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粟裕辭帥之後:軍史評價不能超過元帥

粟裕辭帥之後:軍史評價不能超過元帥

粟裕辭帥無怨無悔。但後來的某些遭遇或許是他始料不及的。這一謙恭自抑的直接後果,是帶來知名度與影響力的降低,當年常常「搶佔」中共中央機關報與新華社頭版頭條的「粟總」,漸漸與同一軍銜里的戰友們「溶化」,統率華野縱橫南北的威名不再。請看摘自《名將粟裕珍聞錄》(張雄文著,北嶽文藝出版社)一書中的部分章節。

1955年9月授銜後,公布的名單里只有十位元帥與他們的軍銜,雖然粟裕是全軍第一位授銜的將領 (早於元帥授銜),又是十位大將之首,但公布時既沒有說明他的軍銜,也沒有提及大將的人數,只提了周恩來 「將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授予粟裕等在京將官」短短一句話。

元帥們一時威名遠揚,家喻戶曉,而包括粟裕在內的十位大將,直到多年以後,才被世人「新大陸」一般驚奇地「發現」。

原軍事科學院戰史部研究員、南京軍區司令部研究室主任王希先,曾被借調到第一政委粟裕處,潛心研究粟裕與華東戰史,幫助粟裕整理回憶錄近五年之久。人到晚年,耿直的他覺得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便回憶了幾件往事。

(一)

1991年,某單位撰寫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派人約請王希先寫粟裕的軍事思想。

這家單位是內行與權威,對軍史戰史來龍

去脈十分清楚,因此,起初除提到條目的規格外,還特別規定了字數,說:「元帥的條目不超過八千字,大將的條目不超過五千字,但粟裕對革命戰爭貢獻大、威望高,可以破例與元帥同等待遇,也可寫到八千字。」

王希先聽後,很是欣慰。儘管他已離休在家,本可以百事不管,安享晚年,卻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不久,他就如期交稿。但這家單位討論時,一位權威人士突然介入,說粟裕不能例外,也只能享受大將級待遇,不得超過五千字。他最後算是「法外開恩」,要求王希先重新改寫,壓縮成五千五百字。胳膊自然拗不過大腿,王希先只好照辦。但一絲不苟按要求改好後,不想還是通不過,說內容對粟裕的評價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過了元帥。王希先很反感這一說法,他認為應該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也不贊成去與元帥比。因此,他據理力爭,不願意讓步。他說,比要看怎麼個比法,比資格還是比貢獻?一定要比的話,應該是貢獻大小為先,軍事人物尤其應該首先比軍事方面的貢獻。「從軍事方面比,我認為不論是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踐,粟裕的貢獻是中國革命戰爭史早已證明了的。」他的話很委婉,也很中肯。

儘管如此,他還是最後答應對方,再推敲一下文字,儘力寫得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經得起歷史與事實的檢驗。但費盡心力完稿後,仍然不符合人家的口味。在這個「倔老頭」不肯讓步的情況下,他們自己動手修改了文章,並以王希先的署名,收錄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卷,1997年5月出版。

粟裕當年謙恭自抑辭讓帥位的時候,自然不會想到會有這等遭遇的。其實,他生前也體會過這種世態炎涼,他垂暮之年談到華東戰史時就說:「60年代編寫華東戰史,因1958年對我進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對我所指揮的戰役橫加指責,做了許多不符合事實的評論和記載。」因此,他十分痛心,覺得這不是個人的榮譽問題,而是對整個華東戰史以及全體華野將士的不尊重。他說:「我這個當年華東戰場的戰役指揮者,卻一直沒有機會見到這些材料,更沒有機會談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問題,它關係到正確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正確總結華東解放戰爭的歷史。」

但事情還遠沒有完。1992年,王希先又應邀寫《淺談粟裕的軍事思想》一文。文章里,他也不客氣,大膽地提出粟裕不僅是軍事家,而且是傑出戰略家的觀點。這又是一頂許多軍銜更高的人都不曾有的桂冠,有人當然不同意,覺得抬高了粟裕。儘管此前已有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郭化若、原海軍司令員蕭勁光都實事求是撰寫文章,肯定粟裕就是一代戰略家。老人這次堅持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從對軍事領域的貢獻看,粟裕戰略家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的堅持,或許還因為對方最終被粟裕折服,文章保持了原汁原味,被收進《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一書,並在當年5月出版了。

粟裕是傑出戰略家的觀點,也逐漸為人知曉,並成為了軍史界的普遍共識。

(二)

還是囿於軍銜的框定,粟裕最高的軍職始終只是軍委常委,這一道坎終生也不曾跨越過。

1976年前後,粟裕這位曾經的華東統帥協助葉劍英在穩定軍方,特別是華東軍方局面,起到了他人無可代替的作用。過去的元帥在世者也只剩下四人,粟裕又是第一大將,但他就是上不了一個台階。粟裕的秘書、《粟裕傳》的主要作者朱楹,這段時期正好在粟裕身邊,他回憶說,「四人幫」倒台後,葉劍英十分欣賞粟裕,也準備讓他充分發揮才幹,提議他為軍委副主席人選。這似乎就是板上釘釘的定論了。但不久人事格局發生變化,最後胡耀邦(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趕赴上海,通知粟裕人事任命時,卻成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一職。

這時候的軍委副主席,也就依然只是葉劍英、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年邁德高的元帥。有人採訪朱楹,問是否因為粟裕生病,身體狀況不好,才有了這種變化?老人搖搖頭說,粟裕有病在身是事實,但這不算什麼。如果他真

擔任了軍委副主席,有了用武之地,多年軍事上的思考與探索可以付諸實踐,病反而可能會好。他還說一般老年人閑著生病,忙著反倒身體健康,心情好就不一樣了。如果粟裕當年不謙讓元帥,結果會怎樣呢?老人沒有說。

不過,粟裕也曾差點「享受」了一次元帥的待遇。

王希先回憶說,1988年春的一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的潘石英處長給他打電話,說找他有重要的事。潘石英透露,經中央軍委研究,十四名將帥被確定為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他說上級要求給他們每人寫篇文章,論述其軍事思想,最後集結成一本書《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石》(出版後改名為《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

關於粟裕的這一篇,他們也想到了王希先。毛澤東等人都是元帥級別以上的人物,粟裕與左權躋身期間,體現了當時一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考慮。如果粟裕不能稱軍事家,大概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但不久,似乎在不考慮粟裕、左權不妥,只考慮他們兩人也不妥(一個畢竟沒有元帥軍銜,一個也不是唯一的犧牲的高級將領)的兩難情形下,放寬了標準與要求,確定的軍事家達到了三十三位。

1989年11月,新華社被授權正式公布時,名單上增加了楊尚昆、李先念、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彭雪楓、羅炳輝、林彪等十九人。如此一來,與粟裕軍銜相同的將領上了,與左權級別相當的先烈也有了。再有想法的人,也似乎挑不出毛病。

不過,還是有人覺得這份「榜單」不大盡善盡美。幾個方面軍的主要先烈似乎都有代表上了榜,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三位血灑疆場、名氣更大的先烈,不上也就不好代表他們生前所在的部隊了。因此,躊躇五年後,名單上又增補了這三人,總計達到了三十六位。

從十四位之一到三十六位之一,粟裕身後的這個故事,似乎也再次折射了一種深厚的傳統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六家 的精彩文章:

遠征軍老兵憶:我們為什麼經常要去抓逃兵?
清朝龍脈之謎:倉促遷都是為保江山龍脈嗎?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