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人文歷史|「姓氏故事」「何」姓

人文歷史|「姓氏故事」「何」姓

人文歷史|「姓氏故事」「何」姓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另一種說法是韓武子是晉同族曲沃桓叔後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後)仕晉,封於韓原,以地為氏。後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東漢靈帝大將軍何進異父弟朱苗為車騎將軍,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於古代語音流傳後來書寫作何。郝姓原為北方姓氏,亦為南方郝、楊、劉三大姓之一(見《新唐書·南蠻傳》)。郝古音按《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見《康熙字典》)古代語言相傳較多,書寫較少,南方語音音調更有曲折變化,因此郝、何同音,經過歷代流傳,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漸漸被改為何姓。

3、賜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鮮卑姓賀拔氏改為漢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歸順明朝,世襲河州衛指揮同知,賜姓何氏。

4、以國名為氏。唐朝時中亞地區有九個突厥族小國,史稱「昭武九姓」。 後來內遷中原,各以國名為氏。

人文歷史|「姓氏故事」「何」姓

二、遷徙分布

西漢時有蜀郡何氏,東漢時有扶風何氏、南陽何氏,魏晉時有陳郡何氏,說明四川、安徽、陝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三、郡望

陳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這一支發跡於魏晉時期。

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這一支發跡於南朝時期。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這一支作為南遷僑民發跡於南朝,晚於廬江何氏約兩百年。

補充:

何氏起源

何字的本義與何氏無關

先有「何」字,還是先有何姓?「何」字與何姓有無內在聯繫?據有關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在我國的「字書」、「辭書」和書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寫法至少有20種,義項也有數十種之多。甲骨文中的「何」字,寫法是一個人肩上扛著戈的形狀。「何」字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僅《論語》、《孟子》、《莊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現過數十次,但沒有一次,也沒有一個義項與姓氏有關。

中國最古老的字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甲骨文中的「何」字作這樣的解釋:「何,儋也。從人,可聲。」「儋」與「檐」相通,簡化字為「擔」。由此可見,「何」字的本義應當是「負荷」、「負擔」、「擔荷」的意思,與何姓無內在聯繫。

何姓系韓姓所出

何氏來歷怎樣,如何得姓,這是許多許多何氏子孫所關心的問題。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何姓出現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得姓成因說法多種,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何姓乃「韓」字誤讀而來

何姓出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得姓過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這要從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說起。

司馬遷《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故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都把祖先追尋到黃帝。

史料顯示,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一位後人韓萬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以侍奉晉國。韓萬,世稱「韓武子」,原本並不姓韓,乃因其封地而為韓。韓氏得姓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孫——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韓厥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韓厥既是韓姓第一始祖,也應該是何姓第一始祖。

人文歷史|「姓氏故事」「何」姓

何氏得姓始祖

人文歷史|「姓氏故事」「何」姓

司馬遷題《像贊》

之所以把韓厥列何姓第一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強大。敗齊國、與趙、魏、知氏聯手滅范氏、中行氏;繼而又與魏、趙聯合打敗知氏,並三分其地,韓的力量進入鼎盛期,從而形成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晉烈公十三年,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公元前375年,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的韓國一舉滅了鄭國,從而結束了鄭國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即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年,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蕩。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而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江淮地區「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成了「何」。

這是何氏得姓的一種說法。

《雙坑系譜概略》則認為,韓氏是因懼怕秦始皇的暴虐,「乃改韓為何」。

但不論是「音誤」,還是「懼秦」,由韓姓轉化而來的這一支何氏卻不斷繁衍壯大,目前國內及海外的大部分何氏都是這一支的後裔。

何氏由韓氏而來,在歷代典籍中也得到佐證: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說:「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韓昌黎文全集》的世系表中記載:「韓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後,為晉大夫,食采於韓,遂姓韓氏。其後與趙魏分晉,始為諸侯,是曰昭侯虔。傳至襄王倉,國滅於秦。倉少子蟣虱生信,漢時封韓王,生弓高侯隗當,隗當裔孫尋,後漢隴西太守,生司空,字伯師,其後徙居安定武安,是為韓氏聚族河北之始。」

古老的文獻《安徽省宿松縣何姓受姓源流考》對何氏頗富機緣的得姓經過,以及何氏上溯周文王的光榮世系是這樣記載的:

何姓原出於韓,與周同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回原,曰韓武子,是為韓氏。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定伯生輿,輿生獻子厥,蓋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獻子生宣子,宣子生貞子,貞子生簡子,簡子生莊子,莊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與趙、魏俱列為諸侯,是為景侯。

