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成為成熟跑者的必備技能:學會量化你的跑步

成為成熟跑者的必備技能:學會量化你的跑步

科學跑步的本質是遵循跑步的一般規律,這種規律對於大眾來說,也許是比較難掌握的,因為涉及到專業的運動科學知識,但如果說讓跑步有數而不是胡來,可能大眾就能有所感知,讓大眾跑步時「有數」呢?量化跑步,也即數據化跑步就是實現方式,以下數據是大眾跑者應該了解和熟悉的,理解了這些數據,你距離科學跑步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對於跑量的量化指標

01

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最少跑量是多少?

其實用跑量來衡量跑步效果是不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同樣跑5公里,有些人只需要20分鐘,有些人需要半小時,有些人則需要4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因為個人能力不同,所以對於能力強的人來說,5公里也許壓根沒難度,但對於初跑者來說,能完成5公里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因此,用跑步時間來衡量跑步效果比用跑量來衡量更科學。同樣跑20分鐘,每個人能跑出的距離不同,但如果都是中等程度地體力付出,那麼健康收益就基本是相同的。

按照美國身體活動指南的建議,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最低運動量是這樣的:每周積累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大強度有氧運動,跑步對於多數人而言都是大強度活動,因此,每周跑步累計達到75分鐘就足夠有益健康。

可以通過每周跑步3次,每次20-25分鐘實現,也可以通過每周2次,每次30-40分鐘實現,當然我們不建議一周一次性跑完75分鐘,這樣容易引起第二天肌肉出現明顯酸痛,當然如果你一定要這麼做,也未嘗不可。如果每周跑量翻倍,達到150分鐘,當然健康益處也就越多,運動量與健康效果之間存在量效關係,也即運動越多,好處越多。

02

跑量達到多少,才能健康無傷地跑完馬拉松?

很多跑者號稱自己跑完馬拉鬆了,但相當一部分跑者在馬拉松後半程由於體力衰竭,採用走,或者走跑結合,又或者因為疼痛、抽筋被迫減慢速度甚至停下來,走走停停。這樣的人就算勉強完成馬拉松比賽,實際上仍不具有「從頭到尾跑完馬拉松的能力」,是屬於「不曾跑完全馬者」,如果你希望全程跑下來,積累足夠跑量從而獲得足夠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跑全馬前的1-2個月至少應當跑過一次30-35公里(前提是你能在150min內完成30公里,如果該時間內完不成30公里,你最長時間達到150分鐘即可);跑半馬前的1-2個月至少應當跑過一次10-15公里;

全馬比賽最佳備賽周期為6個月,至少也需要3個月進行準備;半馬比賽最佳備賽周期為4個月,至少也需要2個月進行準備;為全馬而備賽,月理想跑量應當達到150-20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100-150公里;為半馬而備賽,理想跑量應當達到80-12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60-80公里。

03

對於大眾跑者而言,跑量超過多少受傷風險較大

其實,只要明顯超過本人實際水平的跑量,都稱為嚴格意義的過量跑步,這樣的跑步容易導致受傷。目前,較為權威的說法主要有兩種,頂級學術期刊《 美國醫學會雜誌》在2014年的一篇指南中指出,對於大眾跑友而言,周跑量不要超過65公里(月跑量260公里)。《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在2017年的一篇,面向大眾給出的跑量建議為每周跑量的上限為92公里(月跑量368公里)。

可見,不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也並非一致,但無論是周跑量65公里,還是92公里,對於大眾跑友而言,也並不太容易達到。但是跑友不能反過來理解,只要周跑量不超過65公里,就不會引發傷痛。對於初跑者而言,可能10公里就意味著過量負荷,而對於資深跑馬者,10公里僅僅是健身跑而已。還是那句話,跑量一定要跟身體能力匹配。

04

跑量增幅達到多少不會引發受傷風險明顯增加

雖然我們通常認為跑量過大會引發受傷,但事實上跑量增長過快可能比單純的跑量過大更易導致受傷。最新研究顯示並非是訓練量過大導致了損傷,而是訓練量的突然變化決定了你的損傷風險。什麼叫訓練量的突然變化,其實就是近期突然加大訓練量,是導致跑步受傷的元兇。周跑量增長在10%是最安全的,增長達到20%雖然也有受傷幾率增加的風險,但還不算很嚴重。周跑量增長達到50%是一個危險信號。

舉例來說,如果你一個星期的跑量基本維持在30公里左右,某一周突然跳到45公里,這就更像是一場賭博,因為你已經到了疲勞積累引發損傷的臨界點。

對於跑步強度的量化

01

跑步時心率保持在多少是最佳的?

