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使守護者!走進三明第一醫院NICU

天使守護者!走進三明第一醫院NICU

導讀

「各項指標正常,達到了出院標準,可以出院了。」醫生的話讓小欣(化名)的父母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兩個月來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讓小欣的爸爸激動地有些手抖。

兩個月前,在媽媽肚子里待了29周的小欣(化名),迫不及待地提前來到這個世界,當時她不足1公斤。出生後,小欣立即被送進了市第一醫院NICU。

NICU,指的是新生兒重症監護中心,這裡接治出生0-28天的各類危重患兒。

市第一醫院NICU是全市唯一的層流全無陪護新生兒病房,寶寶進入病房後,父母只能在特定的時間隔窗探視。

今天,三明日報記者帶大家走進市第一醫院NICU,去看看寶寶們在病房裡會得到怎樣的治療和照料?

1

雖是「戰場」也溫馨

在換好專門的消毒服後,記者被允許進入市第一醫院NICU醫生辦公室,第一感覺是空氣特別清新。

「我們是層流病房,是一個相對無菌的病房,包括空氣是經過高效濾過,裡面所有物品也經消毒滅菌處理。」市第一醫院NICU護士長鄧雲珍說,NICU嚴格執行無菌理念,實行封閉式管理,每一個進入新生兒病區的醫護人員都要經過嚴格的消毒,走進病區更要洗手、更衣。

「就拿進入病區前洗手來說,先要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搓擦;然後掌心相對,雙手沿指縫相互搓擦;接著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彎曲各手指關節,雙手相扣進行搓擦;隨後手心對手背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再一手指尖在另一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最後一手握另一手腕部旋轉搓擦,交換進行。每次洗手大於15秒。」護士長鄧雲珍說,醫護人員每個月都要進行鼻腔和手的採樣檢查,看細菌是否超標,目前,每個月的檢查都是合格狀態。

在NICU里,每個床頭都配有免洗手消毒液,每位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後都要洗手。寶寶所用物品:包被、床單、手絹等均高壓滅菌,且一用一消毒。

寶寶在NICU里都躺在暖箱里,擺放整齊的暖箱看似相同實則大不同。

「每個寶寶的情況不同,我們所設置的溫度都不一樣,例如足月寶寶一般是28-30℃,而早產兒一般是30-32℃。」鄧雲珍說,我們24小時守護寶寶,保溫箱的情況會根據寶寶的胎齡、出生天數、體重等隨時調整。

為了增強寶寶的安全感,護士們還細心地為新生寶寶們製造類似媽媽子宮的環境,例如在暖箱上罩上罩子,讓光線更柔和;做個類似媽媽懷抱的「鳥巢」,讓寶寶躺得更舒適。

因為不能陪伴,導致有些家長很是焦慮,寶寶哭了有人理嗎?餓了有人喂嗎?

走進NICU,那裡並不像常人想得那樣哭鬧聲不止。「不論是誰,經過在哭的寶寶暖箱旁,都會立即洗手消毒,然後哄哄寶寶。護士們從哭聲就能判斷,寶寶是餓了還是尿片濕了。」鄧雲珍說,如果是剛出生就進入NICU的寶寶往往被照顧得很有規律,他們一般不亂哭鬧,做完必要的治療,吃飽後主要就是睡覺。

一次,NICU里接治一位出生15天的寶寶,因為剛來到NICU很不適應,孩子要人抱著才不哭,於是NICU的醫護人員就輪流抱著寶寶,然後慢慢幫他調整規律。

陳俊義是NICU里一位年輕的男醫生,還沒結婚前他就被鍛煉成了哄娃高手。「抱寶寶的時候,盡量貼近身體,他能聽見你的心跳,這樣他就有了安全感,我們的寶寶雖然正經歷著疾病,但你的愛他是能感覺到的。」

「寶寶在這裡接受科學餵養,我們給能進食的寶寶喂的母乳或奶粉量,都是根據寶寶出生的時間、體重等來決定的。」鄧雲珍說。

話語間,NICU病房裡響起了莫扎特的鋼琴曲《小星星變奏曲》。「每天早上我們為寶寶洗完澡,並播放音樂給他們聽。」鄧雲珍說,每天早上從7點開始,會有專門的護士為寶寶們洗嘴巴、洗澡、做肚臍消毒、護理小屁股、做撫觸等,同時播放音樂,幫助寶寶放鬆情緒,迎接新一天的「戰鬥」。

2

我們一起「闖關」

市第一醫院NICU開放床位45張,重症監護床位10張,分四個區:高危兒區、早產兒區、感染區、重症區。那裡每年平均要收住新生兒2000餘例,其中危重新生兒和早產兒1000餘例。

「要生存或康復,他們就要一關一關地闖。」市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魏恩煥說,特別是早產寶寶,他們的肺、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等都不成熟,因此需要特別的監護和治療。

