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吃貨文化輸出:10萬小龍蝦出征俄羅斯世界盃

中國吃貨文化輸出:10萬小龍蝦出征俄羅斯世界盃

「吃小龍蝦,喝啤酒,看足球賽」,這種神級搭配是多少中國人的夏日最愛,而今年夏天,外國小夥伴也能像這樣過把癮了。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下周開踢,而球場將會被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佔領,那就是中國小龍蝦!

加熱5分鐘就能享用

報道稱,之前俄羅斯並非大陸小龍蝦的主要出口國,此次世界盃成為大陸業者「試水溫」的機會。為保證抵達當地後的質量,這批出口的10萬隻小龍蝦採取全程冷鏈(冷凍冷藏供應鏈),抵達莫斯科後進口商再通過物流,運送至當地餐館與酒吧。屆時各國球迷將可嘗鮮,模仿中國人過一過「吃小龍蝦,喝啤酒,看足球賽」的癮。

「這些小龍蝦已被加工成熟製品,抵達後消費者只要加熱5分鐘,就可以吃了。」中國大陸農發集團鮮天下負責人表示,與大陸消費者偏愛麻辣口味有所不同,歐美消費族更喜愛用奶油、芝士烹飪的小龍蝦。這批出口俄羅斯的小龍蝦,除一部分為傳統的麻辣口味外,並有蒜香、十三香等不同口味。

世界盃帶動貨運高峰

報道稱,除小龍蝦自武漢搭上中歐班列,遠征俄羅斯為國爭「鮮」外,隨著世界盃開幕日期臨近,中歐班列(廈門-莫斯科)也逐漸攀上貨運高峰。5月23日中午,班列集貨中心湧現百餘個貨櫃,創下中歐班列(廈門-莫斯科)開通以來集中進場的最高數量。

據大陸業者表示,廈門及周邊地區的服裝、鞋帽、小家電等產品,一向都在俄羅斯市場深受歡迎,也成為中歐班列(廈門-莫斯科)運往俄羅斯的主流產品。隨著世界盃即將登場,周邊衍生性商品的爆量需求應運而生,近日來運往莫斯科的貨櫃當中,即充滿著大批的世界盃服裝、鞋帽等相關產品。

「最近詢問班列開通時間的電話接個不停,貨運量也較平時增加了2倍到3倍。」廈門建發保稅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運營負責人指出,專列具有班期固定、速度快、費用低等優勢,尤其受到服裝、鞋帽等進出口企業的青睞。他並透露,近來由於需要運輸的貨物太多,公司計劃近期除正常班次之外,另增一趟臨時班列。

搭載10萬隻湖北產小龍蝦的中歐班列,近日從武漢啟程,預計將於6月中旬抵達莫斯科。

而這批趕在世界盃期間為各國球迷獻上的助興美食「吮指」小龍蝦,包括麻辣、蒜香、十三香等多種口味。

據境外媒體6月5日報道,雖然足球隊無緣本屆世界盃,但中國卻以另類方式參與此次體育賽事。中國派出了10萬隻「世界盃版」小龍蝦「出征」俄羅斯。有大陸網友調侃:「國足還沒出線,小龍蝦先出線了。」

這批來自湖北荊州的小龍蝦,離水後第一時間即進行嚴格的人工分揀、超音波清洗、液氮冷凍、封裝等全套標準化加工流程,然後從武漢搭上中歐班列。

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批「世界盃版」小龍蝦已經加工成熟製品,只要加熱5分鐘就可以端上餐桌。而與中國人偏愛麻辣口味不同,歐美朋友更喜愛用奶油、芝士烹飪的小龍蝦,因此這批出口俄羅斯的小龍蝦,除了麻辣口味,還有蒜香、十三香等口味。

有外國網友大呼:「看球賽還能吃中國小龍蝦超贊,簡直是吃貨的福音!」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並非中國小龍蝦的主要出口國,而此次世界盃成了中國商家「試水溫」的機會。為了保證抵達當地後的質量,這批出口的10萬隻小龍蝦採取全程冷鏈運輸,抵達莫斯科後進口商再通過物流,運送到當地的餐館和酒吧,成為各國球迷狂歡時的美食。

遊客在莫斯科手捧飲料和小龍蝦,圖片來自中時電子報。

除小龍蝦自武漢搭上中歐班列,遠征俄羅斯為國爭「鮮」外,隨著世界盃開賽日期臨近,中歐班列(廈門-莫斯科)也逐漸攀上貨運高峰。5月23日中午,班列集貨中心湧現百餘個貨櫃,創下中歐班列開通以來集中進場的最高數量。

一直以來,廈門及周邊地區生產的服裝、鞋帽、小家電等產品在俄羅斯市場很受歡迎,它們也是中歐班列運往俄羅斯的主流產品。在「廈門-莫斯科」班列開通之前,廈門及周邊地區貨物前往俄羅斯多通過海陸聯運,全程25天左右,而直達班列能使運輸時間縮短一半(13天),承載量更大、且運輸成本更低。

隨著世界盃的到來,周邊衍生性商品的需求猛增,近日來運往莫斯科的貨櫃里就有大量世界盃服裝、鞋帽等相關產品。一位物流公司負責人表示,「最近詢問班列開通時間的電話接個不停,貨運量也較平時增加了2倍到3倍」,公司甚至計劃另增一趟臨時班列。

從2011年中歐班列開始運營以來,從中國各個城市源源不斷向歐洲輸送的貨品不僅僅有服飾、小商品、食品,也有汽車配件、電子機械設備、高科技IT產品等。

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看來,中歐班列已成為中國軟實力的象徵。

中歐班列早已成為聯結歐亞大陸的重要渠道,而它促進貿易的重要性在中國提倡「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更加凸顯出來。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中歐班列在歐亞大陸的城市之間「跑了」3200多趟,而這一數字在2018年可能達到4000趟。

文章稱,在中歐班列運行來往最頻繁的地區可以看到很多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城市,比如重慶、成都、鄭州等中國製造業重城和杜伊斯堡、漢堡、華沙等歐洲「工業巨頭」,而在這些城市往返的列車上通常滿載著高價值的大型電子產品和機器。

德國漢堡港,塔吊正在卸載中歐班列上的集裝箱。

參考消息記者曾見證中歐班列開通後德國杜伊斯堡DIT貨運場站的繁忙景象,如山的集裝箱綿延起伏望不到盡頭,標有「中歐班列」、"YUXINOU"(渝新歐)等字樣的集裝箱隨處可見。DIT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從2011年「渝新歐」班列通車以來,這裡的貨運業務迅速增長,三分之一都跟中國有關。

一家物流公司的老闆說:「我們公司去年通過鐵路方式從歐洲運往中國貨物的總重量約為16萬噸,幾乎等同於一個科隆大教堂,中歐班列功不可沒。」

他強調,事實勝於雄辯,5年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歐班列已經成為除空運和海運以外歐亞大陸的「第三支柱」運輸方式。

杜伊斯堡DIT貨運場站。

不僅如此,杜伊斯堡鐵路部門的負責人表示,中歐班列為中國和歐洲國家之間創造了無限的合作機會。事實上已經有100多家中國公司已經入駐杜伊斯堡,為當地經濟增長貢獻力量,因此杜伊斯堡也被稱為「中國城」。

* 本文來源參考消息網,責任編輯,陳永樂。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有你想看的精彩

要上市,就上創業家

上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阿里CEO把新零售帶到日本 300商業大佬激動得忘了鼓掌
傳哈羅單車近7億美元融資不實 哈羅稱近期公布消息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