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國璋死後地宮無人敢盜,可紅衛兵偏不信邪,挖開後卻大失所望

馮國璋死後地宮無人敢盜,可紅衛兵偏不信邪,挖開後卻大失所望

馮國璋是清末民初一位重量級人物,與段祺瑞、王士珍三人被譽為「北洋三傑」。「府院之爭」爆發後,黎元洪通電辭職,馮國璋代理大總統一職,成為了民國第三任總統。不過他的政治生涯並不順利,沒多久便被段祺瑞趕下台,先後輾轉河北故里及京津一帶。1919年12月28日在北京寓所病逝。

作為北洋的嫡系,馮國璋和徐世昌的交情一直不錯。馮國璋病危期間,正值徐世昌擔任大總統,為此,馮國璋給徐世昌寫了一封信說:「希望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

馮國璋死後,徐世昌給這位昔日的老友極高的待遇,他在國務院的命令中稱:「馮在彌留之際,猶以時局危迫促進統一為言,愛國之忱,溢於言表。」並令國務院將馮國璋的喪事參照袁世凱例,撥款修建墓地,由北洋政府負責監督施工。

1920年2月2日,馮國璋的靈柩從北京出發,經過兩天的行程達到河間的詩經村。因為當時馮國璋的墓地正在修建,葬禮便向後推遲,其靈柩暫時安放在馮氏宗祠內。一個多月後,墓地完工,這才正式為馮國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儘管北洋政府修建墓地花費的時間不長,但規模還是十分龐大的。馮國璋的墓地在詩經村東北,佔地約百餘畝,墓區以綠瓦紅牆環繞。墓門前有一座小石橋,墓門向南,門內有三間四柱白石坊,其後便是「河間馮公之神道」、「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總統馮國璋之墓」。

馮國璋墓其實就是縮小的清代帝王陵,該有的基本都有了,這個規格在當時來說還是非常高的,和袁世凱平級。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豪華的墓地竟然是個衣冠冢,而馮國璋的葬地卻在別處。

為何會這樣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當時政局不穩,各地軍閥獨霸一方,社會治安極為混亂,盜墓之風十分猖獗。為了能讓馮國璋能在九泉之下不受打擾,他的家屬將他偷偷葬於馮氏祖墳。

事實上,馮國璋墓地建成後不久便受到破壞,不過還僅限於地面建築。據當地人說,這可能是因為馮國璋墓營建時怕後人盜墓,在地宮裡安置了大量的機關,所以一直沒人敢於盜掘地宮。

可是到了1966年夏天,情形為之一變,天津師範學院的紅衛兵就是不信邪,在大熱天里風塵僕僕趕到詩經村,會同當地的紅衛兵一起挖開了馮國璋的地宮,傳說中的毒箭、炸藥倒是沒碰上,可是也很失望,因為在馮國璋的地宮中,除了一口薄薄的棺材和一把軍刀、一張相片外,別無他物。

紅衛兵花了這麼大力氣挖出來的竟然是個衣冠冢,這讓他們十分惱怒。於是他們又走街串戶,打聽到了馮國璋的祖墳在距此十餘里的半截河村。

紅衛兵匆忙趕往,在馮氏祖墳中繼續尋找。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紅衛兵如願以償找到了馮國璋的真墓。原來,1920年3月25日的夜裡,馮國璋的親屬悄悄地將馮國璋的靈柩埋在了半截河村的祖墳內。從地面上看,隱蔽的很好,並無墳堆。

在馮國璋的真墓中,紅衛兵挖出了陰沉木棺槨一個,棺外用三層石棉布包裹,每層之間還塗了四道漆。如此密封的棺木讓馮國璋入葬40多年後屍體仍然保護的很好,甚至皮膚還與彈性。

可是棺槨打開後,因暴露在空氣中加上天氣炎熱,馬上就變黑了,之後,紅衛兵們講馮國璋屍體連同那具陰沉木大棺一起燒掉。在馮國璋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有銀元寶、銀幣、玉器、寶石等,至於這些陪葬品的下落,如今已不知所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清此衙門從官員到差役,只要幹上一任,後半輩子就有花不完的錢
大清最屈辱的親王,曾赴德國賠禮道歉,並葬送了愛新覺羅氏江山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