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風控前路漫漫

智能風控前路漫漫

▋本文來源:《法人》肖岳

「在互聯網浪潮下,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繫,變得史無前例地緊密,跨界更成為常態。而在開放的市場下,科技與金融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金融要發揮好的作用,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嚴密風險控制,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

近些年來,金融與科技相結合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何既汲取傳統金融行業在風控上的優勢與經驗,又能將此與「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更好的結合,從而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將風控做到更好,也一直是業內外共同探討和致力的方向。

時至今日,「大數據」「雲計算」等辭彙,對於人們而言,即便不能理解其中深意,卻也是耳熟能詳的辭彙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技術對於人們生活影響的廣泛與迅捷。

金融與科技結合是趨勢

在過去,對於傳統金融業而言,嚴謹的風控常是其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優勢,隨著互聯網浪潮的發展,科技手段的不斷更迭,關於「如何將傳統金融的謹慎與新技術的高效相結合」這一話題的探討也越發頻繁地被提及。

5月18日,在掌眾集團舉辦的「掌聚你我眾享科技」戰略升級發布會上,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指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如果能夠提升風控的能力、風控的效率,對金融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王永利解釋道,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是社會資源配置的樞紐,同時也是資金運轉的血脈,金融核心的功能是通過金融的專業運作將社會閑置資源以貨幣或者資金運用的方式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去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而金融配置資源既不是買斷賣斷,也不是無償的捐贈,而是要把社會的資源通過權利義務的配置方式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因此也面臨很多風險。

同時,金融從貨幣產生開始,金融越發展風險就越突出,如不能較好地識別和控制風險,金融很難把資源準確地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去,也難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反而有可能把現有的財富給毀滅掉。

「能不能很好地識別和控制風險是金融能否很好發揮作用的重要標誌,也是金融發展水平發揮作用的重要支撐。」王永利總結道,金融要發揮好的作用,一定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嚴密風險控制,這些領域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而當前金融科技發展得正如火如荼,也是基於金融一直在不斷地運用新的技術來支持自身的發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嚴密風控,發揮它好的作用的渴求。

智能風控路有多遠

隨著行業發展及所處的強監管時代,做好風控不僅僅是對政策的呼應,也是平台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TalkingData首席架構師崔凱指出,經歷了互聯網早期的傳統金融,正在進入智能風控時代。傳統的風控模型往往是基於人的智慧和業務的經驗去建模,往往導致變數的數量是有限的。而在大數據時代下,數據量較多、數據維度更廣,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個人智慧的範疇,因此也需要風控模型能夠不斷地自我進化。智能風控也應像在那場著名的「人機大戰」中谷歌AlphaGo所表現出的一樣,通過機器學習,總結一些新的風控特性和手段,從而能對風控相關的業務進行界定。

「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運用,更多的是做預測。」掌眾集團CRO賈志東說道,無論是現階段AI技術還是傳統的統計分析,以及新出現的各種機器學習技術、深度學習技術、增強式學習技術,回歸技術本身就是在做預測,預測一個客戶未來的行為,但從預測一個人未來存在的風險情況到做出決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這種預測本身是存在缺陷的。賈志東補充道,比如說一個客戶向企業申請借款,基礎信息被企業確認後通過了,但對於客戶而言,不同的授信額度、不同的費率究竟是否會影響到用戶違約的風險,對於不同的人,敏感性是不同的,而這些決策因素是傳統模型和AI模型所無法考量的。另外模型也是基於大數據得來的,一些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件,人工智慧往往更加捉襟見肘。

賈志東總結道,未來智能風控的智能應體現在兩大方面:首先是在金融決策層面,比如對於用戶的授信、拒絕、調額等層面的智能,而不僅僅是目前所停留的「預測」層面;另外就是機器通過學習,能否對企業的金融決策做出「最優解」提供幫助,比如當企業在做金融決策時,衡量或判斷一個客戶,該給其怎樣的額度、費率和產品以及期限等時,機器能不能在諸多因素下,提供給企業「最優決策」等是人們所期待的,同時也是戰術層面上未來智能發展的趨勢。

「智能風控才剛剛入門,未來道路還長」。國美金融CRO曹強指出,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剛剛起步,技術層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外將來應用到風控和實際場景裡面,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也需要時間去克服,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拜將」精神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逐漸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而回顧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內的P2P等業態,在強監管的態勢下,更是泥沙俱下,很多未完成合規的平台也紛紛退出行業舞台,另外剩下的眾多平台,也早已網羅了眾多的金融和科技人才。

