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物館策展人設計師研究者一致推薦:《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

博物館策展人設計師研究者一致推薦:《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

博物館頭條攜手

策展人、設計師、研究者

聯合推薦好書

《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

作者:妮娜?西蒙

譯者:喻翔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5

美國博物館學家妮娜?西蒙的《參與式博物館》是一部反映國外博物館最新發展趨勢之一「參與」(participation)的重要著作。在博物館2.0時代,參與式博物館的目的是,既能滿足觀眾對積极參与的需求,又能傳播館方的使命、推廣其核心理念。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參與」的設計,介紹了參與式博物館的核心原則;第二部分則列舉了「參與」的四種實踐,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參與式項目。整本書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參與」的各個層面,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參與式博物館體系。

嚴建強教授推薦: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參與式博物館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中國積澱了數量龐大又內涵豐富的文化遺產,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10月31日,第一次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件/套。同時,作為文化遺產徵集、甄別、保護、研究、闡釋與傳播機構的博物館,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地發展起來。如何在博物館數量急驟增長、公眾文化消費日益提升的今天「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成為博物館界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喻翔翻譯的這本《參與式博物館》為此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案。我在2013年將喻翔招為碩士研究生。他本科學的是英語專業,雖然踏入文博圈是「半路出家」,但我告訴他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專業優勢,積極引入西方前沿的博物館學著作和理念,供我國博物館界參考借鑒。《參與式博物館》便是他「出家」鑽研的處女作。書中提到的參與式博物館以及「參與」,是近年來在國內外被高頻率使用的概念。由於翻譯上的處理和國情差異,「參與」在國內往往與「互動」畫上等號,停留在展廳內設備操作的層面。而本書所說的「參與」則是指博物館通過一定的程序與方法,將觀眾、社區的願望與智慧納入自己的各項業務工作中,其重點不是通過操作進行學習,而是深度介入博物館展覽的實際建設。這一由新博物館學運動延伸而來的理念,在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傳統土壤孕育下,在互聯網新媒介技術的助益下,成為歐美越來越多博物館的立館範式,引領當代發展的潮流,並被新媒體聯盟提升到戰略高度,連續兩年寫入博物館版的地平線報告。

就在公眾參與之風吹拂西方博物館界之際,中國博物館界也開始滋生公眾參與的意識。機緣巧合,喻翔著手翻譯本書不久,我們便迎來了國際博物館學知名高等學府——荷蘭王國阿姆斯特丹藝術大學萊茵瓦爾德學院(Rein wardt Academie AHK)RiemerKnoop教授的造訪。為增進兩國間博物館學交流,Knoop教授打算與浙大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合作舉辦一次工作坊(workshop)教學,而主題恰好就是「參與式博物館」。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2015年9月,Knoop教授與其同事MarjellevanHoorn女士來到杭州,對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2015級研究生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工作坊教學。這場別開生面的工作坊不僅融合了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而且特彆強調學員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是名副其實的「參與式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在中國博物館學專業教育領域尚屬首次,在海內外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參與式博物館要求作為博物館利益相關者的觀眾能夠在不同層次上參與博物館的各項事務,尤其是展覽和教育活動。參與理念的出發點是,展覽的服務群體是觀眾,展覽建設的目標是更好地將觀眾的理解與展覽的傳播目的相連接。然而,在展覽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儘管策展人與設計師對空間形態的認知有著經驗上的把握,但這其中多少帶有對觀眾願望及期待的猜測,這種猜測在多大程度上是準確的,只有在實際的開放運作中才能知道。但如果在展覽建設的過程中觀眾可以直接參与,將他們的思考與行動貢獻給博物館,就可以有效規避設計師、專家、領導等館方人員的片面臆斷,保證展覽更符合公眾的需求。令人欣喜的是,《參與式博物館》的作者妮娜·西蒙對觀眾喜好並不是採用簡單從眾的方式,而是作出了細緻的分析,提出參與程度不同的四種模式,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博物館界人士參考借鑒,從而使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適應範圍和可操作性。這正是那些重視互動操作的科學博物館、強調欣賞觀摩的藝術博物館,都對參與式博物館的概念青睞有加的緣故。

如果說從展覽建設入手來有效提升博物館品質是對博物館基本功能的一種夯實,是對博物館業務主幹的一次澆灌,那麼參與式博物館便是對博物館運營實踐的一次領異標新的嘗試,是從主幹生長出來的支芽。隨著《參與式博物館》的引進,這根支芽能否在中國孕育出茂密的枝葉?能否促進中國博物館展覽的傳播效益及品質有進一步提升?能否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同時把過去的積澱和當下的生活相耦合?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更在每個人的手中。

作者:浙江大學嚴建強教授刊登於:中華讀書報

博物館開啟付費會員制,你會為此買單嗎?

