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書徵文優秀作品選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書徵文優秀作品選

為了營造更好的教師閱讀氛圍,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和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教育局教研室舉辦了博羅縣2018年中學語文、歷史學科「同讀一本書」活動,本次活動指定閱讀的書籍為許石林所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本次徵文比賽共有159份初中語文教師參賽作品獲獎,現選刊一部分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朝代興替中的民族脊樑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博羅中學初中部 陳美嫦

在氤氳的細雨中,我沏一壺清茶,獨坐書房裡,慢慢品讀了許石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我彷彿回到了前朝,看見政壇上飄搖的風風雨雨,有帝王大臣為國事奔勞身影,有古代道德風範的堅守者,還有民間的奇聞趣事。然而讓我感觸最深的卻是那一個個在不同朝代里,能夠堅守正義,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固本培元的義士,他們或給王朝增添新能量,煥發騰旺的氣象;或力挽狂瀾,問心無愧拯救頹亡的朝代,冒死給皇帝直諫,他們可以稱為「朝代的脊樑」。

孟子說得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要想長盛不衰,國君必須「親賢臣,遠小人!」朝堂中有能堅持法度的大臣,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這些賢臣就是朝代的民族脊樑,他們在歷史不同時期的舞台上,發揮中流砥柱、匡扶正氣的力量。

在《諫諍猶如擠粉刺》這篇章中,有一個觀點是:「凡進諫,皆出於忠心。」然而事實是「諂諛者親,諫諍者疏。」所以進諫是件危險的事兒,諫官也是個危險的職業。宋太宗時的寇準,宋真宗時宰相王旦、大臣孫奭,在皇帝處事有過失時冒死諫言,是為忠誠,是朝代的福音。所幸他們也遇到了明君!《顧命大臣的命運》里的諸葛亮、周公,他們心中不懷偷與私,光明正大輔佐的皇帝,造福了國家,保全了自己。《當官要隨時準備說:我不幹了!》中能夠危身奉上,萬死不辭,擔當公義,不惜自己受挫折遭倒霉的宋代魏濤、周敦頤,唐朝的徐有功等人,因為心中有個信念:「君子不器」,有了隨時「不幹了」的心胸,辦事就給力了。這些人能拋棄私利,一心為公,出於對國家的忠心,為朝政朝代的興盛起到脊樑的作用。

當讀到《黃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這一篇章時,黃道周這個明末的憨頭士子,他為挽救衰頹的明朝給崇禎皇帝諫言的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黃道周為錢龍錫辯冤而被降三級;他用激切的言辭,想喚起崇禎皇帝整頓紀鋼,斥攘外患,卻惹怒皇上將其貶斥為民。四年後剛被啟用時,卻被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人陷害,不得不據理力辯。卻被崇禎帝指斥為「一生學問只辦得一佞口!」。而他敢直言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結果他又被貶六級。黃道周明知當時的國運,已非幾個士人能夠圜轉變通,但他依然說「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儘管明朝已走到盡頭,回天乏力。但是他依然不會變節。他在給自己尋一得其所之死。募眾數千人與清兵抗擊而被俘砍頭,完成了士大夫的氣節!他跟宋朝的岳飛一樣「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我們明白,歷史會給他的公正評價是:「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義心!」明末的不振,是因為君王不分忠佞,所以脊樑般的大臣是那麼稀缺,有也只是屈才而未能夠力挽狂瀾!我雖然替黃道周的遭遇不值,但是還是敬佩他的一身正氣!

前朝往事,浪花淘盡的英雄,不能僅付於笑談中!

新中國現在正處於一個中興的時期,更加需要以史為鑒,需要在各行各業里埋頭苦幹,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脊樑,才能使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之林!在新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明星,他們的存在,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的功績惠及後人,功在千秋!他們是:把餘生的全部激情,都留給了中國的環保事業的劉曉光;編寫了化學界的第一部中文教材,研製出了我國第一代的鎳氫電池,帶出第一支化學教學領域的「國家隊」,主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化學多媒體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周期系》的申泮文;建造出新一代的射電「大望遠鏡」,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從英國歸來,他的回國,讓美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讓中國進入「深地時代」的黃大年;還有大家熟悉的鄧稼先、袁隆平……這些新時代的民族脊樑,將新中國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軍事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改變民族被欺凌的歷史,擺脫了忍辱吞聲的困境,有希望達到「戰勝於朝廷」的效果。

我們不忘歷史,把歷史長河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重新拾起展現其光華,以古鑒今,往後看,朝前走!我們希望各個時代的民族脊樑身上所煥發的正能量,能夠教育、號召我們國家新的年輕一代,修養向上,不丟棄正義之心,自律自強,留下美德善行!中華民族的國運必將欣欣向榮!

一股清流,濯今人之魂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平安中學 曾向寧

剛知道《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是在工作群里。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心中起了好奇之意。當即在京東買下這本書,坐等幾天,書到了,淺藍色的封面上,一堵極具古代特色的圍牆上面,幾株開得絢爛的桃花伸出牆外,這正應了那句古詩:「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我想,圍牆裡面就是幽深的歷史隧道中一個又一個璀璨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散發著靈魂香氣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古老的道德之花已經枯萎,許先生卻認為古老道德的香味沒有消散盡凈,它一直盤桓存留在前人留給我們的故紙舊籍中,也許幾株桃花正是許先生說的古老的道德之花,伸出牆外,只為告訴世人,歷史長河中,大有古仁人在。以古仁人為鏡,鞭策今人有序、有德地繼續前行。

歷史,對我而言,那是中學時代,教科書上的知識,齊楚秦燕趙魏韓,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知道的人物甚少,而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也都從電視劇中得知,思此,不免慚愧。電視劇的導演編劇們,大都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趣味而篡改歷史,世人對歷史,知之甚少。因此,《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填補了許多我知識庫里關於歷史這一塊的空白。看這本書時,了解了許多從前所不知道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打動了我,這些人物不禁讓我內心不斷湧起敬佩之意,原來,原來,在他們身上竟然還有這樣的故事,原來,原來,他們竟有如此讓人自愧不如的品德。

我,最想談談的人物是宋仁宗,他讓我對皇帝這個角色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一個皇帝,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居然忍到天明,只為不想因為自己的要求而讓這道燒羊肉變成永例、制度;「忍渴而歸」只因怕有人因此而受到懲罰;肥美蛤蜊,二十八枚,二十八千錢,不忍奢侈,下不了筷子,作罷。我對皇帝向來無好感,生平第一次對宋仁宗心生敬意。難得,一代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處在世界上最尊貴的位置上,但他並沒有窮奢極欲,並沒有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擁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自律。

世人犯錯,不管是犯了什麼錯,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自律,無法管束住自己。宋仁宗這等自律,現今的官員們有幾個能做到?恐怕,千萬不要手上有點權力,一點點權力,都足以讓這些官員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公務員們公款吃喝時,是頗有那種「朱門酒肉臭」的架勢啊。

許先生在書裡面對「尊貴」,作了一番通俗易懂的解釋,尊貴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這點我頗為認可。宋仁宗不想因為讓燒羊肉變成永例,於是忍著到天明,不說;宋仁宗不想有人受到處罰,因此「忍渴而歸」;宋仁宗想吃蛤蜊,吃幾千個都沒有問題,更何況是區區二十八個蛤蜊,他完全具備吃盡天下美味佳肴、鮑參翅肚的條件,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反觀現下社會,;國家有關部門對公款吃喝作了各項嚴格的規定,無非也是因為太多人濫用公款,形成了非野味不吃,非五星酒店不住,非高級車輛不坐等不良風氣。所幸,國家已在做改正,希望自律之風吹遍全國上下,我想這也是許先生寫這本書的期望。