顯然在強監管態勢下,如何面對監管和挖掘並留住人才,成為擺在金融科技型企業面前難以迴避的問題。

掌眾集團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張敬華的發言似乎為行業中的參與者帶來了答案。

對於監管,張敬華指出,金融科技是一把「利刃」,使用得當會使企業和用戶在解決所需時,體驗到「殺雞用牛刀」的酣暢淋漓,但使用不當反而會使互聯網成為金融風險迅速擴大的途徑。

「因此,我們強調『一直在路上』,尤其是去年底國家出台的關於金融市場的管理條例等,在行業內掌眾是最先擁抱監管的公司。」張敬華介紹道,同時他認為,金融作為強監管的行業,監管加強恰恰能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同時監管也是包括掌眾在內的這些擁有真正技術能力和風控能力的企業良好發展的有力支撐。

而對於如何挖掘和留住人才,張敬華提及了「拜將」二字。

「有人問我,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為什麼要在全球各地建多家分公司,因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才會這樣布局。」張敬華解釋道,掌眾很多地方的分公司團隊建立,恰恰是基於很多地方風控和技術人才而打造的。

「市場上風控人才是非常稀缺和保守的,通常這些人才在當地都有了穩定的家庭,子女也都於當地入學,往往很難選擇異地工作,因此掌眾選擇了『人才在哪兒,公司開到哪』的路徑。」張敬華透露,在掌眾1200人的團隊中,圍繞技術和風控的團隊超過600人,僅風控團隊人數就超過150人,這在傳統的金融科技公司或小型科技公司中是難以想像的。

「一將帶百強」,張敬華最後總結道,堅持執行「拜將」策略,不惜一切代價吸引了互聯網公司的人才、金融公司的人才以及技術領域方面的人才,對於金融科技企業實力夯實非常有利。

跨界背後的競爭與合作

在互聯網浪潮下,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繫,變得史無前例地緊密,跨界更成為常態,即便是在滴滴佔據了網約車市場的霸主地位之後,美團仍布局打車市場等便是其中一例。

而在開放的市場下,科技企業與金融企業在做金融科技類產品時,雙方之間究竟是競爭關係還是合作關係也頗受外界關注。

先鋒支付CEO劉剛指出,雙方之間關係應該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競爭的關係大於合作的關係,下半場完全是合作的關係,基本上不存在競爭的關係了。因為上半場時,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更多依靠的是金融科技企業的推動,而進入下半場以後,金融科技的本質還是金融,即一定是持牌機構才能做金融的業務,已經非常明確了。

「但我想下半場,金融科技企業與傳統金融企業雙方將會是互補的態勢。」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運營總監尚陽指出,從2012年、2013年出現的互聯網金融,到今天的金融科技,實際上本質仍僅僅是把金融的產品和服務的方式進行了改變,但金融本質並未進行改變,而金融本身具有風險的傳導性。因此從2015年到現在的強監管時代,包括對於易租寶事件的處理和對P2P行業的不斷合規等,都是為了避免金融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所帶來的惡劣影響。

「我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走向分工協作,是強監管模式下的行業發展成熟的必由之路。」PPMONEY董事兼總裁胡新說道,在行業強監管態勢下,可以看到「什麼牌照,做什麼事」是一大原則,這樣也從監管上杜絕了很多所謂的金融創新和一些衍生出來的包裝產品,而在強監管模式下,實際上對優質企業而言,利大於弊。

胡新解釋道,因為監管規定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而這使得企業在自身能做的領域中,競爭對手少了。在新的監管模式下,對所有牌照進行分析,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公司分為多類,首先是傳統的比如銀行類企業,優勢是資金額度大、資金成本低,可以服務大中型企業,可以服務一些標準化的產品,但是劣勢是其只能做一些優質的用戶,做不了劣質的用戶。

其次是消費金融公司,在新的監管模式下,要求其有消費場景,所以沒有消費場景對其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最後是小貸公司,也包括互聯網小貸公司,這兩類企業優勢是可以促進地方發展,可以為小微企業服務,但劣勢具有地方性,只能做那個地區的,不能做跨地區。雖然互聯網可以做跨地區,但其槓桿率永遠無法支撐其龐大的互聯網業務,因此其是受到限制的。

「但從客戶需求角度而言,往往不會去細分哪些是小貸公司、哪些是消費金融公司,對於客戶而言,只是需要一筆資金,或以更低成本借到資金。」胡新指出,因此市場中的持牌機構或者類持牌機構,更需要互相合作,既是市場要求,也是監管形勢下的要求,合作也是行業成熟發展的必然趨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法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