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好不容易把漢人江山搶回來,但明代皇帝為何正經的少,奇葩的多?

好不容易把漢人江山搶回來,但明代皇帝為何正經的少,奇葩的多?

作者: 沙塵暴

好不容易把漢人江山搶回來,但明代皇帝為何正經的少,奇葩的多?

1

朱元璋的江山是靠實力打下來的,但他對自己是否應該當皇帝沒有把握,這從他登基之前向上天的「禱告」中可以看出來。

登基之前,自然要走一個「百官勸進」的過場,然後他來到新宮,向天「禱告」。

「禱告詞」先是簡略地告訴上天,咱們天朝自宋朝以來是如何衰敗的,他又是如何在英賢李善長、徐達等人的輔佐下搞定群雄的,然後對上天說,他將於明年正月初四在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上帝皇祗」,如果他可以當皇帝,就請老天爺那天大駕光臨,來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如果認為他不行,就用「烈風異景」的壞天氣告訴他。

好在到了那一天,朱元璋一來,天氣晴朗。天氣真的不錯,沒有出現什麼烈風異景,「日光皎潔,合祭天地」。看來他當皇帝的事,得到了老天爺的批准,於是「即位於南郊」。

在老天爺面前,朱元璋不敢放肆,恭恭敬敬地自稱「臣」。

2

朱元璋時期,朝廷官員有一項特殊的福利,那就是退朝後皇上必「賜食於廷」,天天如此。

用法雖嚴,馭臣也應有禮嘛,何況大家上班那麼辛苦,給他們一點吃的,也是應該的嘛,顯示皇上體恤臣子。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福利就越來越少了,以至於只是在每月的第一天和十五那天,各衙門才給上班的官員這種待遇,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三朝,都是這樣。

看來以後的皇帝,越來越注重節約。

到了正統七年的時候,光祿卿奈亨建議乾脆取消,僅在元旦和冬至兩大節日辦一場酒宴慰勞大家,其他節日該吃啥吃啥,立春吃春餅,元宵節吃元宵圓子,四月初八吃不落夾(用葦葉包糯米或桐葉攤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本是用來供佛的),五月端午節吃粽子,九月重陽節吃糕,臘八節吃臘面等等。

這建議不錯,皇上金口玉言:准奏。

這說明祖宗定的規矩,是可以改的,那些死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迂夫子,不是真迂就是別有用心。

3

古來帝王都避諱甚嚴,比較典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他名字中有個「世」字,竟然把觀世音菩薩的名字都改了,從此不叫觀世音而叫觀音;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這樣,因為名字里有個「基」,居然叫中書舍人劉知幾改名,而「幾」與「基」風馬牛不相及,只是讀音大致相同;宋欽宗趙桓更是奇葩,因為名字里有個「桓」,連「嫌」、「丸」等字都要避諱,簡直沒有道理!

明朝皇帝也避諱,「傳統文化」嘛,得繼承發揚。

然而與之前各朝相比,明朝在這方面顯然要寬鬆得多,以至於到了後來,竟然沒人在乎了,比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不幸病死後謚號「懿文」,建文帝朱允炆就不在乎,不但自己的名字里有與「文」讀音相同的「炆」(當然這名字不是他自己起的),年號里更是有個完全相同的「文」,而且從始用到終都沒改過。

不但他自己如此,他給兩個兒子起名也不避諱,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名字里都有一個「文」,既不避朱標的諱,也不避他自己的諱。

有人說,這是朱允炆不拘泥於太祖所定帝系相傳之二十字、知道變通的結果。

沒想到這個不拘泥於祖制、知道變通的皇帝,下場卻那麼慘,令人唏噓。

4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很有名,與他在位期間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又導致「土木堡之變」發生、他被蒙古人抓走做了俘虜不無關係。

除了這種蠢事,他也干過為人稱道的事情,比如剛登基時認為教坊樂工的數量太多了,簡直是極大的浪費,便叫禮部把其中比較優秀的留下,其餘的統統讓他們回家為民,放走的樂工達三千八百多人。

考慮到從朝鮮國進貢來的婦女也有骨肉親情,也希望回家和親人團聚,為了免除她們的思鄉之苦,他「命中官遣回金黑等五十三人還其國」,令他們的國王遣還回家,「勿令失所」。

接下來他又讓六百九十多名法王、國師、喇嘛回原寺居住,皇家寺院只留數名;然後又遣散財庫夫役二千六百四十餘人,僅此就能節省豬羊雞鵝二萬七千多、子鵝二千、羊三千、牛三千,加上緊接著減掉的六千四百多個廚役,節省的物資更是一個嚇人的數字。

