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麼樣幫助孩子們「正確地贏在起跑線上」

怎麼樣幫助孩子們「正確地贏在起跑線上」

圖源:電影《起跑線》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奧數也並沒能使我變成數學天才。正準備統計期末考試的我,坐在學校碩大的圖書館裡,跟別的同學一樣花著數小時啃著各種公式與習題。想到小的時候,作為學某思第一批元老級的學員,小學下午下課鈴一打,我便被家長接走去上奧數課,簡單地吃完從家裡帶的便當後就徑直從 6 點上到 9 點,更不用說希望杯、華杯賽、啟智杯等聯賽時各種高強度的封閉式集訓。

不過比起現在家長對上課外補習班的勁頭,那時候的培訓真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我的表妹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補習奧數,三年級便學習了排列組合和數論;現在的家長已從「小升初」的賽場(小學升初中)進階成為了「幼升小」,對五花八門的學前補習班、名牌幼兒園趨之若鶩;春假的時候,我去義大利的飛機因天氣原因被取消,暫住在一個朋友家裡,她妹妹滿滿當當的時間表(見下圖)更是讓我一個在以學術壓力著稱的美國大學讀書的人都覺得瞠目結舌、自愧不如......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沒能科學地幫助孩子「助跑」,不僅會剝奪他們童年本應有的童真和樂趣,更是可能落得個事倍功半,讓孩子疲於奔命卻最終收穫甚微。那什麼方面正確的努力,才能真正地幫孩子正確地贏在起跑線上呢?

酷炫腦作者 | 雪 里

審核校閱 | 酷炫腦

編輯 | Mandy

01

小時候學語言,效果如同開掛

與很多人想像的相反,語言大師不是英語教授、不是托福 119 的學霸,學習語言能力最強的人其實正是初見世界的小嬰兒們,而此語言能力會隨著時間推移極速消褪。若是真想幫助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那把握好這個黃金時期,進行充分的語言教育是一個不二之選。

一項震驚語言學界的研究發現,小孩有一套與生俱來的語言整理系統。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一群在尼加拉瓜生活的失聰的孩子。當時,尼加拉瓜還沒有自己的手語系統,於是這群孩子被送到學校,由老師教授西班牙語的唇讀。但是教學成效甚微,大多數學生都不能掌握西班牙語。另一方面,學校的操場、校園、接送上下學的校車給孩子們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不久之後,一個由」完全由孩子們創造的語言「誕生了,它就是「尼加拉瓜手語」。

這項語言的複雜性和精準性立刻吸引了全球語言學家的注意力,雖然完全沒有前輩教授這群孩子如何形成一個新語言,孩子們利用他們天生的語言整理系統,驚人地形成了一套有名詞、有動詞、有語法規則、有固定片語、有省略的完整的語言。

語言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很有力地證明了人類語言學習能力來源於大腦中先天存在的語言習得裝置,是一種語言的本能。當我們在這項本能消退之後學習語言,如在我們成人之後學習英語,我們可能時刻要刻意地背誦語言的規則,比如記得要什麼時候動詞要加 「s」,which、when 等從句的用法是什麼等。但是如果在孩童時期就接觸到這些語言,這些規則會被很自然地被我們語言習得裝置整理好,印刻到大腦之中,成為習慣,使用的時候就不用刻意提取對規則的記憶。

同樣,口音問題也是很多家長的擔心。另一項研究發現,口音其實跟小孩」聽力能力的消退「有關。看到這,你可能會很震驚:我孩子聽力能力好好的啊?怎麼會說他聽力能力消退了呢?這裡我其實指的是聽出區別的能力(phonemic contrast),不是聽到聲音的能力。

比如,從小學習日語長大的孩子區分不清 「r」 和 「l」 的發音,比如 Ramen 在日語里讀 「拉麵「,相當於 ra 就約等於 la 了。學習漢語長大的我們可能會覺得很驚訝,ra 和 la 這麼明顯,怎麼會區分不清呢?但是如果我們反觀印地語,印地語里有很多辭彙的發音在我們聽來極為相似,只是中間有一個小氣音和沒有小氣音的區別。但是這個小氣音在印度人看來,會讓兩個辭彙的意思變得截然不同,甚至詞性都不一樣。

語言學家總結,這其實是因為當我們在逐漸適應一個語言的過程中,我們為了能更快地識別語音,更有效率的交流,我們會模糊掉一些發音的區別。而這音標識別能力的改變讓我們在後期習得第二語言的時候就會帶有口音。

綜上所述,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青春期之前),他們不僅有天生的語言整理能力,而且區分發音的能力尚未改變。在這個階段如果讓他們接受充分的語言教育,會讓他們比長大以後輕鬆數倍習得第二語言,並且學習結果可能還會更加理想,不會帶有口音,對語法也掌握得好。

