好,恢復了往日的輝煌。1992年12月,冠英坊被原寧德市人民政府(現蕉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冰壺雪藕——節孝坊

丈夫夭逝,妻子孝敬公婆,守活寡67載,換來一座節孝坊,這是何等之悲壯。

八都金垂節孝坊為八都鎮閩坑村儒生余文煥之妻蔣氏所立,其未婚妻蔣氏系福安市下白石鎮福嶼村人。1985年開展的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據余文煥族人口述,余文煥22歲時身患重病不起,家裡四方求醫,葯進無效而病日趨嚴重,文煥父母心急如焚,無法可施,只好與蔣家商量求將其女出閣沖喜,徵得同意,舉行了「沖喜」式的封建婚禮作為籍以驅魔治病。但事與願違,婚後僅僅20天余文煥即夭逝。時年蔣氏僅18歲,正值青春,而性秉柔順,為伺奉公婆,志堅不嫁,苦守一生。時有八都鎮洋頭村人,在京為官,聞悉此事,報奏皇上恩准,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派員建造「節孝坊」,頌揚其德,傳留後世,後蔣氏壽終84歲,一生守寡67年。

八都鎮金垂村節孝坊

節孝坊立於八都鎮金垂村村口,土名「聖旨坪」的水泥村道旁,坊石構,坐北向南,面闊5.35米,通高5.70米,四柱三間三樓。正脊上方中央有「日冕」雕刻,下方中央為雙龍銜「聖旨」牌雕刻,坊柱方形,坊匾陰刻楷書:「節孝坊」。整體造型端莊、雕刻細膩、優美,具有較高的古建築藝術價值。

坊的正額上刻有:「寧德縣教,儒童余文煥之妻蔣氏,秉性幽間,立心柔順,方幸青年,跨鳳繡閣,春融何期,綺歲旌鵉,粧台月落,念翁姑莫奉供……。」這段文字是對蔣氏極大的褒獎。節孝坊屬於道德牌坊類,主要是表彰封建社會在節操上沒有污點,且盡心伺奉公婆,順從公婆意志的婦女。是統治階級維護封建倫理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吃人的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一種毒害。

節孝坊局部

節孝坊為什麼沒有立在八都鎮閩坑村,而是選擇立在距離閩坑村10多公里外的金垂村口呢?原來立坊處原是金垂渡口,從金垂渡乘船過霍童溪,到對岸的八都鎮嶴村六羅塘自然村,金垂渡所處的古官道是當年寧德通往福安下白石鎮、福安甘棠鎮的要道之一。金垂村也是八都鎮閩坑村通往蔣氏家鄉福安下白石鎮福嶼村的必經之路。節孝坊立的位置金垂村,差不多也是閩坑村與福嶼村之間,這是古人有意選擇的地點。

「文革」期間,節孝坊也差點被毀,當地群眾為了保護文物,想出了一招,保住了節孝坊,就是在坊的立柱上、正額上、橫額上全部用殼灰粉刷一層,然後寫上毛主席語錄。今天我們在上部還可以看到當年殼灰粉刷過的痕迹。2012年6月,該坊被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點。

德高望重——青雲坊

青雲坊的「青雲」,二字,舊時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之人。

青雲坊為林思勉所立,位於漳灣鎮湯灣村中心街91號民房左側路中央。據坊上石刻所記,始建於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坊坐北向南,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石牌坊,通寬4.3米,高3.6米。正額正面中部豎刻「青雲坊」三字,正額背面中部豎刻「鄉進士」三字;兩邊刻「明永樂癸卯科中式鄉進士授湖廣荊州府同知詔進朝列大夫林思勉立」;中間兩柱正面刻對聯「兩代衣冠應紫詔白金節操壓錢岩」,背面刻「廉慎褒章昭史冊 簡寬政紀著荊湘」。次間橫坊浮雕鹿、鶴圖案。

漳灣鎮湯灣村青雲坊

林思勉,字懋臣,是從錢岩(今湯灣村)走出去的舉人。先後擔任了山東萊州府通判,湖廣荊州府同知,朝列大夫(明代文散官名,從四品官階,清代廢除了朝列大夫)。林思勉為官清廉謹慎,深得民心,實行政令簡寬,不苛求。群眾對其評價很高,其任上政績在荊湘一帶是出名的,得到朝廷「廉慎」的褒獎,為官政績可彪炳史冊。林家兩代屬名門望族,高尚純正的道德品質在家鄉一帶也是數第一的。明嘉靖版《寧德縣誌》記載:「戎籍有久隱者夜賂以百金,不納,竟核出之」。還有坐落在村西側的林思勉墓簡樸至極,都說明了林思勉在任上的為官之清廉。青雲坊就是對林思勉為政為人,一生的真實寫照。

漳灣鎮湯灣村林氏祖廳

在青雲坊西北側有一座清早期的磚木結構古建築,原為林思勉的故居,清代重建,直至今天都作為湯灣村林氏祖廳使用,大門口正上方有塊匾額上書「中順第」三個大字,「中順」二字取至「中順大夫」中的「中順」二字。中順大夫為明代文官名,正四品官階。當年林思勉是否有被升授為中順大夫,目前已無法考證。但該大宅子一定是為了紀念林思勉而建,勉勵林氏後人不忘林思勉高尚品格和為人之道。

青雲坊在「文革」期間差點也遭到了厄運,但還是有幸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據湯灣村老人會會長林桂安介紹,「文革」期間整座坊全部用殼灰粉刷一層,然後寫上「共產黨萬歲」等語錄。還是這種辦法保護了許許多多的文物,而且屢試不爽。2012年6月,該坊被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點。

·End·

責任編輯丨一 朵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夢蕉城 的精彩文章:

你聽過「霍童線獅博覽園」項目嗎?看完瞬間覺得高大上!
南山「十里」花開,鄉村籬落間,桃花蓬滿樹……

TAG:大夢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