跑步時心率通常是比較快的,至少比走路快很多,那是因為跑步是一項大強度活動,跑步時的心率因為個人年齡、體能狀況、跑步時所追求的目標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並不存在嚴格意義的最佳心率,但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跑步目標,心率是有相應區間要求的。對於減肥跑者而言,保持在燃脂區間是最佳的,但對於高水平跑者而言,需要經常在無氧耐力訓練區間和最大速度訓練區間進行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耐力。

不同跑法所對應的心率區間

備註:最大心率採用220減去年齡是有誤差的,最好實測自己最大心率,採用3公里全速跑,跑完後的心率基本就是你的最大心率。

02

對於配速的量化

初跑者往往只知道用一種速度去跑,也即慢跑,如果只是健身,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希望不斷提高自己的跑步能力,在馬拉松比賽中實現PB,那麼你就不能只是按照一種速度去跑了,而是要學會合理安排不同配速的訓練,這樣才能全面提升你的跑步能力。如下圖所示,一個全面的、以提升跑步能力為核心的跑步訓練計劃至少需要包括輕鬆跑、馬拉松配速跑、抗乳酸跑、間歇跑、衝刺跑,他們需要合理的安排進入到訓練計劃中。

五種跑法強度時間基本要求

如何將不同跑法安排到訓練計劃中,並不是說每周練一次輕鬆跑、一次馬拉松配速跑,一次抗乳酸跑……而是要結合馬拉松備賽周期,合理將這些不同配速的跑法安排在備賽的不同階段,啥時練輕鬆跑,啥時練抗乳酸跑,大有講究。一般可以將備賽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基礎期、進展期、巔峰期、競賽期,每個階段安排各種跑法見下圖。

將5種跑法合理分配至備賽的不同階段

不同水平跑者輕鬆跑訓練參考配速

不同水平跑者馬拉松配速跑參考配速

不同水平跑者抗乳酸跑參考配速

不同水平跑者抗乳酸跑參考配速

對於跑姿的量化

01

跑步時最佳步頻是多少?

首先,跑者的步頻是與速度有關的,通常來說,速度越快,步頻越快,速度越慢,步頻越慢,但在速度不是足夠快的情況下,適當加快步頻卻也是可以實現的,並且較快的步頻,相對較小的步幅被認為是一種省力經濟的跑步方式。為什麼這麼說呢?

跑步時,在同等速度下,如果步頻較慢,意味著兩種情況,一種是步幅較大,一種是重心起伏過大。我們先來看步幅過大,即跨大步跑,跨大步跑必然導致著地點距離重心投影點較遠,此時小腿與地面(以摩擦力方向向後為準)呈現銳角,步頻越慢,步幅越大,小腿與地面銳角越小,則水平剪切力越大。水平剪切力越大意味著剎車效應越明顯。步頻慢時,如果步幅也不大,那麼就意味著另外一種情況,重心起伏過大,也即跳著跑,跑步是水平運動,卻把大量體力消耗在克服重力垂直做功上,你說累不累呢?

步頻慢和步頻快跑步效率不同

大量研究認為每分鐘步頻在180步以上時,落地點更靠近重心的正下方,重心起伏也更小,跑步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即使速度慢一點,步頻慢一些,步頻也不建議低於170步/分。

02

好的心率表能提供更多有用的跑步參數

好的心率表通過胸帶式感測器或者手錶上的感測器,為跑者提供更多可量化的跑步參數,這對於改進跑姿、優化跑步技術也是大有裨益的。

這些指標包括垂直振幅、觸地時間、垂直振幅/步幅、左右腳平衡,一般來說,垂直振幅越小說明身體上下起伏越小,這樣克服重力做功越少,跑步越省力;而觸地時間越短則說明跑得越快,跑步效率越高,剎車效應越少;垂直振幅/步幅越小同樣說明跑步能力越強,左右腳平衡當然越均衡越好。

佳明手錶中,這些參數顯示中,「%在區間中」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你處於人群的水平。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垂直振幅小於6.4厘米,說明你是跑者中最優秀的5%的群體,你的重心起伏比95%的人都要小。

總結

學會量化跑步,減少跑步盲目性,是一個跑者走向成熟的標誌,跑者可以從跑量、強度、訓練、跑姿等多個維度來科學評估自己的跑步,為自己不斷提升能力,減少傷痛打下堅實基礎。

跑者們,你們有量化自己的跑步嗎?量化跑步還有其他好的對策嗎?歡迎留言和一眾跑友分享~

你可能還喜歡:

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跑步時手機放在哪裡

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是科學跑步的前提

跑步半小時能消耗多少脂肪呢?說出來……

針對性地解決跑步疼痛,看這篇最靠譜

——end——

「輕如羽 跑無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女性跑者特別關心的問題,本文給你最靠譜的回答
從歐美流行的MAF180到近期日本人實現突破的細胞分裂法:都在說跑友最忽視的一個基本道理

TAG:慧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