「行己有恥」 ,「有恥且格」, 一個人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有知恥之心,且能自我檢點而恪守正道,這便是最高的自律。這道理與孟子所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孟子曾云:「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義也……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宋仁宗便是這賢者。許先生便是希望通過講述宋仁宗的故事,希望我們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自律,身在高位的人,要懂得約束自己,這是比他律、法律更為有效的方法。那身為教師的我們呢?我想,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應該或者更應該做到自律。我聯想到了前幾天的師德師風演講中的教師禮儀。

教師,歷來被稱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各種各樣人才的大任,所以教師們能否做到自律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禮儀,便是教師自律的其中一種。禮儀,本就是人們在社交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錶、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那麼教師禮儀,便是教師在學校範圍,在進行教學工作時,講究禮儀,一切行為舉動都受到教師這個職業的約束。因此,在教師禮儀上,我們要做到自律。教師禮儀自律要做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當你在外面逛街吃飯時,陌生人可以根據你的儀錶儀態推斷出你是一位教師;就是在上課時,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能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甚至能讓學生以你為榜樣,這就是許先生在後面的文章提到的「守禮者無敵」。

看見學生,微微一笑,點頭示意,而非目中無生,匆匆而過,這是自律;點名學生回答問題時,面帶微笑,平視學生,認真傾聽,這是自律;學生犯錯,控制情緒,理解學生,耐心引導,這是自律……這些都是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每天需要做到的事情。這樣看,好像自律不難。都只是非常簡單、極容易做的細微的事情,看似簡單,那如果你任教一年,兩年,三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捫心自問,你能堅持做到嗎?你能約束好自己,不無視學生,不對學生大吼小叫,你能堅持把「耐心」兩個字刻入你的職業生涯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很好,你是一個非常自律的老師,你可以成為很多老師的榜樣。如果沒有,那就請你從今天開始反省自己,從今天開始,做一個自律的老師,做一個「有恥且格」的老師。

教師的自律當然不僅僅體現在教師禮儀上。每一個職業總會有職業倦怠的時候,但如果你在遇上職業倦怠的時候,並不以為恥,反寬心安慰自己,固步自封,這便是你的自律遭到了空前的危機。我是一個年輕教師,任教6年,在這6年時間裡,我承認,我也曾經出現過職業倦怠。

當教導處主任提醒我,應該寫寫教學論文的時候;當科組長告誡我,年輕教師應該多向老教師取經的時候;當同事教導我,寫校園通訊時,語言應該更嚴謹更規範的時候……我置若罔聞,我堅持己見。因為偷懶,實在是太讓人舒服了。我可以肆意地追韓劇,沉醉在裡面的愛情故事裡無法自拔;我可以隨意地批改學生作業;我可以忽略學生成績的退步;我可以容忍自己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學質量不高……曾經,我並不以此為羞恥。我曾經認為,很多人都這樣,多一個我,又何妨!只是後來,我發現,我並不快樂。

其他老師在台上獲獎的時候,我在台下看著;我不能在學生的周記里看到學生的真實心情,只因曾經我隨意批改他們的作業;我的課堂上笑聲越來越少;居然有學生跑去跟其他老師說到,語文課太過沉悶……一道又一道閃電,就這樣無情的擊打著我。我發現,原來,我的內心裡是不快樂的,因為,羞惡之心,是人的本性。我的本性,我的羞恥之心,曾經一度被短暫的快樂所蒙蔽了。現在它要回來了。

宋仁宗作為皇帝,都能自律至此,我也要做到。我的羞恥之心已然回來,看了《桃花扇底看前朝》之後,我更堅定了自己反省的心,我的世界從此,豁然開朗,我要恪守正道,不忘初心。做一個隨時隨地擁有禮儀的教師,行如風,坐如鐘,每時每刻讓學生在看到我的時候,如沐春風;兢兢業業完成工作,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力求職業生涯完美無憾;隨時保持羞恥之心,每日「三省吾身」:認真完成教學任務了嗎?作業認真批改了嗎?有不斷進修學習、提升自己嗎?隨時謹記「行己有恥」「有恥且格」!

你如果以為我看這本書只得到一個啟示,那就錯了。收穫實在太多。每一篇文章都刷新了我原有的認知。比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彭教為還金釧不惜耽誤趕考時間,只因「人命事大,試事小耳」,趕考事小嗎?不小,僕人說了,幾年才一次會試,耽誤了,興許一輩子就沒有了功名前程,可彭教還是返回了。溫某存了四十多年的養老錢,得知鄰居因為欠賬要賣女兒,溫某言「亟不弗遲」。善有善報——那年考場發生大火,彭教沒誤考,憑實力奪魁。溫某高齡得子,兒子還很有出息。真好,人間自有真情在,人在做,天在看,好人還是有好報的。至於後來倆人的耿直個性遭到排擠,那就另談了。善良,往往能打動人,能感染人,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善良的人。

這本書,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品讀。中國父母應該去看看「君子愛人以德」,學習正確的教育觀;而醫患應該去看看「古代醫患之間」,尤其是患者,應重新定義醫生的作用;斤斤計較的世人應該好好拜讀「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學習古人「容物厚德」,不強行違背自然之理……

《桃花扇底看前朝》,說的是前朝歷史,桃花扇淺淺搖曳,得在多少人的內心引起漣漪?細細品讀,慢慢斟酌體味,也許我們就能慢慢從中學到一星半點古人的厚德載物。書上道理通俗淺顯,今人若能幡然醒悟,許先生便也如願了。

許先生在自序里,曾闡述過自己無可救藥的憨笨的天真期望:希望從這殷紅的桃花瓣上,提取前人優良的文化基因,並使它復活,即這桃花能夠重新盛開,想像那初綻的桃花,在當下的清晨,散發出美德的氣息。許先生,這期望何其美好,談何憨笨,即使憨笨,這憨笨又是多麼可愛。鄒金燦先生對許先生這一憨笨期望做了最精準的解釋——訪古憂世,下筆情深。

只願提取前人之精華,凈化今人之污穢。

願品讀這本書的你我他,都能在這世俗社會裡保持本心,懷揣美德,做靠譜的事,做靠譜的人,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人,讓美德之風吹遍神州大地。

明先賢之德,思今人之行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園洲中學 徐麗珍

許石林先生博覽群書,對古籍深有研究,把憂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傾注深情於《桃花扇底看前朝》。此書有如將已消逝了的歷史事實的片斷,一段一段重播於讀者眼前,我們可細細品味一下那「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並反思現今社會的現狀和人心,「希望能從這殷紅的桃花瓣上,提取前人優良的文化基因,並使它復活,即希望這桃花能重新盛開,想像那初綻的桃花,於當下的清晨,散發出美德的氣息」,這是此書的意義所在,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閱讀、思考。

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感觸是:現代讀書人當重拾古代士人的氣節……

一、讀書人的使命是什麼?曾國藩曾說:「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昔賣書不能體貼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不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為師為將為相,認為明德新民止至善乃分內事。