景侯生列侯,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哀侯生懿侯,懿侯生昭侯,昭侯生宣惠侯,始稱王。

宣惠王生襄王,襄王生□王,□王生桓惠王,桓惠王生王安,在位五年,生二子:長曰成,次曰允,為秦所滅。

允以秦始皇十二年,避亂民間,生二子:隆、冉。隆從父隱匿民間,生一子騭,騭每嘆家貧,有奮然自立之志,不幸早逝,生一子信。信以漢惠帝四年庚戌年舉孝廉,呂后八年,誅諸呂,有功封縣令。文帝時,升授車騎都尉,後升為河東太守。妣王氏女,封都夫人,生二子:長曰?,次曰庶,因避父仇,逐跡廬江,故以廬江名郡。

祖避難時,託身舟楫之間,逢吏登舟詰公姓,戲指河水以答之,復曰:姓氏必人,豈從水乎?

庶奔竄時,遇有盤詰,則倉惶驚答。緣韓、何音近,訛韓為何,遂以何為姓。是指河為姓,庶訛韓為何,雖因避亂而隨意答之,然其同認為何者,實同出於韓,此受姓之源流也。

按照上述文獻,韓姓的轉為何姓,是漢文帝以後的事。

不少學者不贊成安徽省宿松縣何氏受姓文獻的說法。他們認為,第一位轉姓為何的何氏得姓始祖應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的韓國後裔,而不是漢文帝時河東太守韓信的長子。

台灣學者何勇仁教授指出:「……在戰國七雄的爭鬥中,我們的祖先是擔任了主角,當時貴族間彼此火拚,周威烈王廿三年(公元前四○三年),王命韓虔、魏斯、趙藉為諸侯,這一位韓虔,即為何姓祖先傑出人物。不幸其間經過蘇秦所倡合縱擯秦政策的失敗,張儀相秦的連橫政策的愚弄,自公元前二二一年,六國盡為秦所滅,我們何姓的韓國乃被滅於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

關於何姓的來源,還有一段較完整的故事。相傳韓國亡國後,韓王一公子逃到安徽廬江一帶,在河邊以撐船擺渡為業。後來秦始皇出巡,在博浪沙遇刺客,懷疑是六國公子所為,於是下令搜捕六國貴族,準備一網打盡。秦吏四處潛訪,至河邊遇到韓公子,問他姓名,適逢天氣寒冷,韓公子手指河水隨口答道:「姓寒」,以韓、寒同音,意以水寒喻韓。秦吏聽成姓「河」,遂去。後來韓公子得知來者是官府密探,驚駭不已,嘆道:「這豈非天意,使我幸免於難!」於是索性以「河」為姓,後來又覺得姓氏當以人附丁口,不能象河水那樣泛濫無依,依音轉改為何。

關於何姓的成因還有多種說法,但不管怎麼說,何姓是由韓姓轉變而來,並無爭議。

歷史上有「自古韓何是一家」之說。何、韓原本同姓,這是唐代以後所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但是,誰才是何氏的真正得姓始祖呢?

何姓的出現,最早見於神話傳說。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藥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藥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但這畢竟是神話傳說。

何姓既從韓姓音訛而來,何姓的得姓始祖應當鎖定在韓國被滅後國人「大逃亡」的人。

按《安徽省宿松縣何姓受姓源流考》中的說法,何氏的受姓始祖是韓庶,也就是何庶。但是,何氏受姓始祖還有另一種說法,這個版本故事傳說雖然相同,主人公卻不是韓庶,而是韓瑊。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始初祖名瑊,為韓國後期韓王安後代。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瑊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後代何氏大多認定韓瑊是何氏得姓始祖,但也有韓庶是何氏得姓始祖的說法。

2、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加入

「昭武九姓」中的何姓。漢唐時期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有何姓。漢唐時期的我國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何姓先人:一位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再一位是何妥,隋朝人,據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第三位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少數民族中有個叫何猥薩的人,事迹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北史》、《通典》及《太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1994年版)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3、由他姓改為何姓

有文字記載的改「何」姓有幾種情況:

一是朱姓改何姓。《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個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二是方姓改何姓。安徽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複姓方。

三是徐姓改何姓。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

四是陳姓改何姓。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是不多見的現象。

五是集體改姓。除姬姓何氏外,何姓還有一支源於外族改姓。北魏孝文帝入洛陽後,將隨同入洛的西北高車部族賀拔氏集體改為何姓。他們的子孫定居中原,繁衍成望族,號稱「河南何氏」。

六是複姓。《姓譜》載:漢代匈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道中國 的精彩文章:

十二生肖,家庭掛畫的禁忌

TAG:藝道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