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鄭培凱:雪泥鴻爪撩起了蘇軾的詩情

鄭培凱:雪泥鴻爪撩起了蘇軾的詩情




「雪泥鴻爪」是我們常用的成語,描述飛鴻落在半融的積雪上,雖然留下了爪印,很快就會消失,只余化為雪水的回憶。因為意象鮮明,後來就成為詩文中慣用的典故,比喻往事中殘餘的記憶痕迹,多少帶著傷感的情緒,讓人聯想到「春夢了無痕」,生命的經歷如過眼雲煙,卻又更為冷峭孤凄。



原典出自蘇軾的一首和詩,是寫給他弟弟蘇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

?

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寫得非常精彩,乍看平鋪直敘,卻又比喻深刻,道盡了離別的遺憾與牽掛。思念不但綿綿不絕,而且來回往複,在心底疊加起過去相聚的場景,徒增悵惘。前半段詩意帶有普世性的人生感慨,點出個體生命與宇宙時空的交集,一霎即逝,很像夢幻泡影。但人生又有實存經驗,並非虛幻,後半段詩就敘述了詩人與弟弟共同經歷過的生命片段,往事並不如煙。




詩作於嘉佑六年(1061)十一月,蘇軾二十六歲,赴鳳翔擔任簽判。弟弟蘇轍送行到鄭州,經過澠池,分手後,蘇轍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病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這首詩有蘇轍自註:「

轍曾為此縣簿,未赴而中第。

」說的是當年(1056)曾獲授澠池縣吏,因為中了進士而沒有上任,對澠池是有感情的。「舊病僧房壁共題」一句也有自註:「

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寫的是兄弟隨父親蘇洵離開四川赴汴京應試,經過澠池,在僧舍中住宿停留的情景。可以想像,兄弟二人相親相愛,同進同出,在澠池寺院中寫詩題壁,那年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九歲,正是青春年少,意氣昂揚之時。



五年之後,兄弟在澠池附近分手,各奔前程,不禁想起當年的經歷。蘇轍詩中提到「長途怕雪泥」,引發蘇軾和詩的想像翱翔,塑造出雪泥鴻爪的意象。而「僧房壁共題」一句,則讓蘇軾想到,此時老僧奉閑已經辭世,題壁也已壞圮無存:「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時過境遷,令人感懷。「無言騅馬但鳴嘶」一句,更使得蘇軾回憶起當年路途的艱辛:「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寫下這兩句詩後,還加了自註:「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當年的路途崎嶇,馬都疲累而死,換了蹇驢,才抵達澠池。時光易逝,往者已矣,更當珍惜生命的意義。



蘇軾的和詩寫得好,靈感來源清清楚楚,創作思維的脈絡有跡可循,蘇轍讀到,一定是心有戚戚,可謂和詩的典範。然而,有人解詩卻偏偏要節外生枝,無中生有。查慎行《補註東坡編年詩》引《傳燈錄》:「

天衣義懷禪師雲,『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先生此詩前四句暗用此語。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糾誤,說典出《五燈會元》。這兩人解詩,認為蘇軾深受佛家影響,因此,蘇軾雪泥鴻爪意象的靈感,來自禪家語,是佛學影響詩學的例證。這個說法被王文誥斥為穿鑿附會,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批評查慎行「誣枉已極」,而馮應榴以為典出《五燈會元》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凡此類詩皆性靈所發,實以禪語,則詩為糟粕。句非語錄,況公是時並未聞語錄乎?」





雖說詩無達詁,只要解得通就行,但是亂引佛典,扭曲原意,就難免混淆視聽之譏了。王水照註解此詩,特別贊成王文誥的評論,指出《詩人玉屑》卷十七引韓駒《陵陽室中語》,把雪泥鴻爪作為蘇詩「長於譬喻」的例證,並且引申說:「蘇軾從『雪泥』引發,變實寫為虛擬,創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所留痕迹,以表示人生的偶然、無定之慨,不必拘泥佛典。」



其實,蘇軾寫詩的想像力極為豐沛,上天下地,縱橫六合,頗有李白的氣勢,是佛典羈絆不住的。方東樹說,「東坡隨意吐屬,自然高妙,奇氣峍兀,情景湧現,如在目前,故是古今奇才無兩,自別為一種筆墨,脫盡蹊徑之外。」仔細分析起來,「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用字平實,如行雲流水,但又工整妥貼,是文字藝術的傑作,反映了青年蘇軾詩思的靈動。紀曉嵐評論此詩說:「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




所謂的「單行入律」,在此特別指這首七律的頷聯(三、四兩句)雖然文字對仗,表面上看來兩兩相對,但意思卻非靜態的相對,而是一種動態的相承,意識繼續流動,讓詩思的邏輯更進一層,臻於妙境。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三講七言律,要有起、有承、有轉、有合,特別說:「承為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或用事引證,要接破題,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蘇軾此詩的頷聯,對仗工整,既寫意,又寫景,既寫實,又象徵,承上啟下,讀來歷歷在目,又遼渺高遠,杳然無垠,開拓了生命寓意的無限想像空間。



這是一首和詩,是有明確對象的。蘇軾呼應弟弟蘇轍的感懷,兄弟同心,是非常個人化,完全屬於私人空間的情感交流。但是,

詩人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化個人的感懷為普世的情懷,把自己親身經歷的情景,上升到詩的國度,讓所有讀詩的人,感到瀰漫在天地間的情懷,清風明月都是詩,雪泥鴻爪皆是情。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沈雷:弗格森退位是王朝落幕,溫格離開則是時代終結
羅傑·克勞利:這部剛賣給中國的英劇里,有刷新你認知的犯罪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