而許石林先生則說,讀書人的使命當是延續文明、宣揚正義、服務黎庶。在《桃花傘底看前朝》書中,有一文為《一輩子就為了得一個好死》,筆下的士人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尹谷、謝枋等忠士,寧死不降,如受辱而富貴,士君子不屑,他們以死殉道,因為那是他們的使命,要死,就圖一個正義忠誠的名。但若問現代人,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或是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給家人提供好的生活環境。此讀書人的使命乃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動機不純。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個人利益。為商者,唯利是圖!想想現在的毒奶粉、毒大米、地溝油,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氣……不禁心寒!那些佔有社會資源的企業家,多數是被培養的讀書人,可是他們為了自身利益,棄社稷和民眾的健康不顧,造假和污染環境。為官者,貪污枉法!十年寒窗,一朝名就,心中的慾望膨脹,貪官雖歷來不斷,但現代官員,他們的「使命感」明顯淡薄了。許石林先生在《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一文中,給我們介紹了棉花商人李威,他的棉花已賣給了湖南商人,貨款已收,棉花已裝了船,但在運走的前一晚,船上起火,棉花和船一起燒乾凈了。當時湖南商人大哭不已,想要投河自盡。李威得知情況,把相當於現在三百萬的棉花貨款,毅然退還給商人。李威的義舉真的值得現代人稱頌!還有南朝宋人孔覬,掌握大權卻生活清貧。他的兩個弟弟經商很成功,給哥哥送來了幾船生活用品,他們跟哥哥說,為人要變通,不要死板迂腐,不過分貪污就對得起祖宗,結果孔覬把那幾船生活用品連船通通燒掉,他厲聲責罵弟弟:「你們畢竟是讀書人,怎麼能忘記祖上家訓,把自己降為一個下流商賈?」

讀完許石林老師的《桃花傘底看前朝》,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讀書人的使命到底是什麼?」心中可否存有國家、人民?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仁」,現代讀書人,若心存「仁義」,或許我們的生活就可以多些真誠,我們的社會會更潔凈,我們的國家會更昌盛!

二、捨命進諫,不留情面,敢言真話,浩然正氣。許石林先生說,拯救傾倒朝代的有兩種意見:一是從根本上扶正,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固本培元以拯救匡扶之;一是裱糊粉飾,人君與臣民得過且過,大家都好過,手拉手一起陪著王朝凄美而文藝地死去。先生語言詼諧,在《黃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一文中,黃道周就是典型的選擇第一種意見的人。

「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袁崇煥案追究責任,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於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崇禎帝大怒,「以詆毀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區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調用。後又抗清死節。

反思現代官場、職場,多少人唯唯是諾、阿諛奉承?現代大學生比比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可謂是讀書人,但應有的文人精神卻蕩然無存了。不禁想起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的話來:「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有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敢於直面人生,敢於直面社會,敢於站在民眾立場不平則鳴的文人如今又安在哉?當上級領導有錯誤的決策或錯誤的行為時,我們現代人是選擇緘默還是像黃道周一樣,不留情面地進諫,拋諸生死於不顧?有多少人在飯桌酒桌上,不停地給領導斟酒、敬酒,說著好聽地話,像一條垂頭的狗?我們不禁要問:現在還有多少浩然正氣之士?恐怕退而求其次,只要是有點良心道德,不阿諛奉承或誨淫誨盜的文人也屈指可數了。

很喜歡許石林先生所說的「天下不能都是聰敏靈慧巧智之徒,若人人都諳熟圜轉,人人都是不粘鍋,那才不啻人間地獄——試想:倘若天下人皆以見風使舵為識時務、知變通者,則人無恆心,朝廷這艘大船,就只有哪裡有風就往哪裡使舵,非但不能揚帆航行,反而因總在隨著眾人各異的訴求隨意變換航向,直到觸礁沉沒。」是的,時代需要敢言真話的浩然正氣之士。

……

桃花散落一地,吾等今人一一拾取,那遺香古韻,滿溢優良的傳統文化之精華,循著古仁人的足跡,覓得先賢之德,吾等今人在桃花扇下,不斷反思,這是我們社會前進的重要一步!或許,桃花源就不遠了……

優秀的人,

自律是基本的修養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育英學校 廖文娟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並非是天賦過人,而是付出了特別的努力。讓這一份努力堅持不斷的,就是自律。

什麼是自律?本書用了宋仁宗的幾個關於飲食故事來闡釋。

故事一: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但他忍著到了天明。因宮裡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供應不斷。「恐自此遂夜宰殺,則害物多矣。」

故事二:春日遊園,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但回頭看了幾次,沒看見隨行的燒水鐐子就沒出聲。怕一出聲,就會有人受處罰,所以「忍渴而歸」。

故事三:內務府買來一些新上市的肥美蛤蜊,千錢一枚,一盤二十八枚。仁宗深覺奢侈,下不了筷子。遂罷。

所謂自律,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簡而言之,就是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這就是自律。

歷史也證明,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在位期間,宋朝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優秀的人,自律是他的基本素養。

當下,「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跨欄」、「中國式併線」、「中國式堵車」、「中國式吐痰」等陋習,層出不窮,有人說,這是國人「從眾」的心理在作祟,但說到底,就是我們對規則意識淡薄,心懷僥倖,缺乏自律。

又有人說:人生在世,最容易控制的是自己,最難控制的也是自己,要做到自律實屬不易。

真的是如此嗎?李嘉誠再忙也會堅持每天看書;柳傳志永遠不會讓自己遲到。馮侖曾說,王石的成功來自於自律,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能管住自己。一起去登山,在作息上很不規律,累的時候就早早睡覺,聊得高興就八九點才睡。王石不一樣,無論當時聊得多高興,說幾點進帳篷,到點就肯定進帳篷休息,因為他要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然第二天體力不夠。

教師,這一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其光環的神聖,蓋過了無數優秀的職業,這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尊重與維護。但光環的背後,緊緊地系著許多隱形的要求——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做一個自律的人。

做為一名教師,又該如何自律?

一、要有職業良心。教師的職業是一份講良心的職業。工作中,我嚴肅、認真地對待教學工作,遵守學校各項教學管理規定;按照教學要求,執行教學大綱,充分備課,認真講課;按時、認真、熱情答疑;及時按質按量批改作業和批閱試卷;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均不敷衍塞責,誤人子弟。我堅信,一個對工作兢兢業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師,他的學生必定是努力進取的。

二、既要言傳,又身教。師者,生之范也。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做到,但凡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我相信,一個對學生充滿愛心、寬容、理解以及人文關懷的教師,他的學生必定能夠明辨是非,朝氣盎然。

作為教師,如果我們心中沒有自律的準繩,沒有意識去約束自己,那教師就會丟盡顏面,枉被世人讚頌與尊敬。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曾云:「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康德說,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生活說,自律的人生,才優秀。

自律是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它會讓你發覺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樂、淡定從容、內心強大,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

桃花扇底見今朝

——讀許石林《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三鄉中學 林勛玲

許久不曾讀史書,讀了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感慨良多。初看書名時,好奇這是一把怎樣的桃花扇,讀了之後,對先生所言感同身受---透過這把用前人斑斑血跡染紅的桃花扇,我彷彿也聞到了飄散在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

