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太和殿內的屋頂,是怎樣一種獨特的設計?

故宮太和殿內的屋頂,是怎樣一種獨特的設計?

有人說建築就像凝動的音樂,那麼在這首「樂曲」中的藻井就像是一組十分巧妙、複雜的裝飾音。它的樣式、結構和顏色等都深深的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築師的功力。除此以外,這項工藝同樣也考驗著遊客們的欣賞水平,因為藻井藏於建築內部,房梁之下,位置相對隱蔽,一般的遊客是很少能注意到這一美景的。那麼這個獨特的建築設計是怎麼形成的呢?本文就來深究一下,藻井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推崇「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樣,為了表現這種宇宙觀,古人對室內的「天」也給予了特別的改造,因此「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建築內部裝飾-藻井,應運而生。就像西方教堂建築中的穹窿頂代表上蒼一樣,中國建築內的藻井也就代表了天體的縮影。

藻井同樣也是中國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只有在最尊貴的建築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徵著封建社會等級尊卑。主要分布在皇家宮殿(故宮)、敕建敕封寺廟、陵寢碑亭。一般位於室內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象徵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畫、浮雕。

藻井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時期(公元前386-534)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頂部的石雕蓮花。在古人穴居時,頂上開洞以納光、通光、上下出入,《禮記.禮運》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

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漢代(公元前202-220年)至唐初(公元618年-712年),文獻中「藻井」是一種韻連續天花,方井中繪有倒懸蓮花。漢人稱其為「平機」或「乘塵」,這兩個名稱可以概括了其具有調節室內空間高低、除塵保暖等功效。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

發展至宋朝(公元960-1279年),《營造法式》中明確將天花分為三類:平閣、平基和藻井。明代之後,藻井的發展由簡而繁,由實用結構形狀而演變為裝飾的構造。藻井的構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極盡精巧和富麗堂皇,除了規模增大之外,頂心用以象徵天國的明鏡開始增大,周圍放置蓮瓣,中心繪雲龍。後來這中心的雲龍愈來愈得到強調。到了清代就成為了一團雕刻生動的蟠龍,蟠龍口中懸垂吊燈,不失原來明鏡的形式,所以藻井又稱為「龍井」。

藻井的工藝非常複雜,建築整體不使用一根釘子,完全利用榫卯、斗拱堆疊而成。各種梁檁穿插從而形成藻井,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築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

藻井木工構件的製作要求在砍斫、墨線、開榫、鑽孔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木紋的方向、開榫的位置和孔徑大小都要求不能有毫釐誤差。中國古建築木構造通常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藻井普遍使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層縱橫穿插裝配的組合構建,藻井中的斗拱兼有裝飾功能,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示,一般來說,越是隆重、高貴的建築,其結構也就越是複雜、繁雜。

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木材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荷載的長期作用下強度會下降,尤其240年以上的木材彈性模量會下降,藻井的最大橈度值往往發生在中部,古代工匠精密計算出梁檁構件重心所在,通過平身柱榫卯、轉角柱榫卯等構件巧妙地分配了藻井構件重力,從而達到延長藻井壽命的目的。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從而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以故宮太和殿的蟠龍藻井為例,史料記載,自太和殿建成後,據它90公里範圍內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7次,多次震動太和殿,蟠龍藻井卻不曾遭受破壞。

部分榫卯結構示意

藻井的這種裝飾,其含義與象徵還和消防有關。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關於東井,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所著我國現存較早的天文文獻《史記·天官書》中注有:「東井八星主水衡。」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綜上所述,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藉以壓伏火魔的作祟,雖然是唯心的,但也反映了古人對防火的良好願望。

中國古代的巧手工匠們將華夏的歷史文明、皇室的顯赫尊貴和對自然的美好嚮往渾然一體,凝聚在穹頂的木質華美構件中,將中國藻井藝術發展到極致。故宮現代的設計師們,將這一中國特有的繁複絢麗的裝飾技術濃縮在一把「天穹傘」內,撐開天穹傘,抬頭便是另一片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宮老嬤嬤 的精彩文章:

TAG:深宮老嬤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