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行走的戰爭機器——裝甲戰象

行走的戰爭機器——裝甲戰象

裝甲,一方面指裝備人馬所用的鎧甲,另一方面指裝在車輛、工事、碉堡等上面的防彈鋼板。通俗地講,現在基本上用於抵擋或削弱敵人的攻擊力,抵消或減輕攻擊對於保護目標傷害的保護殼,就是裝甲。裝甲也是古代戰爭中必備武器,在古代戰爭中有一種行走的裝甲,它就是古代戰象。

戰象,在古代戰爭史上曾出現過的一種特種部隊,它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現代部隊中坦克的作用。經過訓練的戰象,作戰時衝鋒陷陣,勇猛無敵,能破城門、毀營壘、拆武器、踏敵軍、陷敵陣,常給敵方造成極大的殺傷。

大約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開始馴象。但是象並未完全家養化,人們必須在野外捕捉象來使用。首先被馴化的品種是亞洲象,主要用於農業。人類首次驅使象上戰場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當時吠陀時代的印度有幾首聖歌對此加以記載。大約同時的中國商朝人也最先將象編入軍隊。商朝人馴化的是棲息於黃河流域的象。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是世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但象並不笨拙。它生性聰明,通人性。象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陡峭山路視若坦途。所以,盛產大象的亞非地區自古就有利用象做運輸工具、當郵差的傳統。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家青睞的戰鬥力。

戰象主要的作用是在衝鋒時踩踏並衝破敵軍陣線。它在衝鋒時可達到30千米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沖向敵軍的戰象不僅能在敵軍中製造驚恐和慌亂情緒,而且還可利用馬不習慣大象散發的氣味這一特點,令敵軍戰馬受驚失蹄。與騎兵的戰馬不同,戰象的皮很厚,不會輕易受傷,即使步兵的長矛陣也很難擋住它。

早期的戰象裝備非常簡陋。只是戰象的背上固定一個大簸箕一樣的「象輿」。「象輿」里一般坐3個人。

包括一名弓箭手或標槍手和兩名使用長柄武器的士兵。負責駕馭戰象的馭手則騎在戰象的脖子上。戰象兩邊還有另外兩名徒步馭手。

當時的戰象防護力完全依靠大象的厚皮。直到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甲具戰象。當時的戰象周身披掛著厚重的鎧甲。這種鎧甲都是以厚牛皮為內襯。外面密集的加掛多層魚鱗狀或塊裝鐵或鋼製甲葉。

到中期巔峰時期,戰象除了掛甲以外,象體防禦力最差的胸部和腹部也被整塊的厚度達3毫米以上的鋼製板狀胸、腹甲保護起來。象腿上也被帶活動護膝的鋼製甲胄保護起來。

象頭裝有鋼製護面,甚至連象鼻子上也裝備有鎖子甲。而且作為主要武器的象牙上也被套上長度近1.2米的銳利鋼製矛尖。戰象背部當初那個「象輿」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用厚木板製作、包裹有鐵甲的塔樓。塔樓分為三層,第一層是馭手。上面一層是4-6名弓箭手或弩手,最上面是瞭望員。

後期塔樓上還安裝了小口徑火炮。以戰象為核心,四周各有一名持大刀、盾牌背負弓箭或強弩的的步兵。如此一來構成一個以戰象為核心的完整的作戰單位。

中國軍隊也曾經面臨戰象的考驗。公元445年,南朝宋振武將軍宗愨與林邑王在象浦會戰。林邑王的戰象數量眾多無邊無際。宗愨命令製作假獅子迎拒戰象。

敵人的戰象發狂回奔,林邑軍因此潰敗。唐朝元和初年,唐朝安南都護張舟擊敗占城軍,在此戰中繳獲戰象若干。

12~13世紀,占城王國將從南宋引進的重弩安裝在象輿之上,並在抗擊元朝的戰爭中沉重打擊了貿然上前的蒙古步兵。緬甸地區的戰象也頗具特色。

1388年,思倫發入侵雲南,被守將沐英擊敗。對於明朝而言,這只是一場無足輕重的邊境衝突,但對方麾下100頭戰象的裝備卻令所有人印象深刻。

《明史紀事本末》寫道:「其渠帥、把事、招綱等皆乘象,象披甲,皆負戰樓若欄楯,懸竹筒於兩旁,置短槊其中,以備擊刺。」

戰象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其自身存在嚴重弱點尤其是無法克服的怕火天性,造成戰象在很多戰役的關鍵時刻經常發揮相反的作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面對強大的火藥武器,戰象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士刀傳奇 的精彩文章:

擁有一把可以砍鋼筋的唐刀是什麼感覺?
中國近代的第一名劍,貫之民族之魂,撐之民族之脊樑!

TAG:武士刀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