全書分為「朝臣待漏五更時」、「功名富貴皆春夢」和「白雲蒼狗一笑中」三部分,這些文字,有些採擷於古籍,或正史野史,或口口相傳的故事。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先生用了詼諧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描述了引人深思的前朝事。這些故事,有君臣的相處之道,有古代的禮儀風俗,也有仁人志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腔熱血。我最欣賞的,是許先生善於從歷史的長河中泅泳到今,再從現實回溯歷史,在前朝事里看透今朝事,啟人幽思。從遠古的芳香中,我仔細嗅聞,那若有若無的香味,蔓延至今。

透過許先生的筆墨,我明白,在歷史長河裡,那些保守的美德,通過不斷地挖掘,也會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我一直以為,帝王的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奢華的。書中記載的宋仁宗遊園口渴難耐而忍住只為了不讓相關伺從受罰,半夜想吃羊肉而不忍開口只因不想擾人清夢而開殺戮先例;雍正皇帝要求後宮吃剩的飯菜、不要浪費,要打包給保安員、車隊司機、保潔員們;他們吃不下的,可以給寵物寶寶吃;寵物寶寶吃不了的,可以晒乾保存,給動物園的小鳥去吃。堂堂一國之君,可以做到悲天憫人,凡事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這個國家難道不是有希望的國家嗎?許先生所言:所謂的尊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有條件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行己有恥」、「有恥且格」大抵如此吧。再回到現在,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排隊買包子,示民以儉,功莫大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歷史這面鏡子面前,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許先生還善於放大前人的美德,能鞭辟入裡地解讀這些故事背後蘊含的真善美。輕輕搖動這把桃花扇,我看到了赴京趕考的彭教為了返還金釧給女子,寧肯耽誤功名前程,這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美德;我看到了正要舉杯暢飲的范仲淹為貧病而死的讀書人黯然失色,捐錢安葬,這是悲天憫人的美德;我看到了楊翥為不影響鄰居孩子睡覺,賣掉心愛的毛驢,這是鄰里相處的忍讓之德;我看到了衣不解帶的黔婁為病重的父親毫不猶豫吃大便,這是孝義之德……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年代久遠的事情放到今天已經沒有什麼時代意義了,像黔婁吃大便,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愚孝啊。其實不然,許先生在書中說道:天下之德,有美德、盛德、至德、絕德。或許有些德行我們無法複製,難以逾越,但我們可以去認同,去信仰。讀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收穫什麼呢?我想,大概就是前人身上的種種氣節可以啟發我們去行善吧。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除了先生詼諧的語言,打動人心的故事之外,就是先生講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會加入他的想法和當今時事來對比,與其說是「看前朝」,不如說是「見今朝」,字裡行間,許先生都能巧妙地藉助古代的某些事件與現代的一些案例或者生活中的常事聯繫起來,啟發我們思考社會現狀。

比如在談到「古代打老虎」,「科考案和假文憑」、「古代飲酒之厄」「古代秘書」「古代城管」「古代騙子」「古代官員迷信風水」等,談古論今之間,為許多世事的丘壑和陡坡指明了道路。

再比照旅遊業空前發達的今天,世界那麼大,我們都想出去看看,外出旅遊成為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可我們是怎麼出遊的呢?熊孩子在上海博物館打碎藝術品,被抓時他們的父母只是在拍照;中國遊客在日本攀爬櫻花樹,事後被日本新聞媒體嘲笑;中國遊客在濟州島免稅店購物後,扔了滿地狼藉的包裝袋……這樣的報道不勝枚舉。我們是否該反思,到底怎樣的出遊才是有價值的?許石林先生認為,旅行使人見世面,了解到世界的豐富多樣,眼界開闊,氣質自然有所變化。正如王安石所言:「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德,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孔子行游,是在尋求實現自己的理想平台;司馬遷巡遊,飽覽四方風物,成就史聖偉業;蘇轍泛遊,增廣了見聞,開闊了胸襟。古人出遊,皆在不同程度上舒展了志向、豐富了人生、甚至深入到骨子裡形成了生活的信念,即「遊必有方」。而當下心浮氣躁的氛圍里,旅遊很多時候往往變成了朋友圈裡的嘩眾取寵。這樣的比照,不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讀史使人明智,讀許石林先生的書,彷彿與智者交談甚歡,不忍釋卷。歷史從來不只在教科書里,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還常讀常新。正值陽春三月,院子里的桃花開的正旺,殷紅的桃花瓣上,散發著特異的芬芳。

浩然正氣貫長虹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實驗學校 曾雄

近來有幸閱讀了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彷彿打開了塵封歷史的大門,在桃花繽紛中看到了刀光劍影、鼓角爭鳴,聞到了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然而在縷縷幽香中,每個人都有所感悟,有所選擇,也許是先生有意的「進德彰賢」,讓我感受最多的是先賢聖哲們的高風亮德,從「忠心佞口一孤臣」的黃道周身上感受到了貫穿歷史長河、人間滄桑的浩然正氣!

黃道周是明朝天啟、崇禎年間的千古戇頭,在明朝風雨飄搖的末世中不顧利害得失,秉理力爭,演繹了「文死諫」的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氣節。最感動後人的是他慷慨赴義,在臨刑前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他那聲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喊出了千古浩然正氣!

這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的精神氣節,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盡劫難滄桑而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的《正氣歌》最能體現種這浩然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這首詩連用十二個典故,講的都是歷史上正氣凜然、慷慨赴義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天動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貫日月,立天地,為三綱之命,道義之根,具有氣壯山河的力量,充分表達了作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實,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從來不乏鐵骨錚錚之人。如「上下求索,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岳飛,「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不畏強權,剛直不阿」的海瑞,「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驅逐荷虜,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等等,真可謂數不勝數。正是這種精神氣節形成的浩然正氣,引導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使中華民族經歷五千年風風雨雨,經歷無數的艱險劫難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華民族這種浩然正氣植根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是起於先秦,興於漢代,定型於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的充分表現。中國的「士大夫」起點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讀書和道德修養,最終靠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士大夫」群體。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高雅的情趣,崇高的品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傳承儒家文化與人文信念的核心人群,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和自覺的實踐精神,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後來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孟子還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兩千多年來,「士大夫精神」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不變的精神核心,那就是「道」,就是「士志於道」。士大夫們致力於維護「道統」,他們堅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敢於承擔社會責任,以維護「道統」為榮,因而能夠義無反顧地跟皇帝「死諫」,得到天下士人、甚至整個國家的崇拜。而黃道周正是這樣的一個士大夫。

然而,到了清代,歷代滿清皇帝為了壓制漢人,維護統治,大興文字獄,大肆摧殘文化,殘殺侮辱士人,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乾隆時,文字獄發生了160多起,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捕風捉影,望文生義,甚至連瘋子說了瘋話也被定為叛逆而處死,荒唐至極。王錫侯,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徐駿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的句子,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嘲諷滿清沒文化,下旨把徐駿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乾隆朝修訂《四庫全書》,命各省查繳「詆毀本朝」之書,盡行銷毀,後來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超過十五萬部,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可見滿清對士人及中華文化科技的摧殘。這時的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國士大夫敢於死諫的精神氣節也被摧毀殆盡,滿朝上下,人人自稱奴才,卑躬屈膝,哪來的人格和氣節?到鴉片戰爭時,舉國上下,儘是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疊加起來的德性,在東西方列強的踐踏和蹂躪下,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就產生了,因此有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那一百多年的黑暗、悲慘、恥辱的歷史

