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出版業亟須數字化轉型升級

傳統出版業亟須數字化轉型升級

2018中國數字閱讀大會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達152億元,數字閱讀用戶接近4億。艾瑞諮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則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未來市場潛力巨大。對傳統出版業而言,這兩份數據反映的現實情況並不輕鬆。信息技術不斷進步,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讀者閱讀需求也隨之多元化,傳統出版業尚在探索如何以電子書、資料庫等數字方式提供知識產品,又面臨提供「知識+服務」產品的知識服務業蓬勃發展帶來的新衝擊。為了適應時代新變化,傳統出版業亟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從三個方面著力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

一是要開發優質內容。雖然海量資源的閱讀模式和體驗各不相同,但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只有優質內容才能吸引到足夠關注。出版業只有發現和創造具有價值的內容產品才能良性發展。

優質內容有兩層含義。第一,內容要確保導向正確、思想健康、文字乾淨、信息準確。出版業是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先進思想文化的主陣地。「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以積極的進步的文明成果引導人。出版業理應搜索社會良作並匡其誤,推出真正積極向上的、能對讀者產生正面影響的文化精品。第二,內容形式要貼合讀者需求,利於理解與吸收。在確保內容正面的前提下,為了更有效地傳播知識與文化,傳統出版業也要突破陳舊的思維模式,引進先進技術,創新內容形式,服務讀者新需求。跟隨知識服務浪潮,充分發揮內容資源優勢和編輯力量優勢,同步推出紙質、音頻、視頻等全媒體產品,並聯合作者以音視頻直播等方式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提升讀者閱讀體驗。

二是要建立互聯網知識服務平台。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72億。在網路普及率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出版機構建立互聯網平台是拓展知識傳播途徑和方式的重要途徑。

出版機構建立的互聯網平台,應該具有知識個性化訂閱、交流互動及在線電子商務等多重功能,能夠為編輯、作者、讀者提供隨時隨地互動交流的空間。通過互聯網平台,出版機構將內容分發的生命線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可以全面掌握作者動態、讀者需求等信息,還可以系統管理作者和讀者群體,並能進一步據此而推出更多更好的知識產品。現實中有的出版社雖然建立了互聯網平台,但因運營不善、資源整合不充分、業務對接不到位等因素導致用戶覆蓋面窄、黏性不足而運用效果不佳。因此,建立平台要按需而建,切實分析自身情況,找准自身的特色定位。

三是要創新內部組織機制。優質內容開發和平台渠道拓展,需要由出版機構組織機制創新來實現和保障。

一是建立一體化內容生產流程。制定出版發展戰略時,將傳統紙質出版與新媒體出版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規劃。將互聯網思維融合到出版全流程,建立紙質、數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內容融合的生產流程。從選題策劃開始的每個出版環節,編輯、技術、營銷人員等共同研究在做好紙質圖書的同時,以音頻、視頻各種形態及線上線下多種知識服務的方式,多次呈現內容,實現內容的全媒體開發。

二是建立全媒體資源管理體系。引進先進技術,整合內部所有形態的內容資源,建設和完善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內容資料庫,同時不斷收集添加各種形態的新數據。全方位統一管理資料庫中圖書、電子文件、圖片、音頻、視頻等全媒體資源,並通過編目、知識與技能標註等措施實現全媒體資源管理體系化。

三是建立複合型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融合發展模式下,出版經營理念、生產流程、經營模式等有了質的變化,就要求出版人既具備出版基本素養,還具備新媒體出版思維和技術以及市場洞察力、產品創新能力等,因此要建立長效複合型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一方面,加強培養在崗編輯。鼓勵圖書編輯向全媒體編輯轉型,要求既能從事圖書出版業務,又能開展新興出版業務。開展編輯轉型培訓,幫助編輯建立新思維、掌握新技術、學會使用新出版系統及軟體工具。同時,用具體業務帶領編輯轉型,讓編輯在業務開展中成長起來。另一方面,大力引進新媒體方向人才。按照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的要求,建立起以崗位績效為核心的工資制度體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引進電子商務、信息軟體、新媒體運營等專業人才,引進懂企業管理、市場經營、數字營銷的複合型高端人才。

(作者單位: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參考報 的精彩文章:

資產管理業開始「正本清源」 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晶元,中國如何選擇未來發展路徑

TAG: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