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彷徨沙龍回顧:王霄談審美和攝影

彷徨沙龍回顧:王霄談審美和攝影

攝影可謂是如今最流行的大眾藝術創作活動了。手機和朋友圈提供了最便捷的工具和分享平台。發一張好看、有趣的照片在朋友圈裡,獲得大把大把的點贊,我們的內心是多麼高興啊!早飯曬恩愛來一張、跑步曬性感來一張、泡茶歲月靜好來一張、朋友聚會曬出自己的popular來一張……

不過我們彷徨學社嚴肅看待攝影藝術的發起人之一王霄——

哦不對,那個是微信頭像,王霄——

在看過了那些著名攝影師的作品——

威廉·克萊因、森山大道、南·戈爾丁、戴安·阿博斯、威廉·艾格爾斯頓、石內都、馬丁·帕爾、李政德、馮立、恩斯特·哈斯、伊莫金·坎寧安、羅伯特·梅普爾索普、荒木經惟、卡爾·布洛斯菲爾德、劉易斯·海因、解海龍、理查德·阿威頓、安妮·萊博維茨、陳漫、尤金·史密斯、羅伯特·弗蘭克、優素福·卡什、深瀨昌久、安托萬·阿加塔、李少白、史蒂夫·麥凱瑞、東松照明、托馬斯·魯夫、安塞爾·亞當斯、托馬斯·斯特魯普、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尼克·勃蘭特、埃里克·索斯、杉本博司、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郎靜山、呂楠、布勒松、奧古斯特·桑德、布魯斯·吉爾登、隋思聰、史蒂夫·麥凱瑞、盧廣、羅伯特·卡帕、愛德華·保汀斯基、寧舟浩、馬丁·帕爾

。。。之後,覺得不妨聊一聊人類這個物種,到底為啥覺得一個什麼東西就是美的,到底為啥覺得一個什麼東西就是藝術

這次6月3日彷徨學社沙龍分享會,王霄老師作為學社的學友同時又是一位非常勤奮專註的攝影研究者,結合對他影響很大的這些美學和哲學著作——

《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凱維奇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藝術概論》蔣勛

《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尼采

並且結合上面提到的47名中外著名攝影家的作品(排名按出場順序來),做了一次長達6個小時的關於美與藝術的漫談。之所以叫漫談,是因為對美的研究,並沒有一套公認的嚴肅而機械的框架。

漫談分為下面這幾個方面:

【為什麼要把蒙娜麗莎變醜?】

具有神秘微笑的迷人的蒙娜麗莎在達芬奇的畫筆之下那麼美美噠,為什麼在馬賽爾·杜尚筆下卻被畫上小鬍子,還塗鴉說「她的屁股熱烘烘」?再到費爾南多·波特羅筆下更被「充氣」成了胖子?最可氣的是,這兩個人不但沒有被輿論的口水罵死,還都是很有名的藝術家?他們是嘩眾取寵還是怎麼著?

王霄說不是的。你要是看了藝術史,就會知道,蒙娜麗莎的形象的演變,是藝術家對藝術的質疑,是藝術家對形式的顛覆和對社會的批判

馬塞爾.杜尚的作品從多個方面對藝術的傳統進行攻擊。他要做的不是創新,而是顛覆人們原有的藝術認知。

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1932~)一貫以肥胖造型的繪畫和雕塑著稱。他作品中的「胖子」則往往被理解成為對貴族和中產階級的反對、譏諷。

【到底哪個好看?】

為什麼一張甜萌軟妹子照片無法成為攝影傑作,而一張被打傷的大姐的臉,卻在攝影史上流傳下來呢?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趕緊聯繫本編)

(南·戈爾丁的作品)

看來,軟妹控的攝影愛好者們和攝影大師對藝術和美的理解不一樣。王霄說,攝影愛好者開始接觸攝影時被當做「菜鳥」,之後發憤圖強——更新設備、研究參數、修鍊PS。當自己的照片在清晰度、景深、光影、構圖、色彩上都日臻完美時,自己信心滿滿的投稿、參與各種作品交流。卻發現在評委面前,打磨的如此精緻、好看的照片難入其法眼,自己還是只「菜鳥」。但反觀權威攝影活動中獲獎的照片卻畫面粗糙、毫無美感、不知所云。這樣巨大的視覺反差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難以理解的壁壘和無法逾越的屏障。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於藝術、美諸多問題的理解過於簡單,與專業人事在作品評價上有著天壤之別,這也自然導致了自身創作的乏力。