就連牲口的口糧,也在他的減免範圍,被減掉四萬石。

朱祁鎮的厲行節約,反襯出他爹明宣宗朱瞻基是多麼的驕奢淫逸,而朱瞻基執政期間,還博得過「仁政愛民」的美名。

5

明孝宗朱佑樘雖然在歷史上的名氣不是很大,但後來的史學界對他的評價極高,「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萬曆首輔大臣朱國楨語),因為他具有很多可貴的品質,比如「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驅逐奸佞、勵精圖治」,而且重視司法,執政期間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他還重用正直的大臣,搞出來一個「弘治中興」,之前朝政腐敗的狀況得到很大改觀。

下面這個故事,足以證明他是如何的「寬厚仁慈」——

當時有個規定,京師百官晚上從外面回來,「必傳呼紅鋪(明代管警衛皇城的哨所叫「紅鋪」)以燈傳送」,這個規定,就是明孝宗作出的。

一天晚上,孝宗感覺天氣很冷,突然想起一件事,便問左右:「那些參加宴飲、集會的官員還有沒回來的嗎?」左右回答說有,孝宗又問:「外面黑燈瞎火的,天氣又這麼冷,倘若那些廉貧之吏,回來的路上連個照亮的燈都沒有,叫他們怎麼辦?」左右回答說這個也有,皇上您就放心吧。孝宗命左右傳旨下去:今後遇到京官夜還,無論官職大小地位高低,統統令紅鋪執燈傳送。

領導如此體桖員工,員工怎麼可能不努力工作?

6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爆發,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擁戴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複位,政變成功後,朱祁鎮大肆對有功人員進行封賞,以至於到了過濫的地步,連一個名叫劉智的雙目失明的瞎子,也被拜為「漏刻博士」。

「刻漏」又叫「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漏水計時器,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既然是由刻度指示時間,那麼就必須用眼睛來看時間,一個雙目失明的瞎子,怎能勝任這份工作?還不如直接給他一筆錢,讓他回去養老!

當然,也有另外的解決辦法,比如給這個「刻漏博士」配一個秘書……

7

明朝不少皇帝都是宅心仁厚的主,比如嘉靖皇帝。

有一次他閱覽奏疏,看到一個言官反映貴州尋甸(現為雲南管轄)知府汪登做事情不謹慎,吏部尚書廖記通過調查,得知汪登犯錯的原因是因為其母親,「以母老赴官偶遲」,應該降職以示懲罰。

嘉靖皇帝便命將其降職三級,但將他調為京官,以方便其回家看望母親。

這件事看起來是降了汪登的職,實際上是對他的優待。

無獨有偶,陝西參議於湛是直隸金壇(隸屬於江蘇常州)人,也因家有老母的緣故,請求調任南方離家近一點的地方,言官卻認為他「詭避」,應該重罰,嘉靖皇帝知道後,不但未予重罰,還把其調到江西任職,「便其迎養」。

嘉靖皇帝是個仁孝之人,所以最恨不孝之子,比如吏部侍郎董玘接到母親死訊,卻久不回家奔喪,被依法剝奪職位。

嘉靖年間還發生了一件弒母案,京師人張福想敲詐鄰居張柱,便把自己的母親殺了,然後誣陷是張柱殺的。

審訊時,張福交代了弒母事實,其姐也證明是這個弟弟殺的,可是嘉靖皇帝不信,兒子怎麼可能殺害自己的母親呢?命司法部門再審。通過再三研審,依然是這個結果,嘉靖皇帝還是不相信兒子會殺母親,竟然替殺人兇手辯護!

8

不少古人都有怪癖,比如「建安七子」杠把子王粲喜歡聽驢叫、南朝的劉邕喜歡吃傷口癒合後結下的瘡痂、元末明初一個叫泐季潭的和尚喜糞中芝麻……

嘉靖帝朱厚熜也有一個怪癖:喜歡改臣下的姓名。

先後被朱厚熜改過名的,有內閣首輔張璁,被他改為「張孚敬」;中丞袁貞吉更倒霉,朱厚熜把人家的姓都改了,改為「衷貞吉」;把指揮僉事琴大鳴的名字改為「琴大聲」。

這簡直是惡搞,不知琴大鳴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嘉靖帝為毛喜歡惡搞?不曉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雨傘中的iPhoneX!專治一種病叫:「懶得帶傘」!
情書要怎麼寫最動聽?還是向納蘭容若學學吧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