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大佛重現,建築投影技術讓阿富汗人民重新找到了精神支柱

大佛重現,建築投影技術讓阿富汗人民重新找到了精神支柱

夜幕落下,阿富汗被炸毀的大佛前聚集了一千多名當地的民眾,有的屏息凝神、有的小聲討論,在場的所有人都焦急等待著。大佛被點亮的那一霎那,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消失已久的笑容。

巴米揚大佛是阿富汗人的精神支柱,就是這麼神聖的雕像,在十四年前,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只留下了一些殘害和佛像形狀的石窟,基本上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事實上,巴米揚大佛曾屢次遭遇劫難,但仍得倖存,直到2001年,它還是沒能躲過劫難,被塔利班炸毀。

幾乎從巴米揚大佛被炸毀的那一刻,全世界就開始談論有關重修大佛的話題。14年來,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試圖復原佛像,由於各方面的限制,均未能如願。如此浩大的「復原」工程,我們中國做到了!來自中國的張昕宇和梁紅夫婦及其團隊,利用先進的建築投影技術,成功對53米高的大佛進行了光影還原,並以此方式向中阿兩國的友誼致敬!

張昕宇和梁紅夫婦表示,當聽說日本科學家想用激光技術進行影像還原,卻因技術不成熟而未被批準時,他們就想,為什麼不能用建築投影技術讓全世界再看一看大佛的原貌呢?

說干就干!2015年他們開始著手這個項目。但是對大型佛像進行建築投影並不簡單,稍不留神就會因高溫對佛像造成二次損害,加劇其裂塌過程。為保證安全及真實,張昕宇和梁紅專門組建技術團隊,聘請喀布爾大學專家南希·杜普里做諮詢顧問,並多次前往當地博物館查看1500多年前的佛像資料。

在克服了重重困難和挑戰後,中國團隊終於安全、環保、真實地對大佛進行了成功的1:1的影像還原。

近年來從事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的張教授稱:「由於受到自然災害、經濟建設、旅遊開發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寶貴的文化遺址遭到破壞,如何有效保護、研究與開發這些文物文化資源已經顯得非常迫切。通過各類技術手段數字化修復和復原這些文化遺址,已成為再現它們的重要手段。」

想要光影還原一處遺址,首先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考證,弄清楚從前這個遺址長什麼樣子。阿富汗的這尊大佛是近代被損毀的,留存的資料相對比較豐富,可以通過一些照片或者影像資料了解它從前的樣子。

研究和考證工作特別重要,是數字重建一處遺址的關鍵。之後就是三維重建的過程,研究人員會通過採集的數據確定最終投影的細節。由於光影最終落到的物體並非一個平面,因此還需要了解「畫布」的情況——比如阿富汗的這尊大佛,仍有部分形體存留,投影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部分的存在。

完成了三維數字模型的重建,還需要對現場的環境條件進行分析和研究,現場利用的技術主要是投影拼接,這對最終效果的實現也十分重要。

如今,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全息影像、移動互聯網、沉浸式數字體驗等技術,都可以真實再現文化遺址的歷史風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AR文化遺產保護:追文化遺產也可以成為潮流
成化帝的「不倫戀」,千年後在這件瓷器中被解讀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