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檔案館記錄光陰的故事,這是一個老知青的一輩子

家庭檔案館記錄光陰的故事,這是一個老知青的一輩子

余炳賢是黃石文化名人、大冶首屆十大文化名人,他是大冶民間文化的研究者。今年,在大冶市檔案局二樓,余炳賢家庭檔案館落成。這裡集中了近萬件家庭檔案資料,除了家庭成員各種證件、發票,還有發表個各種作品、書籍,甚至還有餘炳賢半個世紀前的小學畢業證、知青證。

身世離奇的「遺腹子」

1941年,余炳賢出生在大冶茗山鄉余祠村余門前灣,上面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他卻在武漢長大,直到1963年。

出生前3個月,父親因病去世。家裡貧困,母親實在沒有能力養活這個最小的孩子,就將他送到陳貴鎮張禮洪灣。

當時,國民黨一支抗日部隊駐紮在張禮洪,幼小的余炳賢身上長滿癤子,在部隊老軍醫治療下才恢復。部隊姓向的一個副官結婚9年沒有孩子,便收養了5個月大的余炳賢,帶回武漢青山老家向家灣,取名向世賢。

然而,養母生下弟弟妹妹後,對余炳賢日漸冷落,他逐漸感覺到了什麼。後來無意中得知自己並非親生,而是從大冶張禮洪抱養過來的。

1962年元月3日,余炳賢在《湖北日報》看到一則消息,上面寫道大冶陳貴公社張禮洪大隊業餘劇團辦的好,群眾喜聞樂見。他給張禮洪大隊支書張文藻寫信,請他幫忙尋找親生父母,並寄去自己的一張照片。

兩個月後,余炳賢收到回信。張文藻在信中告訴余炳賢,他是茗山余門前村人,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尚在,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都好。得知余炳賢的消息後,二哥準備來洪湖接他。

1963年2月5日,余炳賢準備坐船回洪湖,不是因為沒票就是身體不舒服,船沒坐成。直到第三天,余炳賢才順利買票登上武漢碼頭。就是這趟船,二哥拿著照片,準備坐船去洪湖找余炳賢時,兩人遇上了。

「真是天意,我搭了三天船,偏偏就在這天碰到哥哥。」余炳賢說,他懷著欣喜若狂的心情,跟著二哥坐火車回大冶,見到日夜思念的母親。母子見面抱頭痛哭的場景,他仍歷歷在目。回到茗山後,他便講名字向世賢改為余炳賢。

這些故事,余炳賢寫成回憶錄《萍蹤追憶》,在2005年出版,保存在檔案館裡。

半農半工的「老知青」

回大冶以前,余炳賢在武漢學過打鐵、賣過發糕,還學過皮影戲、當過代課老師,後來回大冶務農務工,他從沒有放棄對文字的熱愛。

在余炳賢家庭檔案館裡,有他的一個知青證。上面顯示,余炳賢1959年從武漢三中畢業,1961年12月從武漢下放到洪湖,後轉到大冶茗山。根據當年大冶知青辦的統計表顯示,余炳賢是大冶第一個下放知青。

然而回到茗山後的很長一段,余炳賢的知青身份不被承認。當地村幹部認為他來歷不明,給他戴上「政治嫌疑分子」的帽子。

除了種地,余炳賢在礦山建築隊做過會計,還在靈鄉鐵礦工程隊當過建築工人。那段最艱難的日子,紙和筆成了他忠實的朋友,他仍然經常手執油燈,熬夜爬格子寫文章。

在武漢時,余炳賢在《武漢晚報》發表處女作。回茗山後,他陸續在《黃石日報》發表幾十篇文章。新聞稿、新體詩、劇本、對歌、評論……余炳賢能說能寫,經常被抽去搞文藝宣傳,負責通訊報道。

直到1976年,余炳賢才恢復知青身份,後來被安置到大冶城關上班。「既然我恢復了知青身份,能不能補個證我?」在余炳賢的要求下,當時的大冶知青辦給他補辦這張知青證。

從茗山趕到大冶城關,幾十里路風雨無阻,余炳賢每天騎著一個舊自行車上下班,直到1993年1月從大冶電廠退休。即使休息時間,余炳賢也閑不下來,家裡還有4畝地要耕種,還要搞創作。