但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是個偉大的民族,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無數的愛國志士,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慷慨激昂,英勇獻身。方誌敏、楊靖宇、趙一曼、董存瑞、黃繼光等等英烈,驚天地、泣鬼神,神州大地上又回蕩著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今天,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富強了,人民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包括精英階層,很多人開始追求物質的享受,開始崇洋媚外,甚至貪污腐化,喪失信仰,處於精神坍塌的狀態!為此,我們要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毛澤東、周恩來、雷鋒、華羅庚、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等這些當代偉人身上,都有著不同於古代士大夫的凜然正氣,那就是忠心報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浩然正氣!黨中央高舉反腐倡廉的大旗,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有了這樣的浩然正氣,我們偉大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一書會古人 美德通古今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後感

羅浮中學 賴麗珍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桃花扇底看前朝》正是這樣一本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

作者談吃說戲、品評人物故事,語言生動活潑,饒有趣味。在嬉笑怒罵中作者將一個個質樸的道理蘊藏在一個個小故事中。最能觸動我心靈的,是書中處處閃耀著的古人寬厚善良的人性之光。作者妙筆生花,像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拾起了一朵朵桃花,讓它們重新盛開。而花下,古人寬厚善良的美德,芳香四溢。

擁有一顆向善的心

小時候,我就經常問媽媽,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世界上彷彿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好人,一種是壞人。現在想來,好人,最起碼應該是個向善之人。善良之人,作者筆下比比皆是。如南朝顧琛的母親孔氏,她當家的時候拿出家裡所有的糧食救濟鬧災荒的百姓,「得活者甚眾」,救了很多人的命;明朝陝西以賣豆腐為生的溫某夫婦為救鄰居燃眉之急,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四十多年的養老錢送給了鄰居。被貶的大詩人蘇東坡花光所有積蓄勉強湊夠房款買下一套房子,遇到被賣主趕出家門傷心哭訴的老婦人,又把房子還給了老婦人,錢也不要了……

善良的人「因其善而不淹沒於史冊」。當今社會,也有許許多多心善的人。年輕教師張麗莉,在橫禍飛來時,本有充足時間躲避,她卻毅然推開學生,保護了學生,自己卻被輾軋在車輪之下;杭州長運公交司機吳斌被橫空而來的異物擊穿腹部,他強忍劇痛,緊握方向盤,將車緩緩停好,用自己76秒的堅守和生命保證了全車乘客的安全;還有「雨傘姐」和「枕頭哥」……

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本善。」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善良。善良沒有朝代,不分國家。善良是人的本性,是人與動物,人性與獸性的根本區別,是人性光輝中最燦爛的一縷。有了善良的品性,你才會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友愛朋友,也才會憐惜弱者,匡扶正義。

做事將心比心

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古代聖賢教我們做事應該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多替他人著想。

明朝南陽李威把棉花賣給三個商人,得了三百多兩銀子。不料頭一天晚上,船起火,全部棉花被燒。商人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換做是今天的我們,我們可能會非常慶幸棉花已賣。可李威卻把錢還給了商人,自己承擔損失。在巨大的利益損失面前,李威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別人。天順七年,江西人彭教進京趕考,僕人意外撿了一支金釧,為了歸還金釧,彭教不惜耽誤考試日期。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對古人來講有多重要,但是彭教擔心失落金釧的女子,沒法向父母交代,被誤會私通男子,弄出人命,所以冒著影響自己的功名前途的危險,返回歸還金釧。

偶然在網上看到的新聞:一群農民工帶著許多的行李在列車外面等,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上車,問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擔心自己的行李太多影響到趕時間上班的年輕人。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奶奶教我的,拿剪刀給別人的時候,要刀柄對著別人,刀尖對著自己……

他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他們卻選擇這樣做。一個將心比心的人,懂得推己及人,顧及他人的感受,替他人著想,讓人溫暖。將心比心,那是發自內心的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多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多顧及別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肯定會和諧很多。

常懷寬容之心

要成為一個寬厚善良的人,還得常懷一顆寬容之心。石林先生說:「量小非君子。」「前代人有雅量者,不勝枚舉。」

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接到老家來信,張家與鄰居吳家因宅基地產生了糾紛和訴訟,為界牆位置爭執起來。張英寫詩帶回去:「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遂讓出三尺,鄰居見狀,也讓出三尺。這就讓出了「六尺巷」的故事。宋朝宰相王旦真的是「宰相肚子能撐船」。寇準有才,但經常在背後說王旦的壞話,甚至經常向皇帝告王旦的狀,打小報告。王旦卻以德報怨,不但從不說寇準的壞話,還一再向皇帝舉薦寇準。

張英心胸寬廣,不與人爭,輕鬆地解決了一場民事糾紛;王旦不計前嫌,氣量非常人所能比,為皇帝選用人才,造福萬民。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我們首先得有一顆寬容的心。

當下的世界,物慾橫流。我們只想著「得到什麼」,而不願「失去什麼」。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我們變得心胸狹窄,甚至容不下他人。這讓我想到了詩人紀伯倫曾經的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 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理解和包容,是我們常常不經意間丟失,內心深處卻又極其渴望從別人身上得到的東西。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寬容的人才不會事事想到自己,才會更多地考慮別人,才有可能有善良之舉。

擁有一顆向善之心,做事能將心比心,常懷一顆寬容之心,你也是一個寬厚善良的人。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今天我們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上,我們都應該儘可能地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在寬厚善良的道路上走出一小步,而這一小步,對於另一個人卻可能是生命的一大步。

真理永遠都是最樸素的,甚至有時候平凡得我們都察覺不到。《桃花扇底看前朝》讓我遇見了許許多多品德高尚的古人。他們寬厚善良的美德熏陶著我,讓我沉醉。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寬厚善良的人都比比皆是。美德是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它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會褪色。歷史的車輪會一直前進,今天會成為昨天,我們也會成為古人,但願我們手持寬厚善良這朵美德之花,堅定地走下去。

一書會古人,美德通古今!

悠悠我心 知悉古今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後感

長城學校 李繼揚

拜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文,如沐春風。春風拂面,春雨潤物,於無聲處,卻令冰皮融化,小草破土,給人以力量,呈現的是希望。在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當下,許先生用散發芳香的筆墨,在書中巧妙地勾畫出儒家的仁愛忠義,佛教的善惡因果,讓我等既能傳承歷史,發展創新,又得以文識人,領略先生的胸懷和智慧。

許石林先生有博愛之心。書中的人物,上至王公朝臣,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搜盡三教九流。英明君主,敘其為政之失,昏庸帝王,擇其可圈之才;姦邪之徒,指出其缺德之失,高尚之士,弘揚其言行之美。一句話,因愛而生慧,石林先生的故事總能在讀完之餘,心靈一震,豁然明白,原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黎明百姓都有人性之美。又引人深思,讀古人,他人,今人,更應讀自身。桃花扇里的芳香,應讓我輩清心,明目,長智。許石林先生在書中閑談似的述說中,又蘊藏了朋友般,智者似的無聲的教誨,一個心中裝有大愛的作者,才能揚人其長、其美,才將啟迪眾生為己任。即使千言萬語,精雕細琢,亦覺意猶未盡。這就是許先生的責任心。

