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育嬰箱的嬰兒長不大,原來是因為缺少媽媽的懷抱

育嬰箱的嬰兒長不大,原來是因為缺少媽媽的懷抱

文 曹高舉

身體接觸不僅是心理的需求,更是生理的需求。很多父母以工作繁忙、生活緊張為借口,把孩子扔給老人、保姆或者其他代理人來看管,以為這樣就解放了自己的雙手,贏得了寶貴時間,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1

女性一般懷孕十個月足月分娩,有的嬰兒早產,五個月生出來了,這些嬰兒要在哪裡長大?育嬰箱。

育嬰箱是20世紀醫學領域精密護理技術的巨大進步。

兒科醫生認為:早產嬰兒的神經系統非常脆弱,受不了人們照顧時候所產生的接觸。

所以,最初的育嬰箱上都貼有一個醒目的標語「不準觸摸」。

育嬰箱的條件設計的非常完美,溫度、濕度、氧氣,食物供應精細到以毫克計算,還有撫慰性的紫外線,科學家還設計了種種無須身體接觸的照料方法,就是不讓護士用手去觸摸育嬰箱里的嬰兒。

醫生髮現,這些新生兒體重不會有任何增加,不管在育嬰箱中放多久。

育嬰箱里的嬰兒發育不良,長不大,一直是醫學上一個難解的謎。

2

直到有一天,有醫生觀察到英國一家醫院的有些嬰兒儘管在育嬰箱里,還是能正常長大。

調查發現這些嬰兒都是由一位夜班護士照顧的。

心理學家去調查,最開始護士不承認,後來警方介入了,護士被迫坦白她違反了操作規程。

她發現那些孩子在育嬰箱裡面哭,覺得非常可憐就偷偷把育嬰箱打開,抱一抱,拍一拍,摸一摸。結果這些孩子都能長大,其他孩子都長不大。

至此,心理學家第一次發現了,身體接觸不僅是心理的需求,更是生理的需求。

心理學家把人類對肢體觸摸的需求稱之為皮膚飢餓。

如果兒童得不到足夠的愛撫、擁抱、親昵,就會形成的一種潛在而又深刻地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感,如果這種感覺過於強烈,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心理學稱之為「皮膚飢餓症」。

患有「皮膚飢餓症」的孩子會出現抑鬱、不合群、膽怯、躁動不安的情緒,以及食欲不振、營養不良、智力衰退、自發地咬手指、啃玩具、哭鬧不安等異常行為。

3

中國人說:有奶便是娘。事實果真如此嗎?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洛將剛剛出生的小猴子與猴媽媽分離,進行人工餵養。

在餵養小猴子的房間中,安放兩隻金屬絲製作的「猴媽媽」。

一隻猴媽媽是用金屬絲框架製作的,上面固定一個餵食猴子的奶瓶。

另一隻猴媽媽則在金屬框架外面裹上一層毛茸茸的軟布,上面沒有放任何食物。

實驗者觀察發現:小猴子除了在飢餓的時候趴到金屬框架的猴媽媽身上吃奶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在柔軟的猴媽媽身邊度過。

當小猴子對外界刺激感到害怕時,就會去擁抱柔軟的猴媽媽,而不是擁抱提供食物的金屬絲猴媽媽。

哈洛得出結論,小猴子對媽媽的依戀並不是因為有奶吃,而是在於有沒有溫暖、柔軟的肢體接觸。

4

後來,哈洛產生了「絕妙創意」——讓小猴子與布制的猴媽媽產生情感,而布猴媽媽卻可以轉瞬間變為魔鬼,以使小猴子受挫而沮喪。

第一隻猴媽媽在設定時刻會噴出高壓空氣,空氣之強足以把小猴子的皮都吹掉。在此情況下,受到驚嚇的小猴子不惜一切代價地緊貼著布猴媽媽。

接著,實驗小組又造出了第二隻猴媽媽,它的身體劇烈的前後搖擺。搖擺得如此之凶,以致於趴在媽媽身上的小猴子的頭和牙齒嘎嘎作響,可是小猴子還是把媽媽抱得越來越緊。

第三個猴媽媽肚子里裝了彈簧,會把小猴子從肚子上彈出去。小猴子被彈出去以後,又從地上爬起來,重回布猴媽媽的懷抱。

最後,實驗小組造了一隻箭豬布媽媽。在指令之下,箭豬布媽媽會從腹部彈出許多銅刺,小猴子被銅刺所阻,感到非常受挫,可是等待銅刺縮回去以後,小猴子又會重返媽媽的懷抱。

最終,哈洛實驗小組放棄了布制的猴媽媽的創意,因為他們找到了更好的設計——真正的猴子厲鬼媽媽。

為了製造這樣的媽媽,他們先把母猴子在孤絕中飼養,然後想辦法讓它們懷孕。不幸的是這樣的母猴子不會跟公猴子發生性關係,哈洛與其助手又製造了一種「強暴架」。

當小猴子生出以後,實驗者發現:這類媽媽粗暴而嗜殺,它們從來不會象一般的猴媽媽一樣把哭泣的小猴子抱在懷中搖動,它們根本就不顧小猴子,喜歡把小猴子的臉往地上摔,並在地上揉搓,更有甚者會把小猴子的腦殼咬碎。

殘酷的實驗室成了精神病猴子的聚居地。

5

猴子如此,人類也不例外。

母親的情緒和照顧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當嬰兒從穩定的照顧者那裡獲得穩定的、高質量的照料時,更容易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

養育過孩子的媽媽都聽說過「愛只需要8秒鐘」的說法。

如果一個嬰兒不飢不渴,身上也打理得整潔乾爽,還在不停的哭鬧,一般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這時候,只要你充滿疼愛地擁抱他,愛撫8秒鐘,他就會停止哭泣,安靜下來。

被觸摸的感覺可使人體充滿活力,並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協調,促進大腦發育。通過對孩子的撫摸、擁抱還可消除孩子的疲勞感和疼痛感,減少或解除孩子對某些可怕事物的緊張感。

常在懷抱中的嬰幼兒能意識到同親人緊密相連的安全感,因而啼哭少、睡眠好、體重增加快、抵抗力較強,智力發育也明顯提前。

這些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開朗活潑,有自信和自尊,懂得愛別人,能與人共情,沒有暴力傾向,知道自我的邊界,不對別人過度要求。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在幼年時與父母接觸較多,關係密切;極少數心理異常的學生,在幼年時都與父母接觸甚少,關係疏遠。

對少年管教所一千多萬孩子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多數存在兒童期就和父母分離的事實。

很多父母以工作繁忙、生活緊張為借口,把孩子扔給老人、保姆或者其他代理人來看管,以為這樣就解放了自己的雙手,贏得了寶貴時間,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有些父母把孩子這個月送姑姑家,下個月送到大姨家,半年後送到姥姥家,一年後又有保姆來看護。這種頻繁更換代理人的孩子很難建立一種安全的依戀關係,不斷體驗被拋棄的感覺。

並不是說那個看護人不愛她,而是,這個孩子會覺得愛是不穩定的。這種不斷的寄養經歷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很難信任別人,很難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

有思想,有內容,有情懷

不雞湯,不雞血,不蹭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高參 的精彩文章:

貪腐,真的不是世界觀改造的問題,而是貧窮植入的心理程序

TAG:心理高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