【美從何而來?】

人對美的感受來自兩方面:一個是客觀世界經驗,一個是自我生命體驗。這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每一名藝術家都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體驗外部世界的同時,融入了明顯的自我生命體驗。所以,他們對美的感知、發現、創作是主觀化的、個體化的、差異化的。而攝影愛好者如果能在創作中挖掘獨特的自我,才可能創造出真正自己的作品。

他們甚至不必遠走西藏洗滌心靈或者環球旅行四處獵奇,其實在身邊就有很多可以捕捉的細節,關鍵是我們是否有這樣的眼力和思維。

王霄舉了N個攝影師拍攝花朵的例子,恩斯特·哈斯( Ernst Haas )、伊莫金·坎寧安(Imogen Cunningham)、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荒木經惟、卡爾.布洛斯菲爾德(Karl Blossfeldt)。同樣都是拍攝花朵,他們的作品展現非常不同的非常個人化生命表達。

【什麼是美?】

西方人研究美,看到了美的五個方面——

從畢達哥拉斯到維多利亞的秘密,都認為美是和諧,包括比例平衡,這也是美容業的生存道理。

說到攝影,就涉及到畫面構成的問題。攝影師通過取景器除了看到現實景物外,還要看到物體或物體間的點、線、面構成關係。

美是功用,蘇格拉底和包豪斯學派都表達過這個觀點。

美是神明與道德,最典型就是中世紀宗教對藝術的影響。人們認為上帝便是永恆之美。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美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出於神意的規定。所以雖然中世紀的很多繪畫裡面的耶穌形象比較獃滯,但因為是耶穌、聖母,那就是完美。直到現在宗教還在影響著西方人對藝術的感受,比如很多獲獎的攝影作品,展現宗教中的姿態,比如聖母懷抱聖子的形象。

(尤金·史密斯的著名攝影作品)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美是公理與永恆的意識開始出現。藝術家和思想家大都接受絕對美的概念。他們認為首先美可以從形式上見出,其次,它可以定成公式,讓人們普遍地永恆地應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產生了富裕的平民階層,他們也渴望享受藝術所帶來的社會地位和聲望。這在一個方面促進了中世紀藝術的形而上性質的衰弱和世俗因素的融入。

18世紀人們才普遍有了把美當做情感之表現的觀念,一大批浪漫主義和印象派作品湧現出來。但直到20世紀,人們開始提出,美並非藝術的最重要的目標,更加重要的目標乃是在於一件藝術品刺激人們勝過以它的美取悅他們,而這種震撼人心的效果大可由包含丑在內之美的意外的手段來達成。這就是美的刺激和震撼

從德·庫寧的描繪女性的作品所表現的強烈的個人感受,到冰島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作品揭示的令人不忍直視的人性的陰暗。

通過梳理究竟什麼是「美」的問題,我們發現隨著時間變化,不同的時代給出了不同答案,甚至在同一時代不同的學者也會有不同的觀點。也就是說美的概念是開放的,是在變化的。尤其要看到當下,進入20世紀後,「美」 與「丑」 的邊界逐步模糊,從狹義 「美」的愉悅,變成了廣義「美」的震撼與感動。

【從六種角度審視美】

審視美的六種角度,既有兩兩相對的特點(比如形式vs適當性、標緻與雅逸vs崇高、古典vs浪漫),也有相互之間的融合、共存。

王霄老師用了大量的歷史中的學者的觀點、分析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分析了上面六種不用的審美角度。再後面的關於藝術的複雜性、概念的變化、以及攝影與藝術創作的關係,我們想留下一個懸念,畢竟6小時的乾貨濃縮在這樣一篇文章里,有點濃度過高,所以這個時候很適合插播一段廣告,如果讀者想進一步了解,不妨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等本次課程內容整理上線後,我們會分享出來。

[彷徨學社]

因為彷徨,所以求知。

攝影 / 藝術 / 哲學 / 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彷徨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彷徨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