許石林先生有賢者之心。書中無論前人今人,先生揚清激濁,勸人向善。石林先生的語言有諷喻,但對今人,對當世之勸誡,借用一句古語,是恨鐵難成鋼。石林先生書中有憂憤之情,那是一種從未敢忘憂國的擔當。文中所述的那要臉的和不要臉的人和事,古人為相的骨氣不如妓女的氣節,今人合夥做戲賺噱頭和名氣齷齪之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洪流中,是下流賤富。石林先生引中外名言,如魯迅先生的言詞一般,痛罵「人無廉恥,無法可治」。現如今的「帶路黨,網路大V,假文憑」,在書中都被石林先生借前人噁心了一萬遍,吾輩中的失禮義廉恥者,讀此書,也會額頭冒汗,半夜心驚。罵是一種愛,頌更是一種愛。量小非君子,書中的寬厚待人,悲憫他人的祖母,勸騎車撞倒自己的小夥子趕緊走的故事,彰顯凡人美德,今人肅然起敬。讓當今的「碰瓷黨」只好找洞為鼠了。嬉笑怒罵。皆因有愛,眼中難容濁流,用心勸導,弘揚大道。這或許是徐先生的為文之初心。

許石林先生還有一顆童心。許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既有大量前朝文言詩詞作憑證,也有諸多今下流行語、網路詞添詼諧。文化人能從古籍出處中感悟,慕古今聖賢之道。市井百姓能從幽默語句中體會,做誠信正直之人。白雲蒼狗一笑中,囊括古今社會常見弊端,令人不得不作冷峻嚴肅地思考,明白古往今來,知悉後浪推前浪,歷史循環往複,又永遠前進,心懷希望者,必有未來。這大概是先生寫此作的本心吧!

在春日融融的日子,獨處一室,品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新著散發的墨香,室外飄入初春的花香,混在一起沁人心脾,神情恍惚之中,頓覺許石林先生的書名,亦道出了其君子之心:如菊花之逸,能在喧鬧中保持一份清醒,又如蓮花之潔,能在污濁中保持一份獨立。更應感謝許石林先生,為讀者精心烹制的這道家常菜勝過心靈雞湯,讓讀者咀嚼出清淡素雅,回味悠長,歷久難忘。

只有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石壩中學 林瑞彪

有緣拜讀許石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感觸良多。大作穿越千載,闡述了歷朝興亡更替的根本原因,其一就是「德」。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許先生對前朝舊事中「德」之獨特見解,確實可作為當下一面美德的鏡子。

許先生認為,在歷朝興亡的諸多原因中,君臣之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紂以天下而亡,湯以七十里而興,所系在德,豈在地之大小!」而在中華幾千年的傳統「德」之中,義與利之衡平成為了一根主線。那麼,在面對利與義的選擇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方寸呢?

「古人尚義」,我國曆朝歷代出現過許多的忠義之士。宋朝末年的文天祥,誓死衛國,兵敗被俘仍臨危不懼,從容不迫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壯句。正如他留下的自贊文「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尚義的人,寧願死也不能放棄義。

「今人尚利」,當今社會存在大量貪利之徒。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大老虎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都是見利忘義、禍國殃民之徒。他們利用手中之權力,拉幫結派,結黨謀私,中飽私囊。圖利者,有奶便是娘,而天下之利無不以屈從妥協而得之。他們就是在這社會的大染缸中慢慢地喪失了原則,逐漸成為社會的「蛀蟲」,乃至「碩鼠」,肆意地魚肉百姓。殊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他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也可把他們給拉下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人為了義可以放棄生命,以死殉道,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延續文明呢?讀聖賢書,做聖賢事。延續文明,宣揚仁義,這是讀書人之使命,更是人民教師之使命。國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已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了得到金錢,不擇手段,甚至置道德、法律而不顧者也大有人在。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弘揚傳統美德,提高思想道德品質,促進社會文明,具有重大意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能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傳承中華文明是時代的需求。

李嵐清同志說過:「凡是現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從我們古代的資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來,不要包裝。」我們要以古代忠義之士為德之標本,在當今社會中找到德的楷模。大學畢業到山區支教的徐本禹說:「我願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他是德的楷模。更有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向群、鍾南山等,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他們也是德的楷模。君子之愛人也以德,我們要向這些有德之士看齊。

今天,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庄大道上,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但富貴不能淫。古人倡導「厚德載物」,如今我們人民教師也要謹記:「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做個有品德的人,乃至捨生取義的人,這樣的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橫河中學 盧國繁

當我拿到這本書,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棟古色古香的老式宅院,紅色大門緊閉著,但一枝盛開的桃花伸出院牆外。這一幅畫面讓人產生好奇,也吸引了我的閱讀興趣,宅院裡面是怎樣的世界呢?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許石林先生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讀起來不枯燥,並且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讓人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起到了「進德彰賢」的作用,就像鄒金燦先生說的:「他將進德彰賢這一用心,溶在平易近人的文字里,如鹽入水,人受其味而不覺有東西進入腹中」。

本學期,在教學生朗讀《大學》時,有學生對「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句話不理解,正好《桃花扇底看前朝》有這一章,我就順勢給他講了這個叫李威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叫李威的農民,有一年他家棉花大豐收,棉花賣給了三個湖南商人,得了三百多兩銀子,李威把棉花交給了商人,商人給了李威銀子,雙方兩訖了,但在商人將棉花裝船,準備啟程時,船上起火了,連船和棉花一起燒了個乾淨,李威聽到這事後,主動把銀子給回商人,他說,利益至上的標準,自古以來是給一般小人用的,如果我拿了這錢,我會一生內心不安的,請成全我吧。沒想到一下子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去了,他們是被李威的做法感動吧,他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對這「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章節,我也有自己的感觸,「功名富貴皆春夢」,作為教師,對名利要有一份淡泊之心、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不忘初心,教師要擁有對名利的淡泊之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看淡名利。看淡名利是教師的為師立德之本。教師是清貧的,山區教師更是這樣,我們有的只有家-辦公室-課室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外面的燈紅酒綠的生活,我們只有看的份了。因此,教師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抵禦外界的紛擾,才能堅守平凡的崗位,才能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

隨著國家對山區教育的重視,山區教師的待遇也相應地提高了,各項教育政策都對農村教師有所側重。所以我們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並不是要我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對現有工作的充分珍惜、對教書育人過程的充分享受、對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掘。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教有所進、事有所成、業有所立。只有對名利的淡泊,我們才能真正去追求教師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

不忘初心,教師要擁有一顆敬畏之心,要敬畏職業崇高。教師是蠟燭,要有獻身的精神。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你成為教師,無論你的崗位在哪,是城市是農村,你都應該愛你工作。教師是文明的傳承者,一頭挑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一頭挑著學生和家庭的幸福。職業雖然清貧,但使命崇高;工作雖然平凡,但意義重大。如果沒有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堅守,只簡單地把教師看成謀生的飯碗,職業倦怠就會如影隨形,敬畏之心也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紮根農村教育了。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出一顆心,不帶半根去。」不論是教育選擇了你,還是你選擇了教育,都應該要做一位有有良知的教師,對得起你的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

