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之前的蘇聯,是冤大頭還是老流氓?

二戰之前的蘇聯,是冤大頭還是老流氓?

周四專欄|德國史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文/楊清筠

謝謝上次親愛的讀者盆友們給筠蛋的祝福!筠蛋都收到啦,很幸福~~

今天我們開一個小專題,專門講講二戰前夕,蘇聯與德國之間的交易,畢竟這個東方的大個子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現在是,戰爭開始更是,戰爭結束後更更是。因為今天內容字數比較多,筠蛋的音頻有時間限制,念不完,請大家享用文字把~~

蘇聯宣傳海報

說起蘇德之間的關係,起初還有一段被傳為佳話的友好時代,那是1922年熱那亞會議期間,蘇俄與德國簽訂的《拉巴洛條約》開啟的,蘇俄與德國恢復外交關係,放棄戰爭賠償,按最惠國待遇開展經濟貿易關係,這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和平共處的典型案例一直到希特勒上台之前都生效,維持了西方反蘇陣營下十年友好合作時代,史稱拉巴洛時代,這一紙條約對兩國關係究竟有多大影響力我們且不細究,起碼歷史上還愛過。後來希特勒上台,德國在蘇聯家門口蠢蠢欲動的樣子明顯讓大個子看得非常惱火,蘇方態度即有所轉變,法西斯團體成為蘇聯主攻對象,蘇聯開始尋求與英法合作,共同抗擊在他家門口相當不安分的德國人。當然,希特勒對蘇聯的態度似乎要更惡劣一些,他一直琢磨著拉攏波蘭參加反共公約來對付蘇聯,而且他幾乎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攻擊「那群韃靼人」。然而,英法對蘇聯的積極求團結並不在意,一方面,這個東方大個子把房子漆成了赤色——英法最討厭的顏色,另一方面,希特勒目前在東方大個子家門前晃悠,英法巴不得他們狠狠打一架,最好把他家礙眼的赤色大牆推倒了才最好。所以一直到慕尼黑協定時,英法都一直一心一意將蘇聯排除在整個事件之外,蘇聯在英法面前的示好很顯然是失敗的。

蘇聯海報

背景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我們重點要看的故事,是後來蘇德相互嫌棄的態度是怎樣發生轉變的。這個時間節點大概在慕尼黑陰謀之後,斯大林在英法那邊碰了好幾鼻子灰,終於下決心跟他們分手快樂,英法一直黑著心腸想看他跟希特勒鷸蚌相爭,莫斯科和柏林不是不知道,所以這兩個向來極端仇視對方的國家在英法的撮合下開始暗送秋波,畢竟,國際利益面前,一秒鐘變朋友一秒鐘變敵人都是正常不過的事。

到了1939年,這種變好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除了經濟貿易方面,蘇德舉行了長時間談判,德國大使更是在斯大林黨代會上的報告中,解讀出了新的風向,首先,他攻擊英法的篇幅明顯超過了攻擊德國,「民主國家的弱點」已然成了斯大林主炮轟的對象,最關鍵的是,蘇聯意味深長地說,某些幻想讓老子當戰爭炮灰的混蛋做你們的白日夢去吧。這個細節對德國來說是很重要的,希特勒準備在39年9月進攻波蘭,英法對他的侵略態度轉為強硬,元首不得不考慮,一旦英法蘇聯合起來,他的進攻計劃很可能胎死腹中,好在目前英法和蘇聯的矛盾並不比德國與蘇聯的小,德蘇修好未嘗不是一招妙棋,所以,元首身邊的人也敏銳地發現,他們領導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罵過斯大林了。

馬克西姆·馬克西莫維奇·李維諾夫,猶太人,蘇聯革命家、卓越的外交家。蘇聯歷史上的第三位外交部長 ,昵稱為老爺子、伯爵、為美蘇和解,推動集體安全,遏制希特勒坐大費盡了心血。

彼時蘇聯負責外交工作的外交人民委員是李維諾夫,他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一生致力於團結西方民主國家對付第三帝國,納粹黨應該非常討厭他,不僅因為他想方設法遏制希特勒,還因為他是一個猶太人。到了39年4月,這位外交大臣應該還不知道,他拉攏英法對抗德國的事業要暫且告一段落了,當他滿懷信心向英法正式建議締結三邊互助條約的(幾乎)同時,斯大林已經轉移方向跟德國攀談起經濟政治上的合作,而英法也相當配合地又給蘇聯一個冷屁股,更讓斯大林對民主國家失望透頂。就這樣,5月,主張同英法合作交好的猶太人李維諾夫被斯大林換了下去,取代他的是莫洛托夫——被著重強調不是猶太人,明眼人幾乎都看得出來莫斯科的風向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英法討好希特勒又想弄死蘇聯,蘇聯又為什麼不反將一軍呢?

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曖昧自然引起了法國和英國的注意,法國倒是很警惕,他們擔心德國與蘇聯將波蘭當成戰利品瓜分,然而英國並沒有採取什麼有建設性的行動,張伯倫依然保持著「兩個政府之間有一道難以穿越的幕牆」這種言論,丘吉爾很直接地告訴他「趕緊給腦子裡裝點殘酷的現實」吧,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沒有蘇聯的幫助,是無法阻止希特勒的瘋狂的。丘吉爾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希特勒已經開始表示願意和莫斯科談判,目的就是趕在英法之前將東方的大個子爭取過來,然而老謀深算的蘇聯人沒有給希特勒太明確的答覆,他們一面依然沒有放棄跟英法的繼續周旋,一面在德國跟前說著模稜兩可的話語,蘇聯人在猶豫——或者說斯大林在猶豫,對於他來說,民主國家和法西斯國家對蘇聯的敵意都不小,雖然他一直更樂意跟英法穿上一條褲子 ,可架不住人家死活不想理他。