0.7公斤,孕周27周,這是目前市第一醫院NICU里接治過最小的早產兒。

「寶寶剛生下來,大腿也不過我大拇指粗。」魏恩煥說,寶寶剛出生就出現了呼吸暫停,醫生們迅速為寶寶用上了呼吸機。

在市第一醫院NICU里,有很多先進設備,例如高頻呼吸機、多功能呼吸機、NCPAP治療儀、亞低溫治療儀、小兒肺功能儀、機械排痰儀、微量輸液泵、多功能監護儀等,這些儀器為搶救、治療各類危重患兒提供了保障。

闖了一道呼吸關,這位寶寶又要再闖一道餵養關,因為他無法正常喝奶,醫護人員只能一毫升一毫升地喂,但這顯然不夠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護士長鄧雲珍又為寶寶進行了中心靜脈置管,把營養液輸入寶寶體內。

中心靜脈置管技術難度很高,要從寶寶頭髮絲一般細的血管里插入一根內徑1.9毫米,長10公分左右的PICC導管。目前,三明地區僅鄧雲珍較為熟練地掌握了這項技術。

然而寶寶的闖關還沒有結束,他還患有尿道下裂、血管瘤、腸道畸形。幸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他們一起「闖關」成功。三個月後,他的體重長到了2公斤,一次能喝下250毫升的奶。

如今,這位曾經的「迷你寶寶」已經長成了一個大小伙。在市第一醫院NICU里類似的「成長奇蹟」已有數萬例。

3

與 生 命 賽 跑

他們是剛剛降臨人間的天使,卻因為疾病必須離開媽媽的懷抱,在NICU里闖過人生的第一個難關。

他們是白衣天使,懷著一顆「醫者父母心」,在NICU里用盡全力與孩子們一起同生命賽跑。

5月9日下午,市第一醫院NICU接到寧化縣醫院電話,有個胎糞吸入綜合症寶寶需送到市第一醫院搶救,大約5點半左右到。

下午5點半是兩班醫生交接時間,為了確保需急救的寶寶能及時得到治療,兩班醫生全部在崗。晚上7點左右,寶寶通過綠色通道直接進入NICU,醫生護士早已準備好了搶救設備,已呼吸微弱的寶寶得到了最及時的搶救。

為了類似的緊急搶救,不能準時下班或放棄節假日的休息,對於NICU的醫護人員來說已是常事。

一天夜裡,市第一醫院NICU主任醫師楊惠和副主任醫師黃建民接診的一名寶寶情況惡化,醫生們商量並徵得家屬意見後,決定送往省婦幼接受治療。當時已是半夜時分,為了讓寶寶及時得到更好地治療,大家決定當下就出發。

因為要隨時監控寶寶的情況,鄧雲珍護士長和劉一華護士必須背對車行駛的方向,會暈車的兩人輪流吐了一路。「因為這個寶寶一直是我們倆護理的,情況我們最清楚,所以我們一定要全程陪護。」鄧雲珍說。

一天凌晨,產房裡迎來了一個新生命,一個孕周僅29周的寶寶出生了,但不幸的是,寶寶出生後頻繁嘔吐、上腹脹,經消化道碘油造影確診為十二指腸閉鎖,小兒外科黃可出主治醫師果斷決定為患兒做了根治手術。

這個寶寶算是不幸中的幸運者,經過術後精心護理,寶寶住院14天痊癒出院。

市第一醫院NICU里曾有個寶寶,因為先天消化道畸形,手術後要做腸造瘺,醫生在他腹部做了造瘺口,寶寶的糞便只能從造口排出。新生兒的排便次數多且沒有規律,於是護士們要隨時觀察造口情況,及時為他更換造瘺袋,護理量可想而知。醫護人員兩班交接更是不敢馬虎,一項一項注意事項細細交接,比普通病患兒要多出一倍的時間。

有人說NICU里的醫護人員們「待遇」最好,每天面對的是可愛的小生命,然而就是因為「小」,醫護人員便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記者手記

走出市第一醫院NICU醫生辦公室,外面站滿了等待寶寶的家長,向醫生的問話充滿了焦慮,也有人在高聲質疑醫生的方案。

的確,「看不見」寶寶的日子對父母來說是種煎熬,但正如魏恩煥醫生在採訪時說的,醫生們都明白孩子是家庭里不可替代的「唯一」,家長看到的是當下的病情,而醫生則需要考慮得更多,比如病情背後的原因和可能出現的其他問題。所以,家長們雖然焦慮但請相信醫生,一位醫生告訴你越多,說明他考慮得越多,作為醫生會儘力想辦法去發現和預防出現更多「壞的可能」,大家都希望孩子儘快康復。

NICU里的寶寶們「闖關」不易,但幸而絕大多數的寶寶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照料後都能順利出院。

(三明日報記者 林芳芳 通訊員 吳惠藍 文/圖)

來源:三明日報

本期編輯:凌峰 靈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三明有座古窯,「掌門」是位80後女子……
永安也開始了!涉及這6所學校,主管部門已經在研討相關可行性

TAG: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