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章節,我認為教師不但要對名利的淡泊,對教師職業的敬畏更要看到傳承的作用。李威就是以仁義教子弟,讓後代收益,他的家族出了個內閣首輔李賢,輔助了5個皇帝,使祖上三代都受到朝廷的封贈,光宗耀祖。這就傳承的力量,教師也是個傳承者,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輩子,所以教師要加強師德師風的學習,要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牢固樹立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這是當代國家領導人對我們老師提出的希望。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教師要有責任心和事業心,更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對職業的敬畏之心,抵禦外界花花世界的紛擾,堅守平凡的崗位,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教師不僅要傳授道業解惑,更要教書育人,做表率,時刻不忘初衷,用自己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愛心奉獻於「三尺講台」,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繼續前進。

厚德能載物,無德難立身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響水中學 張潤玲

初讀《桃花扇底看前朝》鬧了一個笑話,還以為是作者許石林借孔尚任的《桃花扇》來評論歷史。後來,仔細讀後發現自己望文生義。

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一樣:「所謂歷史,或者說從前,如一把桃花扇……」。面對這把扇子,作者說彷彿聞到了「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作者將本書分為三大板塊——「朝臣待漏五更寒」、「功名寶貴皆春夢」、「白雲蒼狗一笑中」。許石林先生在本書中談吃、說戲、時評,無不語言辛辣,看似無所顧忌,但實質還是歸結到匡扶世道人心上。以古觀今,確實有重大的意義。

讀本書,我彷彿看到作者在笑罵,再認真品,其實他是在勸說。許先生在文中勸什麼?他沒有教條式的說教,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文章從頭到尾都是「古代帝王」、「古代官員」、「古代士大夫」、「古代賑災」、「古代的騙子」……古代的人和古代的制度,前朝看似腐朽,今朝似乎興盛,可我們明明在歷史的朽木中聞到了花朵的芬芳——這就是「美德」!作者漫遊在浩瀚煙塵的歷史人事中,向我們娓娓道出美德的重要。

如今,「德」在社會中被提起的次數很多。究竟什麼是「德」?「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善於行,德於心,厚德才能載物。

「善於行,德於心」即一個人的善良是從他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美好品德是從他的內心所表現出來的。作者在講到古代伶人時提到他們的集體性格:「身份卑賤,但心向尊貴」。其中,元代名伶連枝秀鐵骨錚錚地說:「娶倡為妻,誰肯與之尊嚴?與其嫁而導淫於人,寧自守以獨居而死耳」。清朝同治年間,伶人郝金官將家財全部捐獻出來做慈善賑災,事後有人舉薦他當官,他說,「我是個伶人,即使當官,也會被人看不起,就不要自取其辱了。假如可以,請准許我的子孫參加科舉,我就感激不盡了。」後來,他的子孫考中了進士,還當上了翰林。雖然兩位伶人出身貧賤,但是他們的故事受到了後人的讚賞。正是內心的尊貴,才有活著時候的尊嚴!才能受到別人的敬重!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直是我心中衡量師德的標尺。身正為范,要求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也就是所謂的「無聲教育」。教師工作的「示範性」與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得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要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錶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修身立人,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對教師本身的要求,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無德難立身。

許石林先生借用《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向我們講道:「前者會使用駕馭財富,用財富幫自己發德明功,立身立名;後者不仁,被財富駕馭和奴役,身居高位卻不惜毀滅名譽牟利貪財,以不仁而擁天下財富,遭人側目唾罵,實在是受刑罰。」

很多人認為「人善被人欺」,社會太現實了,所以做好人往往吃虧。職場中,做老師的對學生嚴苛一點,卻引來了家長的投訴;當醫生的累死累活救死扶傷,卻有永遠糾纏不斷的醫患關係;本分的小城管嚴格執法,卻被當街毆打……名利場上,精心準備的公開課得到了肯定,評優評先卻給了別人;熬夜完成的醫學論文,卻被人剽竊……很多人為了自保,為了名利,慢慢地與「德」背道而馳。

《論語》里仁第四篇第十四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說:「不要擔憂沒有職位,該憂患的是自己憑什麼立在這個職位上。不要擔憂沒人知道自己,該去追求有什麼可以使人知道的。

孔子培養弟子,是希望他們能為政治國平天下,對於官職與名利利自然是不會排斥的,但強調要取之有道。學而優則仕,首先要做好自己,練好內功,有才有德,オ去致仕謀功。有沒有官位,有沒有名聲,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相應的本事與之相匹配。自己有無本領去立足擔當,有無才德去讓人肯定認可,這個才是人要憂患的,要努力去追求的。職位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過眼煙雲。這點孔老夫子是看得非常透徹的。所以他諄諄教導弟子們先要修好身,做好自己,一切要反求諸己。對於名利要看淡,泰然處之,順其自然不要去執著去求,也不是該憂患的。

幾千年前孟子也告訴我們:「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用不道德的手段獲得的名利是不會長久的。《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古人亦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

古人誠不欺我!只有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為政貴在能行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龍溪中學 李斐

品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我透過作者入理既精仍通嬉笑、談言微中不禁詼諧的文字,認識或重溫了前朝的人和事,相信曾經的美好和善良。

書中所記錄描繪的,都是作者喜歡的人和事。正如許石林先生所言,讀他們的事迹、言語,美德氣息撲面而來,心嚮往之。每一位讀到此書的人,都有一番感悟。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間里,俯仰於天地大化之間,不正是讀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嗎?

面對古人比照當下,我們要常懷一顆希賢希聖之心。道理就擺在那裡,誰都知道,關鍵在於能夠實踐、能夠擔當、能夠堅持不懈。美德,自學養中流出,更在於躬行。

前幾天看新聞獲知,截至目前,我縣入選「中國好人」3人、「廣東好人」4人、「惠州好人」74人,好人之風盛行,文明新風在我縣的城鄉吹拂。道路更乾淨,城市更美麗,市民更文明,人的精神氣質也跟著上來了!我縣高質量獲評「全國文明縣城」,可謂是實至名歸。

縣領導班子年輕,有遠見、有拼勁,敢創新、敢擔當,知全縣人民的冷暖、需求。縣黨員幹部盡心儘力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好評。

而我更想說的是:「為政不在多言,貴在能行。」

古人有嘆:夫國有善政,而德澤不加於民者,政雖善,未嘗入民也。簡而言之:為政貴在能行。也就是說,任何好的方針、政策,如果不能貫徹下去,落實到行,是談不上治道的。

一個官員,一個職務,僅僅就是一個人的頭銜,一份工作。跟人民的幸福安康、社會的和諧穩定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官者要把人民當做父母,做人民的公僕,依民情、順民心辦事,辦實事,求實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幾年我縣領導幹部求富民強縣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結成了累累碩果:招商引資迅猛發展,市場經濟日益發達,公民素質不斷提高,百姓生活殷實富足……而且發展態勢看好,人民更加期盼美好生活。但畢竟還有少數群眾,仍時常受到憂的困惑、難的纏繞,他們有就業之憂,有看病之難。這些憂,這些難,由誰去幫助解決?當然是人民的公僕——廣大黨員幹部,廣大黨員幹部只有把排憂解難的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裡,群眾才會真心實意地感謝自己的公僕,信任自己的政府。

為政者堅持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要以實實在在的行來取信於民,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實幹安邦,空談誤國。領導幹部必須時時處處堅持重實際,說實話,務實事,求實效。「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同志,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令人敬仰。

可是,你看,被網友稱為「六百帝」的廣東省委原常委、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因受賄1億1125萬餘元被判處無期徒刑。東窗事發之前,萬慶良曾就「房價飆升廣州市民幸福嗎」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年輕人要轉變觀念,從有住房變成有房住,租房也可以,「我工作了20多年,還沒買房,現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每月交租600元。」一時之間,輿論嘩然。萬慶良面對記者,標榜自己清廉。而背面,他則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索取、收受巨額賄賂;嚴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多次出入私人會所。這樣的雙面人,令人噁心!