02

情感基礎

著名的產品經理梁寧曾講過情緒的重要性。她說,如果把每一個人都必做一台手機的話,情緒就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你後天學習的知識技能都是安裝在底層操作系統上的一個個的 App 。「後天學習的東西,都是理性的。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他的底層操作系統。」當我們情緒崩潰的時候,就像操作手機系統崩潰了一樣,無論你在上面裝了什麼好的 APP 都使用不了了。

孩童時期,正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建立起完整的、健全的感情系統的黃金時間段。

一項美國的縱向追蹤研究發現,家長在孩子早期生長階段時的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和表現出來的個性都對孩子在情感上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這組科學家測量的指標為孩子的自控能力(effortful control),它包括孩子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衝動(inhabiting behavior)是否能激勵自己做本身不願意做的事(sustaining behavior)。他們發現,如果家長在與孩子的接觸過程中表現出較高的自律,能夠共情、關愛他人,他們的孩子在童年以及之後的青年期也也會相應地在情緒和行為上更加穩定,做事情的時候更加有定力,在組織中也更加有責任心有擔當。

家長對情緒的重視程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情緒教育的效果。他們發現,如果家長在發現孩子有情緒上有波動的時候能重視這種問題,與孩子一起探討、理解這種情緒,而不是只著眼表象,顧左右而言他,孩子們相應地在成長之後能更好地面對壓力、打擊等心理上的衝擊,有更健康的心智。

研究者提出,這其實和小孩在適應社會時,發展出來的內化規則的能力有關(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ized Rules)。 人類是群居的物種,在遠古時期,如果不遵守組織里的規則,被驅逐、孤立,帶來的可能就是死亡的危險。所以人在尚小的時候會把所教導的規則納入自己的本能反應中,對後來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情緒方面,若在小時候,小孩就被教導「生氣是媽媽不喜歡的」 、「考試考砸時沮喪是不允許的」等等,而不是「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感,沒有什麼可怕的,要學會面對他們」,他們沒有被教導如何去理解、表達、擁抱這些情緒的話,可想而知他們長大後會長期不自覺地遵守這些並不正確的規則,給自己帶了很多無形的焦慮與壓力。

我最近看了的一個視頻,那個視屏中的小男孩出於某種原因,正處在極端憤怒及崩潰的狀態,大聲吼叫,砸東西,無所不用其極。然後一位所謂育兒師強迫孩子乖乖坐在一張「淘氣椅」上,對孩子扯自己頭髮、把腳放在冰冷的地面上等自殘行為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還戲謔般地跟孩子媽媽說:「我今天要讓你們看看,這個 6 歲的孩子心思可以有多縝密來控制你們大人的行為。」

綠色的塑料小椅子即為育幼師所說的「淘氣椅」

可我看到的卻是孩子洪水般的絕望,看到的家長的反應是「講道理」、「要他聽話」而不是幫助他理解情緒,並教會他如何處理這種極端的情緒。

閉上眼睛回想,這種對情緒的無知其實也不蔓延在成人的世界中嗎?比如在考試、求職中受打擊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種沮喪,於是在我的大學,去年有三名大四的學生選擇了輕易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獲得解脫;比如在對別人不滿時,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地正視及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在前幾年出現了駭人的北大學生弒母事件。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指出,一個人很多對未來影響深遠行為模式都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如果在幼兒時期,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認識情緒、處理情緒,讓孩子們能擁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基礎,完整的情緒反應機制,你說,這難道不是才是真正地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很多家長所謂的超前育兒其實是一種「努力焦慮症」:我看到別人在努力,所以我只能通過填滿我的時間來緩解我的焦慮。一昧地跟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一昧地奔波忙碌,而沒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研究過什麼是真正適合孩子的幫助成長的手段。

願這篇文章能夠點破一些如今的盲目。

參考文獻:

[1] Werker, J.F. & Tees, R.C. (1984).Cross-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 Evidence for perceptual reorgan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 Miyawaki et al., (1975).An effect of linguistic experience: The discrimination of [r] and [l] by native speakers of Japanese and English.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3] Iverson & Kuhl, (1996). Influences of pho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category goodness on American listeners" perception of/r/and/l/.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4] Senghas & Coppola, (2001). Children Creating Language: How Nicaraguan Sign Language Acquired a Spatial Grammar.Psychological Science.

[5] Kochanska et al., (2000). Effortful Control in Early Childhood: Continuity and Change, Anteced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往期文章:

想看更多文章,還可以在公眾號「酷炫腦」 搜索關鍵詞:

記憶、抑鬱、強迫症、上癮、睡眠、衰老、意識、專註力、發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藥、智商、情商、抗壓、心理彈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酷炫腦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睡眠要佔人生三分之一?

TAG:酷炫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