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中國近代史上,降到袁世凱復辟,不得不提到他長子袁克定,字雲台,別號慧能居士,原配於氏所生。袁世凱一生中妻妾眾多,於氏是他當年返回河南鄉試不第時在鄉完婚的。兩年後,袁克定出生,這也是於氏唯一所出。

袁世凱到朝鮮後,陸續添了多房妾侍並生了眾多子女,但這些弟弟妹妹們都與袁克定的年齡相差很大,譬如次子袁克文就比袁克定要小足足12歲,因此對他另眼相看,好生培養。從小就跟著袁世凱,無論是駐節朝鮮還是小站練兵,或者巡撫山東、總督直隸,袁克定就未曾離開過一步。

辛亥革命爆發後,受其父之託,拉攏汪精衛。據辛亥革命錄記載,袁、汪二人曾在袁世凱面前結為異姓兄弟。

要說起袁克定,倒也算是出落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但天有不測風雲,1912初年騎馬時不慎摔傷,因為醫治不及時而落下病根,走路有點跛態,袁世凱看了十分痛心,便於送他到德國繼續治療。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見大總統的長子前來就醫,自然十分重視,招待也極為殷勤。威廉二世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當時正想在遠東擴展勢力,於是在袁克定耳邊吹風:「中國現在搞的*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要想發達,必須向德國學習,非帝制不能發達。大公子回國後一定轉告大總統,中國要恢復帝制的話,德國一定儘力襄助。」

不僅如此,威廉二世在袁克定回國的時候還特意寫了一封信讓他轉交袁世凱,信中的大概意思也是中德親善提攜並勸告袁世凱稱帝云云。

在德國期間,袁克定為德國所取得的成就驚嘆不已,由此也對德國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1914年,36歲的袁公子在德國腳傷沒治好,倒是懷揣著一個皇帝夢回了國。由此,袁克定在家中颳起了一陣「德國旋風」,他給自己和弟弟們都定做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德國親王將校服,隱然以「太子」自居。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並鎮壓二次革命之後,統治逐漸穩固。袁克定此時便開始鼓吹帝制,希望能因此出任皇儲。他派人每日偽造順天日報送呈袁世凱,只收錄贊成帝制的文章,並發起組織籌安會,使其誤認為民心可用。因此,當袁世凱在護國戰爭中失利,不得不取消帝制之後,曾痛責袁克定「欺父誤國」。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袁世凱去世後,每個孩子分了一筆財產。抗戰時期,家境日漸敗落,他原來還想找關係,求蔣返還在河南被沒收的家產,但被拒絕,只好以典當為生。華北淪陷後,日本人想籠絡袁克定,希望對北洋舊部施加些影響。

那時他經濟已經非常困頓,掂量再三,出任固然有了財源,但也不能因此做漢奸。據說袁克定還登報聲明,表示自己因病對任何事不聞不問,並拒見賓客,後來有人將那張報紙裝裱起來,並題詩表彰他的氣節。

上世紀30年代開始,袁克定生活窮困潦倒至極,靠一個忠於他的老僕人,到街上撿白菜幫子,蒸窩窩頭充腹。

據張伯駒講,袁克定至死不失公子風度,每次當老僕人端上飯菜,仍不改老規矩,戴好餐巾,手捧拉丁文書籍,用西洋刀叉將玉米面窩頭切成片,佐以鹹菜進餐。張伯駒為此寫詩一首:「池水昆明映碧虛,望洋空嘆食無魚;粗茶淡飯儀如舊,只少宮詹注起居。」

後來見他家產耗盡,生活越來越潦倒,1948年張伯駒就將他接到承澤園。

張伯駒女兒回憶,承澤園裡的袁克定乾瘦、矮小,穿一身長袍、戴一小瓜皮帽,拄著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厲害,一個脾氣有點怪的老頭——這就是袁克定留在我腦海中的印象。

袁克定從不抽煙,和客人見面也很客氣、和善,總是微微欠身點頭致意,對我們孩子也一樣。他年輕時曾到德國留學,所以通曉德語和英語,看的書也以德文書居多,有時也翻譯一些文章。或許是因為早年跟隨袁世凱四處遊走,他的口音有些雜,聽不出是河南、天津還是北京話。

1955年,袁克定在張伯駒家中去世,時年77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為何20塊一斤的番茄10000人哄搶!咬一口在嘴裡,綿軟如沙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