為政者要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如書中所說,「所謂父母官,就像民之父母那樣體恤子民」。這樣為政者的行才會辦實事有實效,才會興民利除民害。因公殉職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在擔任福建省政和縣縣委書記之初,該縣經濟發展長期處於福建省倒數第一,為了帶動山區群眾脫貧,他深入貧困村,開展駐村蹲點調研,把脈問診,分類推進精準扶貧。他帶頭撲下身子,捲起褲腿、跑田坎,穿長筒雨鞋走爛泥田……在廖俊波的帶動下,沒有工業基礎的政和縣打造起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兩年時間,政和縣一躍從倒數第一翻身進入了全省十佳。政聲人去後,豐碑矗人間。

而不是為個人撈取政治資本,為自己升遷鋪路,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績,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樣不可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只能被人民唾棄。如安徽原副省長王懷忠為了個人陞官,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樹碑立傳,竟讓阜陽人民多背了20億元的債,老百姓罵他是「王壞種」。

如今我縣人民正在努力開創各項事業的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藍圖,困難很大,任務艱巨,這就需要全縣各級領導幹部堅持求真務實,全面科學判斷形勢,牢牢抓住機遇,緊緊扭住發展第一要務,負重自強,以更新的觀念、更快的步伐、更好的政策、更實的作風,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狠抓落實、務實求效的強大合力,開創我縣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謹記:為政貴在能行,行則成。

歷史就是一把桃花扇,文須有益於天下,許先生將憂世之心化為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其實是在勉勵今日的士君子,甚盼諸君莫辜負先生的深情。

讀史明智,修德進業

——讀《桃花扇底看前朝》有感

柏塘中學 巫麗燕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讀書好比隱居山林,可以避開世俗的紛爭,避開塵世的喧囂,獨享一份精神的愉悅自然。所以每當得空時,我都會倚坐書桌前捧起書本,翻一翻,讀一讀。在書籍的思想聖殿里盡情翱翔,忘卻一天工作的疲勞和一些生活瑣事的煩惱。

最近我讀了許石林老師的《桃花扇底看前朝》,初捧書時,有點不解為何是在桃花底下看前朝呢?前朝和桃花有何關聯呢?讀過作者自序後才明白,原來是把歷史比作了一把桃花扇,在那日漸黯淡的扇面上,前人留下的斑斑血跡,猶如殷紅的桃花瓣。看到這把扇子,彷彿聞到了飄散在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輕輕搖動這把扇子,彷彿桃花紛紛在春風中飄飄欲墜……

作者游刃於歷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將、黎明百姓。讓鮮少讀史書的我,沉迷其中,意猶未盡。許老師說過:「讀古籍,即做選擇題,不做考據題。我選擇,即我相信。」此刻,我猶如站在桃花扇下凝望著那一片片在風中翻飛著的殷紅的桃花瓣:文天祥伶仃飄零,丹心不悔;曹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採菊飲酒……他們選擇了永恆,縱然諂媚污衊視聽,也不隨波逐流,這是執著的選擇;他們選擇了犧牲,縱然馬革裹屍,魂歸狼煙,這是豪壯的選擇;他們選擇了清貧,縱然終日難飽,也願怡然自樂,躬耕隴畝,這是高雅的選擇。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社會文化繁榮了。現代社會已跨入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的一個嶄新時代。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更多元化、個性化。可是也造成了人們思想認識、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的混亂、模糊,道德水平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冷漠」、「道德缺失」「信仰淪陷」一個又一個的字眼進入眼球,每一個都在拷問著我們這些自詡「聰明智慧」的現代人到底怎麼了?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呼喚傳統美德。

而擁有號稱「太陽底下最光輝事業」的教師,更是需要召喚美德,為人師表,立德樹人。

時下,許多老師都在感嘆:學生越來越不受教了。很是著急啊!師生關係更是空前的緊張。其實,這是師生之間的信任危機。學生越不聽話,老師越嚴格,就越高壓。久而久之,似乎逐漸忘記了信任、寬容才是和諧的師生關係之根本。在書中《王道本乎人情》一文中寫到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曹彬在徐州當官的時候,手下一個小吏犯了錯誤,按照規定,要挨杖責。曹彬經過審問,決定先不打這個人,給他把懲罰記下,直到第二年才執行。旁人都不解,以為是這個小吏給了大人什麼好處呢?曹彬說,是因為聽說他去年剛剛結婚,如果那時候打他,怕給他的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災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是成長著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對待犯錯的學生,不能動輒就上升到思想道德層面,容不得半點辯解,一棍子打死。他們需要的是幫助和引導,此時,教師的寬容和信任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像曹彬對待犯錯的小吏一樣,當學生犯錯時,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訓,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理解他們的感受,給出恰當的指引。寬容是一種溫柔的力量,對別人的過錯能寬容原諒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如果我們都能有曹彬為人境界之高的話,許多師生問題或許就都不成問題了。

古語云:「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懲罰的手段。該如何懲罰才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呢?我想起了《懲罰的藝術》一文中提到的家法,甚是有趣,頗有啟發性。「家法」為何物?家法,是舊社會家長生氣時,用來打孩子的一根類似棍子的東西。它是一根木板中間削空而成,空心的,打下去,兩片木板互相抵消力量,所以聲音大,但打擊力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動用家法,打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恢復秩序、規範禮儀、還原規矩才是目的。記得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學生,紀律比較散漫,性格比較偏激,經常在課堂上頂撞老師,在班級里起到了一個不良的帶動作用,此時必須得採取必要措施,以儆效尤。可是如果採取嚴厲的懲罰手段的話,有時反而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就如作者所說「人與人鬧矛盾,往往以氣對方為主,以氣對氣,這是很不明智的。」所以,我借鑒書中古人的做法,動用「班法」—罰他打掃教師辦公室衛生一星期。這種懲罰,既起到了警示作用,又不至於罰得「皮開肉綻」,緩解敵對情緒。一開始,這個學生還抱著一些抵觸情緒,有些許不情願,可是我每天陪著他一起打掃。在打掃的過程中,適時給予引導:看到辦公桌上一疊疊的作業本時,告訴他,老師的辛勞;看到辦公桌旁的老師在埋頭改試卷時,告訴他,老師的認真……慢慢的,這位同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改變了對老師的態度,從此以後,一有時間就自覺幫老師整理辦公桌。如此看來,古人的懲罰藝術還是有值得借鑒之處。。

合上書本,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在標新立異的今天,「創新」無疑是時代的要求。但是創新,是不是代表著要全盤否定傳統和歷史呢?其實不然,而是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前人的嘉言懿行,在任何時候都值得後人繼承和發揚。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選擇題,以至於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在於我們的選擇。如今,我不也在做「選擇題」嗎?我選擇努力把自己變得寬容一些,簡單一些,善良一些。在閱讀中,面對古人對照當下,選擇相信曾經的善良和美好,讀史明智,修德進業!

文字校對:徐慧晶 朱巧茹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ZTS 不算宣言
這組表情包你看星不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