書摘:

布魯克林博物館和COSI的利基會員制

(下列藍色方框滑動查看)

2009年,布魯克林博物館實行了一項名為「第一粉絲」(1st Fans)的會員制,第一粉絲製度實行後的第一年就吸引了超過500名會員。儘管80%的成員都住在紐約,但還是有來自全美23個州,甚至其他10個國家的會員,他們對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活動非常支持,如果他們來不了博物館的話,還可以在網上收到福利。博物館讓觀眾積极參与的模式之一就是會員制。會員是付了錢給博物館的,他們擁有參與館方事務的一定特權。不過遺憾的是,很多會員與文化機構之間已經淪為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人們成為會員並不是為了與館方建立聯繫,或是對館方的內容有所貢獻,而是單純為了打折的門票。

為什麼那麼多的機構都把會員特權當成年票在搞?大部分博物館要靠門票收入維持運營,所以會員就自然而然變為一種商品了(而且轉型得很成功)。會員特權像是博物館體驗(有些地方則是博物館群體驗)以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的形式打包。大部分博物館會員都是投機會員(value members),他們成為會員就是為了省錢,他們會計算參觀成本,如果成為會員,每年來參觀兩三次的話還是划得來,所以就這樣交錢成為會員了。

投機會員到底問題出在哪?從經濟學角度看,他們做的是長期風險投資。投機會員和真心喜歡的鐵杆會員(affinity members)有很大的差別。投機會員招之即來,但如果會員制一旦改變,就留不住他們了,這跟鐵杆會員恰恰相反。如果你的會員制面向的都是極不穩定的投機會員,那你就很可能會錯失那些想跟博物館建立長期關係的會員,比如捐贈者等。

從理論上說,會員是館方最好的觀眾——他們是最有興趣參與的群體。把會員特權當作年票在搞簡直是對文化機構的褻瀆,文化機構應該多想想如何提升這些超級觀眾的利益和價值。

個性化技巧能夠同時提升會員特權的價值和對文化機構的感情。首先就要把上面這兩種會員分而治之。把年票發給投機會員,對鐵杆會員則採用另外一種制度。這就需要館方多關注其特有資源——門票折扣、個人關注、深度體驗的機會——這些資源都是會員想要的。這樣既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又能給不同類型的會員帶來滿意的體驗。

對於有年票的會員,個性化技巧就是吸引他們不斷來參觀。這種人在付錢成為會員時都計算好了,他們每年要來多少次才能「收回成本」。但很多會員買了年票,其實還是不清楚館方到底能提供什麼,這就像那些簽名要減肥的人一樣,只是覺得減肥是個不錯的主意。他們需要館方的信息反饋,並提供相關的內容。工作人員要跟會員說清楚館方可以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這樣會員才有動力再來。如果投機會員一年之後不再續費了,那說明這家機構根本沒讓會員知道參觀對他們的生活來說有什麼關聯、有哪些價值。

鐵杆會員希望能與文化機構有更深層次的交流。這種願望要求館方多多關注會員個人,而不是發個郵件就了事。不同的會員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會員想做志願者,幫館方做點事;有的想要享受一些特權,比如參觀館方的幕後工作、快速跟蹤現場活動、訂票等。

第一粉絲是利基會員制的一次嘗試,布魯克林博物館希望在未來能給會員提供整體推銷。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會員部門主管威爾·卡里(Will Cary)談到第一粉絲時,他說:「我們希望第一粉絲朝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我們在開營銷會議時考慮過做整體推銷,目的是要吸引退休市民加入到第一粉絲中來。」

在2009年1月的一次活動中,街頭藝術家Swoon和她工作室的同事正給「第1粉絲」會員製作絲網印畫。這些作品(以及活動本身)是「第1粉絲」會員的福利。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科學與產業中心(COSI)也進行了一次類似的嘗試,其目標定位在有小孩子的家庭,這種家庭的興趣和需求和有大孩子的家庭稍微不同。2009年春,COSI推出了「高級會員」,會費是125美元(普通家庭會員只需88美元)。高級會員有機會享受一系列的優待,比如,在周末上午可以提前進入小朋友天地(COSI內一個專給幼兒玩耍的活動場所)、享有參加各項活動的優先權、享受全美其他兒童博物館的優惠。高級會員設立的前8個月,就有329個家庭加入,雖然與COSI的18000名會員總數相比,這點人數算不了什麼,但這至少標誌著在「因客施服」上邁出了第一步。

這種特殊的會員制是針對利基觀眾群的個性化,而非觀眾個體的個性化。給會員提供由上到下的整體推銷意味著這種特殊的會員制只是投某些利益群體之所好。但是館方最終要達到的是個性化會員制——一套能夠及時追蹤並回應每位觀眾利益需求的機制。有一個機構就已經做到了這點,不過,作為娛樂場所的它有著與文化機構截然不同理念,它就是賭場。

(以上摘自《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時代》)

妮娜?西蒙(Nina Simon),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魯茲市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系兼職教授,畢業於伍斯特理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曾為全球上百家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提供諮詢服務和參與式項目設計。2010年出版《參與式博物館》,該書在博物館界大受好評,榮登美國博物館協會2010年度最佳暢銷書榜首,她也因此被《史密森學會會刊》譽為「博物館的遠見者」。2012年榮獲美國博物館協會南希?漢克斯獎。此外,她還設有人氣博客「博物館2.0」,並在TED等平台上向博物館界及公眾傳播其參與式博物館理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頭條 的精彩文章:

多件明清文物在英國博物館被盜 一月內全球驚現6起「博物館大盜」
義大利大展今在首博啟幕 17家博物館102件藝術品呈現「文藝復興」全景

TAG:博物館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