民間故事的「收集者」

大冶有一批聽起來稀奇古怪的地名,道士袱、寡婦堤、馬叫……它們有什麼來歷?大冶結婚老風俗為什麼要喝喜茶?余炳賢對這些充滿興趣。

1988年,余炳賢開始廣泛涉足民間傳說、故事、小品,考證研究大冶礦冶史、名人史、風俗史、抗戰史,當地一家媒體「莫傳錯專欄」幾乎成了他的個人專欄。

那個年代,在鄉野間搞調查很艱難,土路多、車子少、吃喝難,又沒有手機這樣的快捷聯絡方式。最大的問題還是語言,因為從小在武漢長大,余炳賢一口武漢腔改不過來,說話夾著半生不熟的大冶話。

寫《大清名臣余國柱評傳》時,余炳賢查家譜得知余國柱的胞弟埋在陳貴鎮余洪村老祠堂附近。余國柱是清朝康熙年間宰相,宰相家人的墓穴一般都有陪葬品。余炳賢來到這個村打聽,別人聽他是武漢口音,以為是盜墓的,村裡人就自發組織一個防盜專班,日夜在墳墓周圍巡邏……

退休後 ,余炳賢更加「走火入魔」,他鍥而不捨地收集、整理、研究、傳承鄉土文化。宮台山、天台山、大茗山、小雷山,他的足跡遍布大冶各個村落。有一次,余炳賢到大冶金牛收集資料,返程途中高血壓犯了,十分危險,住了20多天醫院,病情才得到控制。

在近30年的時間裡,余炳賢共收集了8000多民間故事,堪稱「故事大王」。這些民間故事,有些發表在報刊雜誌,有的被整理成書,而更多的被他收集起來還沒有公開。

民間故事、研究成果、書稿,最終余炳賢編撰了50多本書,超過1000萬字。

物盡其用的「有心人」

家裡的一些舊物件,老伴想扔,他卻捨不得丟。「現在用不上,也許將來有用呢。」他總是說,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現在,家裡的老物件派上用場,塞滿家庭檔案館的每個角落。

余炳賢家庭檔案館由家庭成員成長檔案、家庭歷史檔案、榮譽成果檔案、社交旅遊檔案、照片檔案、圖書資料檔案6部分組成,保存檔案資料近萬件,涵蓋他和家庭成員的著作、手稿、書信、證件、照片、書籍、報紙、文件、日記等。

50年代的證件,主要是余炳賢學生時期留下來的,除了畢業證,還有體育測試合格證等。80年代的證書最多,各種申請表、勞動合同、兒子的准考證、女兒的入學通知書、家庭土地承包使用證,還有90年代孫子的獨生子女證……至於出席各種學術論壇的嘉賓證,更是不少。

「窮慣了,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余炳賢介紹,館裡收藏的信件有539件,還有十多本日記。余炳賢喜歡交朋友,來往書信也多,他將每一封信件、明信片,他都收集起來,小心保存好。

余炳賢的老伴紀壽枝出生於1947年,曾是鄉村醫生,走村串戶給農戶當接生員,也就是俗稱的赤腳醫生。老伴鄉村衛生員的任用證書,都被他收藏起來。

大冶話「壽」和「淑」同音,壽錯寫成淑,枝錯寫成芝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檔案反應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具有文化和史料價值。」余炳賢說,有利於保護歷史、傳承家風。每一個物件,背後就是一段故事,也烙印著大時代的背景。

學生、知青、農民、工人、學者……余炳賢的多重身份,正是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個縮影。

目前,黃石市已有2個家庭檔案省級示範戶、10個市級示範戶、96個縣級示範戶。一些市民聯繫檔案部門,捐出自己收藏多年的家譜宗譜、日記家書,既保護和傳承了家庭珍貴史料,又極大地豐富了全市檔案資源寶庫,保全了歷史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大冶 的精彩文章:

大冶農民化身「愛心」房東,吸引14窩燕子「組團」做客

TAG:圖說大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