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Rheinland報告:無人駕駛在中國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Rheinland報告:無人駕駛在中國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德國技術服務公司TüV Rheinland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無人駕駛在中國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更相信這項技術,並且他們比美國人更願意上傳自己的數據。

Rheinland報告:無人駕駛在中國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例如,63%的中國受訪者認為無人駕駛可以提高安全性,而只有34%的美國受訪者這麼認為;71%的中國受訪者願意為了享受新的服務而提供數據,而只有42%的美國受訪者願意這麼做……

為什麼兩國消費者對無人駕駛的態度如此迥異?除了Uber和特斯拉等企業的無人車頻繁發生事故而引發相關的安全性及倫理探討以外,或許美國根深蒂固的汽車文化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作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有350多萬人以駕駛為生,並且在很多州,駕駛員是最常見的職業。2015年,中國擁車量達到1.72億,而人口數量僅為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則有2.64億註冊車輛。

儘管無人駕駛企業均大聲疾呼「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會降低車禍率」,但從商業層面來看,去司機化以降低運營成本才是這些企業的終極目標。

我們用美國一台24小時運行的電動汽車為例:據日產汽車董事長Carlos Ghosn介紹,為這樣一台車充電需要花費250美元/月;租金約為300-500美元/月;由於這台車為全天候行駛,因此需要三位司機,每月總計需支付1.5萬美元。

仔細算一下這筆開銷,顯而易見,一台電動汽車的運行成本中,司機收入佔了絕大部分比例。而無人駕駛的普及,無疑將為企業有效節省這部分費用。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大量司機將面臨失業的窘境。

因此,無人駕駛技術會潛在地遭到美國部分司機群體的抵制也就可想而知。

事實上,無人駕駛技術在中國受到歡迎並非意料之外,因為中國人一向對新技術持高度開放的態度。在美媒看來,中國在很多技術領域已經超越了西方國家。

比如,在中國,智能手機幾乎無所不在,並且中國電子商務和即時交付等服務均笑傲全球;同時,令許多境外遊客感到驚訝的是,中國很多商店都可以不用現金支付,並且在中國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甚至比計程車更為可靠。

毫無疑問的是,無人駕駛技術的落地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大眾對無人駕駛技術、對無人駕駛企業、對政府監管能力的信任。

因此,中國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大眾對無人駕駛的包容為該技術的順利推行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如此一來,中國企業和政府在推廣相關項目、出台相關政策時遇到的阻力將遠遠小於西方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商熱點觀察 的精彩文章:

小米小店店主評價小米「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

TAG:電商熱點觀察 |