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漢滅亡,劉禪投降,當真還不如他自殺殉國的兒子?

蜀漢滅亡,劉禪投降,當真還不如他自殺殉國的兒子?

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時,蜀漢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而非堅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從他這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性格特徵而論,幾乎是必然選擇。

劉備臨終前聽聞劉禪「氣量甚大、過於所望」,甚為歡喜,諸葛亮對劉禪也有「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的評價,都認可劉禪是個心胸極為豁達之人。

劉備留給阿斗的遺言,並不是讓兒子去如何承繼遺志爭奪天下,如何施展帝王心術去駕馭百官,而就是要求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就僅僅是做個對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個最普通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一般無二。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不但總攬蜀漢的朝堂大權,而且對劉禪私生活也嚴加管束。哪怕每次出兵北伐時,仍要安排了親信董允,統帥宮中宿衛。在董允的監督下,劉禪既不能擴充後宮人數,也不能給自己親近的宦官陞官。

即使如此,劉禪卻依然對諸葛亮這位嚴師滿是敬慕,無論諸葛亮生前死後,始終如一。

諸葛亮的親信,如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得到劉禪的信任和重用,執掌軍國大權。諸葛亮獨子諸葛瞻,在諸葛亮去世時年僅8歲,也被劉禪視若子侄,嫁以愛女,成為國家重臣。

由是可知,劉禪雖然從12歲那年,受封漢中王太子起,便註定要承擔為君之責,卻絕無任何雄才大略帝王的「嗜權」「雄猜」本性,才能和諸葛亮情誼深厚,和諧共處。

然而,另一方面,作為劉備的皇位繼承人,同時也是諸葛亮的學生和事業接班人,和兩位生平事迹叱吒風雲、功銘千古的父輩相比,更貪圖安逸和個人享樂的劉阿斗,才能和性情確實顯得過於平庸了。

當鄧艾上萬精兵偷渡陰平,奪占險關,諸葛瞻率領的成都留守兵力,在綿竹之戰被打得全軍覆沒,兵敗身亡後,劉禪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女婿,更關鍵是「【諸葛】大旗」這個精神支柱的破滅。

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戰死綿竹

不止是鄧艾乘勝兵臨成都城下,鍾會十餘萬大軍也姜維的野戰軍團牢牢拖住,司馬昭和賈充的幾十萬大軍已在長安枕戈待旦,

譙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們已經徹底放棄了劉禪,一如半個世紀前放棄劉璋一樣。從這些益州士族的利益立場,在魏晉九品中正制下當地方豪強的前景,怎麼也比在蜀漢政權下,既要為北伐中原出錢出力,還一直被荊州士人等外來戶排擠打壓,要更強上許多。

因此,指望劉禪在如此內外交困的危急關頭,竟能如光武帝劉秀在昆陽之戰一般神武天縱,力挽狂瀾,只能說實在要求太高。

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於成都開城投降之日,殺死妻子,在祭祀劉備的昭烈廟大哭自盡,固然是血性剛烈,可欽可佩,卻恰恰背離了劉備的生平作風。

北地王:劉諶

想想劉備生平遭遇多少失敗挫辱,四處寄人籬下,不斷奔波流離,投公孫瓚,投陶謙,投袁紹,投劉表,甚至向死敵呂布和曹操屈服歸順,被孫權的妹妹挾製得「進退狼跋」,卻終於等到了打垮劉璋,奪占益州,逼退曹操,翻然翱翔,最終建國稱帝的那天。如果劉備真和《三國演義》的「大仁大義劉皇叔」那般動輒抹脖子尋死,從一開始就不會有蜀漢政權了。

且不說貪生怕死,本是人之常情,劉禪效仿其父,忍辱負重、留待有為之身以圖將來的打算,同樣並不算錯。當姜維謀劃「二桃殺三士」,欲將鄧艾、鍾會和攻蜀魏軍一網打盡,圖謀復國之時,同樣也和軟禁中的劉禪取得了聯繫。

劉禪並不曾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就檢舉揭發姜維自行主張的計劃,而是默認此事,靜觀其變,也等於將自己父子親族的身家性命都綁在姜維身上,賠他去賭一個希望渺茫的復國計劃,又豈是當真「全無心肝」之人?

看看曹魏和司馬氏對謀叛者的一貫作風可知,此事一旦失敗了,陪著姜維一起全家殺頭,是完全可以想見的結局。哪怕劉禪再說一萬句「此間樂不思蜀」,原本也無濟於事。

在姜維失敗後,魏軍大肆殺戮泄憤,劉禪的長子劉璿也死於這場成都兵亂中。司馬昭竟沒有大肆株連和追究,對劉禪一家來說,實在是僥天之幸。

姜維被殺

劉禪其餘五個兒子,隨他一起到了洛陽,他的後宮宮人則被賜給滅蜀有功的魏國無妻將士,劉禪之妾李昭儀也在發配中,以此為辱自殺。

自古無不亡之國,亦無不滅之朝,亡國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身不由人,任憑宰割實屬必然。這亦是每個如劉備這樣的開國梟雄,在逐鹿天下的伊始就當有的覺悟。

這倒也證明了劉禪確是個有魅力的男人,才讓一個女子不願做新朝功臣的正妻,而寧願為他殉死。對比千年之後的花蕊夫人之事,雖然留下「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嘲諷,卻也甘心入了趙匡胤的後宮,侍奉起敵國皇帝來,則足可證明同為"後主",劉禪強於後蜀皇帝孟昶多矣。

花蕊夫人

此時年已57歲的劉禪,已經做了41年皇帝,臨老卻遭受亡國、喪子、失愛之恥,他向鄧艾遞交降表時,他在司馬昭的宴席上裝痴賣傻的時候,自己未必不在遺憾,為何不早死幾年,好避開亡國之辱。

樂不思蜀

然而相比於劉諶那般,以死殉國博一個「天子死社稷」的壯烈之名,如劉禪這般再苦再難,也要堅持著含垢忍辱著活下去,才更為頑強和堅韌。

他絕對不是什麼「投降為和平為百姓」「樂不思蜀保命有急智」,而是期待著僥倖和奇蹟,等到如他父親那般輸光籌碼還能東山再起的運氣,等到如他父親那身陷囚籠卻能重新展翼高飛的機遇,才是此時劉禪的所思所想。

只是歷史何其無情,劉禪苦等八年,終於沒有等到司馬氏中樞分崩離析,再一次天下大亂的那天,這等留給野心家和梟雄的機遇,直到20年後才到來。(公元271年,劉禪去世,公元291年,西晉「八王之亂」。)

隨著劉禪的死去,從劉備、諸葛亮到劉禪,三興漢室的理想歷時數十年,終究成為夢幻泡影,實為天數使然,氣運已絕。

皇土霸業,皆歸塵土。恩怨榮辱,俱在灰塵!

寫文不易,若您喜歡,請輕輕一點下方欄,支持原創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談古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正史上真實的上官婉兒是怎樣一個人?
古代五大神秘「相關部門」,不良人排不上號,知道兩個的歷史了不得

TAG:趣談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