我們必須承認,蘇聯在跟德國勾結之前,拿出的是比英法實在多了的誠意,以至於後來蘇聯對英法徹底不信任的時候,這種猜疑和憤懣不是沒有道理的。而希特勒也在猶豫,他害怕蘇聯跟英法達成協議以後插他一刀,畢竟莫斯科跟巴黎和倫敦的水有多深,這不是換一個猶太人的外交部長就能看清楚的。

蘇聯照片

這種互相試探、互相猜疑的狀態一直持續到39年7月,最先按捺不住的還是希特勒,因為他秘密制定的進攻波蘭的日期就在9月,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如果他不能保證在此之前蘇聯不會跟英法聯合夾擊他的話,這場行動無疑要冒巨大的風險,更不幸的是,英法終於同意了蘇聯方面舉行軍事參謀人員談判的建議。不過好在不幸中的萬幸,張伯倫對跟蘇聯談判的事情還是沒有什麼熱心的態度,他一直挑肥揀瘦、磨磨唧唧地給談判使絆子,他並沒有意識到希特勒比斯大林對歐洲有更強的破壞力。蘇聯人派出了一支由高級軍官組成的軍事代表團,相比之下英法的代表團成員簡直可以說是敷衍,他們70多歲的老首相曾經為了討好希特勒飛了大半個西歐去面談,而他們卻坐了一艘氣喘吁吁的慢船一路優哉游哉地晃蕩去莫斯科。

就在英國代表團在路上看風景的時候,希特勒已經下定決心,要和蘇聯就最敏感的、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具體問題進行談判。當時已經接近8月中旬,距離希特勒準備進攻波蘭的日子只有半個月了,希特勒不敢再像對手一樣揮霍時間,儘管別人可能猜不到他具體為什麼急成這樣。那是8月14日,德國大使舒倫堡接到了柏林來的急電,要求他一字不改地向莫洛托夫全文閱讀信的內容——那是希特勒的底牌,也是他認為足以打動蘇聯跟德國合作的王牌,不僅要給莫洛托夫傳達元首的誠意,德國人深深了解斯大林在蘇聯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很機智地告誡舒倫堡,要盡量把信的內容直接讓斯大林知曉。一把手一旦點頭了,事情就全都解決了。這張底牌的內容,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了,那就是希特勒以東歐為籌碼,將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廣大土地跟蘇聯瓜分,這自然是蘇聯夢寐以求的,也是英法無論如何給不出來的,明目張胆的侵略和搶劫肯定是不用懷疑了,但是蘇聯沒必要也不可能去深究這其中的道義性,相比較英法一直處心積慮要蘇聯跟德國同歸於盡,希特勒的禮物可是可愛多了~

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希特勒完全拋卻了之前掩飾焦急的淡定,可是他的對手斯大林,在臉皮厚度和出爾反爾的品質上跟他不分伯仲,這場談判跟他欺負張伯倫完全不一樣,元首這次倒更像被蘇聯逼迫的對象,他太焦急拿到莫斯科的保證,以便沒有後顧之憂地攻打波蘭。還好,令希特勒高興的是,蘇聯主動提出了締結一個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德國當然求之不得,他在橫掃歐洲的大計劃中少了蘇聯這麼一個巨大的絆腳石,那英法要想阻止他可就太困難了,火急火燎的德國,和老謀深算的蘇聯,又你來我往了一個多星期以後,終於密謀出了一份被評價為「最卑鄙的」協議,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叫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是因為就是這張條約,就是斯大林,親手成全了希特勒開啟世界大戰的深淵,他們見不得光的秘密合作,是建立在犧牲東歐國家基礎上的,又是一樁大國博弈的骯髒交易。

簽訂現場

就是這份協定,讓斯大林背上了英法對其兩面派、虛偽自私的罵名,直到現在,甚至後來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那般拚命也難以抹掉這段黑歷史。然而如若站在斯大林的角度想一想,他這麼做有失道德,但是國際社會是個講道德的地方嗎?講道德能生存下去嗎?不能。蘇聯的的確確是出於現實情況作出的正常反應,是英法一直謀劃著禍水東引,斯大林怎麼能眼睜睜看著蘇聯落入英法最期待的跟德國兩虎相爭的局面中去呢,況且站在蘇聯人的角度,他們獲得的土地也算是「自古以來」的。就退一萬步講,他跟希特勒的交易,犧牲東歐小國換取對希特勒的侵略視而不見的行為,慕尼黑陰謀不就是這樣嗎,張伯倫被抬舉成換來和平的英雄,斯大林卻被噴的體無完膚。

為什麼呢。除了意識形態的問題外,從歷史的大局角度看,蘇聯的自私帶來的後果比英法的姑息嚴重得多,作為個人我們完全理解斯大林以牙還牙的還擊,甚至想贊一句「幹得漂亮」,但是國際還有歷史容不得這種自私,正是這筆交易,讓希特勒最後的忌憚也消失,終於把世界推向了大戰的泥淖。後來,蘇聯自己也根本沒辦法置身事外。因而歷史給《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樣的定義——斯大林最大的敗筆。

關於這段歷史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代評價都不一,如果跟筠蛋說的意見不一樣,請理智討論,希望別直接罵我啊……球球讀者們辣~~o(╥﹏╥)o

楊清筠:時拾史事唯一正經科班出身歷史系萌妹,可搓圓可揉捏,擅長賣萌打滾,文風多變,考據嚴謹。調戲之前請經過小編允許。

筠兒的打賞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納粹如何成為德國唯一政黨?
楊雄石秀「翠屏山殺人碎屍案」,道德的刑場|罪案史錄2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